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慈善比物质慈善更重要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马广志 北京报道
四川雅安地震过去将近一年了,但在灾区依然活跃着这样一群人——他们不仅给孩子们送去急需的吃穿用品,更重要的是一对一的心理援助,通过专业的心理辅导来关注他们的成长过程。
他们是一群值得尊敬的普通人,他们隶属同一个慈善基金会——千训爱心慈善基金会。“给孩子们心理关怀和生活追踪,这样的心理援助比物质援助更加重要。”近日,在“幸福公仔幸福中国——中国梦幸福公仔卡通形象征集大赛启动仪式”上,基金会理事长苏维锋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
《华夏时报》:你对“慈善”两个字是如何理解的?
苏维锋:慈善不只是物质的给予,更是心与心的连接;慈善不是我高你低的施舍,而是彼此内在自我价值的唤醒;慈善是个人通往成长与觉醒之路,慈善也是社会迈向和谐与平衡之道。
正是本着“帮助他人,成长自己,把爱传出去”的宗旨,我们于2012年成立了千训爱心慈善基金会。我相信,只要每个人多奉献出一点点爱,涓滴细流也能汇成大海,把关爱送到最需要的地方去。
《华夏时报》:自成立以来,千训爱心慈善基金会已经开展了哪些工作?
苏维锋:基金会目前开展的项目主要有三个:一是慈善幸福密码项目。主要针对企业家、教师、大学生和其他追寻幸福的社会人群,通过培训教学与互动体验,促进学员身心的和谐与意识的觉醒,帮助学员重获幸福。
二是青少年助学项目:主要针对灾区或穷困山区学校的学生,进行物资与心理的双重援助,以期在帮扶的同时唤醒孩子们内在的自我价值。项目包括一对一青少年助学、爱心奖励基金、爱心网络教室等。
还有就是光明行项目:目前主要针对贫困地区的白内障患者,免费实施复明手术,并进行心理援助与技术帮扶,以探索光明、播种希望,并引导当地百姓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华夏时报》:基金会为何定位为对人们进行心理援助?
苏维锋:如今很多社会公益活动把关注重点放在物质层面,比如救灾、送医、助残、扶贫等等,这确实非常必要,但这毕竟是有限的,因为只有生命成长才能焕发活力。千训慈善的特质就是从专业上能够帮助人们从心灵深处找回自己的力量,以心理援助作为基本的支持,再给予他们物质上的帮助。截至 2013 年 12 月,基金会的青少年助学项目,一对一帮扶助学超过 568 人,其他助学活动中累计受助人次超过3000人。
目前千训爱心慈善基金会已形成自己鲜明的特色,物资支持与心理援助并重,财务透明监管有力,慈善项目的参与者一切费用自行承担,努力做到不浪费一分钱,把有限的资源用到最需要的地方去。
《华夏时报》:对基金会未来的发展与工作,你有何设想与规划?
苏维锋:千训爱心慈善基金会将聚焦心灵公益的定位,发挥精神与物质平衡、心灵与财富共进的援助优势,向国际性的民间慈善机构学习,争取成为最具活力、最具创造力的非公募慈善基金会之一、成为中国乃至全球的慈善先锋组织。
具体到慈善项目的规划,基金会下一步将发起“我不是孤儿,世界是我的家”救助项目、在云南普洱进行一个“慈善村”的建设。此外,还将与国内外的一批顶尖高校合作建设慈善研究中心。相信在未来,我们的这些慈善项目在救助越来越多人的同时,也会被更多的人所认识,我们也希望有更多的人参与到慈善的队伍中来,共建一个美好幸福的家园。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