奔驰S-Class:逆势而上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刘珊珊 北京报道
“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的成语“背水一战”是说韩信以前临大敌,后无退路的处境来坚定将士拼死求胜的决心,结果大破赵军。2013年之于奔驰,正如韩信当初之境遇,既然已无退路,就要坚定求胜的决心,以取得最后的胜利。
在经历了渠道整合、人事变革的阵痛之后,奔驰以频繁的新品推出步伐来摆脱落后的处境。在2013年收官之时,奔驰以全年在华(不包含香港)共交付超过22.87万辆汽车,同比增长11%的成绩证明这一年来的努力。而从另一个维度来看,北京梅赛德斯-奔驰销售服务公司(下称“北京奔驰”)从去年3月才开始正式投入运营,若以此时间点来计量,销量累计同比涨幅达18%。
这样的成绩已经难能可贵,要知道,2012年奔驰只有1.5%的增幅。而那时,竞争对手宝马却实现了40%的同比增长,奥迪也实现了30%的同比涨幅。2013年,德系三强在增幅上的差距较2012年已经明显缩小。
这一久违的增长与奔驰的新车投入不无关系。2013年,梅赛德斯-奔驰向中国市场投放了3款重磅车型,包括全新A级车、新一代E级轿车以及全新S级轿车。此外,最新升级的C级GrandEdition以及GLK3004MATIC动感型(天窗版)也在成都车展上上市。也就是说,奔驰在售全系国产车型都推出了新款或升级车型。
新一代E级车在上市后的四个月里,同比增长达到23%。其中12月单月销量高达6000辆,同比增长达63%。时任北京奔驰销售与市场执行副总裁郝博曾表示,“E级车是奔驰在中国生产的第一款国产车型,也是第一款将更多中国客户的需求运用到汽车配置上的产品。”在不断本土化的尝试中,E级车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而2013年将全新S级轿车引入,奔驰更是颇具深意。与奔驰的品牌形象联系颇为紧密的全新S级车顶着“重新发明汽车”的光环在2013年9月底正式上市,“我们为中国市场先期推出的车型是S400、S400混合动力和S500,在S级家族中属于配置较高的车型,但需求依然十分旺盛。”北京奔驰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倪恺表示,全新S级车上市后也供不应求,有力推动了奔驰品牌的价值回归。
数据显示,2013年前11个月,奔驰S级在华销量为20448辆,远超奥迪A8L的16174辆,但是与宝马7系的24482辆相比却仍有不及。这款与奔驰品牌形象几乎画上等号的车型具有重要地位,在2012年时,奔驰S级曾以32402辆的在华销量远远领先于宝马7系的26808辆以及奥迪A8L的18787辆。“作为奔驰第一款入华的车型,奔驰S级在华销量一直比较稳定,中国连续5年成为奔驰全球最大的S级市场,全球的销量贡献在50%左右。”全新一代奔驰S级上市发布会上,有奔驰高层表示。
当然,2013年奔驰增速的恢复与经销商网络的扩张也不无关系。“我们实现了新增75家经销店的目标并覆盖了36个全新的市场,2013年成为了奔驰经销商网络增长最快的一年。”北京奔驰高级执行副总裁李宏鹏表示,“截止到2013年11月份,经销商整体的盈利水平大幅度提升,盈利面超过了60%。”预计2014年,梅赛德斯-奔驰将在华再新增100家经销商,网络布局再扩展40个新城市,覆盖更多的网点空白地区。这一布网速度,已远超奥迪、宝马。
“2013年是过渡的一年。”倪恺表示,“相信2013年良好的发展势头,为我们在2014年的发展增添了信心,并为今后两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的目标是2015年实现30万辆销量。”这也意味着,以去年销量为基数,2014年和2015年,奔驰都需要实现不低于15%的年增长率,才可以确保这一目标实现。
但是,作为奔驰长期的竞争对手,宝马在2013年已经在中国市场实现了年销39.07万辆的成绩,而奥迪更是热销49.2万辆。也就是说,即便奔驰在2015年顺利实现30万辆的销售目标,与竞争对手之间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在中国第三的位置是不能接受的,在其他重要市场如美国、德国,奔驰都是第一名,相信在中国市场我们也一定可以做到这一点。”戴姆勒大中华区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唐仕凯称。而奔驰2020年的目标是夺回全球豪华车头把交椅的宝座,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国市场必须继续加快追赶速度。
为了继续保持加速追赶的态势,奔驰未来的产品规划已浮出水面。2014年,梅赛德斯-奔驰将向中国市场引入包括新一代C级轿车、全新CLA级轿车等数款产品。2015年,梅赛德斯-奔驰将向中国市场投放国产GLA级紧凑型SUV等多款车型。到2015年为止,将在中国投放20款新车型或改款车型。
在豪华车阵营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处于领先位置的奥迪、宝马仍旧保持着蓬勃的发展态势,对于刚刚摆脱混乱状态的奔驰来说,未来的逆势追赶之路只有真正“奔驰”起来,才能实现赶超的目标。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