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绘心灵的画卷

作者:马广志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4-01-22 23:00:00

摘要:古今中外的美术艺术史上,书画摄影艺术有始以来就被称为“视觉艺术”,是明眼人的专利。

描绘心灵的画卷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马广志 北京报道

  古今中外的美术艺术史上,书画摄影艺术有始以来就被称为“视觉艺术”,是明眼人的专利。但是,如果有人告诉你盲人也可以作画、摄影,你是否会相信呢?

  1月17日,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由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主办、中国残疾人杂志社承办,中国三星爱心支持的“心视觉——与视障者同行”艺术作品展上,就展出了18件由视障者创作的绘画、摄影作品,本次展览同时展出了艺术家们关注视障者生活的28件作品。

  这是中国首个关注盲人的公益文化艺术展,它包括了绘画、摄影、书法等艺术形式,其中最具特色的是盲人触摸式绘画,他们在用指尖渲染心中的色彩。其绘画以油画颜料为主,油画颜料的黏度更适合盲人触摸,盲人在无视觉中创作,表达自我。

用手比用画笔更自由

  盲人的眼前都是一片漆黑,画家却要用眼睛来感知外面的世界,并在这基础上构思想象,然后在宣纸上挥毫泼墨作画,画出自己的想法。这些对于盲人来说无异于痴人说梦。而许多盲人朋友却将这不可能变成现实。

  今年20岁的张丽娟,是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的视障演员。在2008年残奥会开幕式上,由她和其他视障朋友组成的萨克斯演奏方队为中外来宾演奏了《迎宾曲》。到目前为止,她已经出访过50多个国家,为中国残疾人赢得了无数的掌声和荣誉。

  除了音乐,张丽娟还喜欢绘画。看不见东西怎么画画和拍照?“我们都用手直接蘸着颜料画,心里想到什么就画什么。”张丽娟告诉记者。

  她的画作《美丽的大自然》也参加了展览。因为必须用手触摸画布的位置,直接感受自己画出的形状,张丽娟觉得“用手比用画笔更自由”。她说,这是她心中向往的世界。她最喜欢白色,因为白色“很亮”,“虽然我看不见,但心中觉得什么都是很亮很白的”。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残奥会吉祥物设计者吴冠英感动于视障朋友们的“纯真”,他们毫无“视觉约束”的绘画、摄影,“却让我们开了‘眼界’”,“视觉所及毕竟是有限的,而心域之宽阔却是无限的,我从这些视障者的艺术作品中真切感受到了这种‘无限’”。

  中国残联副主席、中国盲协名誉主席李志军表示,绘画是人的本能,盲人画画也是他们的权利。真正意义的绘画不是照搬生活,盲人绘画妙就妙在似与不似之间,需要用心才能解读。

  “心视觉——与视障者同行”艺术作品展是由中国残疾人杂志社举办的第三届“人道温暖我们”公益文化展。“人道温暖我们”公益文化展第一届“平等、参与、共享”摄影展和第二届《“天真者的像”聚焦精神障碍者原生艺术作品展》均收获了较好的社会赞誉,这一项目旨在用艺术的形式,展现残疾人的精神世界,呼吁社会各界进一步支持和帮助残疾人全面融入社会。

艺术是心灵的作品

  世人对残疾的印象里,盲人似乎最封闭。视觉的缺失、信息的屏蔽,使得盲人们深陷生存与身份焦虑,但黑暗也使他们远离外界干扰,更洞悉“少即是多”的秘密,更能体味听觉、味觉、触觉与嗅觉的美好,“看见”事物与美的本质。这个不为人所知所在意的艺术角落呈现着盲者原生蓬勃的生命状态。这是每一个热爱生活、追求梦想,拥有强烈表达与创作欲望的人的权利。

  “心视觉——与视障者同行”艺术作品展分三部分,《盲者·看》呈现了视障者“眼”中的世界,展出视障者的18件绘画和摄影作品,在这些画面里、影像中,常常蕴藏着常人意想之外的笔法、细节与想象力;《盲者·像》则为16位视障者立像,呈现了在日常生活里,我们所不曾观察、抓取到的视障者的眉目神情,这是向每位日常生活中的视障者致敬,也传递出这一群体丰富细腻的内心世界;《看·盲者》呈现的则是艺术家对视障者的关注,包括绘画、书法、摄影作品13件,勾勒出艺术家眼中视障者与世界、世界与视障者的相互关系,值得世人思考。

  区别于传统的揭幕剪彩仪式,本次展览以向10位盲人代表赠送《盲人月刊》、绘画用品作为揭幕礼;并让观礼嘉宾佩戴眼罩,使用盲杖的非视觉形式入场,嘉宾们在一碰一触、无助无奈的情景下感受视障者的生活体验,既切合展览主题又颇有新意。

  开幕仪式后,清华大学和北京盲校的学生一起合作进行非视觉绘画体验,戴上眼罩、失去光感的清华学生,在画板上抹出了“四不像”等非理性派画作,甚至不及盲校学生画板上的规整,却体会到了用“心”的“看见”。而盲校的孩子们则收获了一份创作的快乐与梦想。

  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费薇也参与了体验活动,当她看到自己在“失明”的情况下的画作时,感慨地说:“真是‘四不像’,真不如视障者们画的!不过真的,现在才算懂得他们的世界。这也让我再次体会到艺术从来不是直接描绘,而是心灵的作品。”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