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年夜饭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飘泊多年,我们早已忘记了家乡的田园美景,自家的院落亦如诗人陶渊明在《归去来兮》中的感慨——荒芜破败,只有独自怅然、甚或已麻木。
在外为官多年,诗人突然顿悟:归去来兮!陶渊明听到了内心的召唤:归来吧!他从此归隐田园。你我身陷红尘,即或是听到了远方的召唤,也无法舍弃都市繁华生活的诱惑,惟有在闲暇时光寄怀一下故土、故人、故情。时间久了,便堆积成一股浓浓的乡愁。
一部《舌尖上的中国》正式勾起了无数人的美食记忆,让大家开始寻找家乡的美食以治愈这股躁动的乡愁。难怪古人说我们对家乡、亲人、故土的思念常常缘于美食而终于美食。
一年一度,南来北往,中国上亿人因春节回家团聚又将开始“迁徙”,我们无法做到陶渊明式的洒脱,从此不远离,我们只能从一顿年夜饭去感受亲情,去化解来年的美食乡愁,于是一顿年夜饭就不仅仅是一顿晚饭,而是承载着我们的记忆和童年时光美好回忆的怀旧盛宴。
不同地域、不同地方,年夜饭定会大不一样,即或是一个地方的年夜饭也会因做饭人的心情大不相同,因为这顿饭包含着一家人的希望、祝福,也是妈妈在我们小时候的味蕾中种下的记忆,所以它总是难以抹去,无论你走多远,你品尝到多少美食,但唯有妈妈菜的味道让你最难忘。
《晋书·文宛列传》记载,吴人张翰在洛阳做官,一天,“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张翰因为思念家乡美味,居然辞官不做,视名利富贵如粪土,毅然千里返乡。
今人难以抛下功名利禄,但用几天时间好好享受一下家乡美味还是可以的,于是年关将近,千里返乡就成了现代中国人生活的常态。
而返乡的大部分时光,大家都是在觥筹交错中度过,其中与家人共聚的时光也就是这顿年夜饭,我想这是中国人之所以看重年夜饭的原因。
由于长时期以来,我们都处于物质匮乏时期,曾经有几十年时光,大家都是在饥饿中度过,尤其是我们的父辈、祖辈,他们人生的大部分时光被消耗在“战争、革命、祖国建设”中,甚少有过丰衣足食的时候,加之中国人的情感不外露,亲人、儿女甚至夫妻之间的爱也不用言语说出来,他们之间的情感往往是通过一顿饭表现出来。
我就记得小时候最幸福的时光就是过年,在大年三十前,父母会把屋子清扫得干干净净,意思是要清除掉一年的尘埃,然后就是准备年夜饭,小孩子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但不用担心做不好,因为这一天,孩子再任性,父母也是不会责备小孩的。
我家在川东,按照当地的风俗,年夜饭一定要做一个整猪头,猪头代表圆满,同时也可用整只猪头祭祖。
外国人是不吃猪头肉的,作家虹影说她第一次去德国一个朋友家,因为没钱就在市场上买了两个猪头,这位德国朋友当时看了猪头很害怕,他们觉得怪的东西一定不好吃、也不敢吃。而四川人做猪头肉却是有历史的,她先把猪头清洗干净,然后用各种调料把猪头腌制好,煮好后切成小片,大家尝了尝都觉得好吃,他们以后也不害怕吃怪的东西了。
四川人不会觉得猪头怪,因为四川人的年夜饭大菜就是整猪头,即或是在物质最困难时期,到过年时,也要想法弄到一个猪头,在农村,过年杀猪时都会把猪头留着,用盐腌好,然后吹干,但不用烟熏,主要是保持猪头的鲜,到大年三十前,家中的男主人就会把猪头弄干净以待第二天备用。
我家里的年夜饭主菜是我爸爸掌勺,他弄猪头很有一手,因为整猪头头大,眼睛、鼻子、嘴巴毛多,去毛必须要用火、钳子等,这是一套完整的工序,弄干净后煮熟,然后摆上一整猪头祭祀祖先,这是年夜饭必不可少的仪式,一家人大大小小,毕恭毕敬站立在祖先牌位前,由父亲带头,然后一一向他们问好,以寻求他们对我们的保护,这其实包含着我们在新的一年的希望,也是在这样的仪式中,完成活人与死人的沟通。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文化的寻根。
由于我们是无神论国家,大家只能通过这样的祭祀方式来获得一种超越自身的力量。在完成了对祖先的祭祀后,每人都要许下一个心愿,然后一家人坐在一起,吃一顿团圆饭。团圆饭一定要有鱼:代表年年有余,然后是常青菜,代表亲情常在。
四川不像江苏、浙江,在长江的下游,盛产各种鱼,我们这里是丘陵、多山地带,鱼是稀缺食材,在我们小时候,往往只有节日才能吃到鱼,但多是淡水鱼,而一到过年,就可以买上一条河鱼或者是长江上游的鱼。我们这里喜欢麻辣口味,配上现有的食材,比如泡椒、泡萝卜,用酒糟代替料酒,鱼自有一种别样的味道。
在北京我们也去过很多不同的餐厅,但很难吃到这种清香、酸辣、鲜美的鱼。猪头肉也是,在四川,我们过年用的猪头一定是家养的猪,就是不是饲料催肥的猪,这样的猪肉太松,不密实。我们的猪都是快一年出栏的本地猪,猪头取新鲜的。
然后经过腌制、温火炖上一晚,第二天上桌的猪头就变成了金黄色,亮闪闪的,猪脸肉、猪嘴、猪耳朵分别切盘,可以加一点麻辣油、香菜做成冷盘,非常可口,这是我多年来最怀念的年夜饭凉菜。
年夜饭,无非是一家人重温记忆,治疗治疗我们多年的乡愁,不是说对故土的思念常常缘于美食而终于美食吗!
(作者为《华夏时报》文化生活版主编)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