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宏观正文

走出去,拿资源更要拿市场

作者:王秀

来源:

发布时间:2009-03-28 21:23:00

摘要:访博斯公司大中华区总裁谢祖墀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王 秀 北京报道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以来全球跨境并购极度不景气,但中国公司海外并购却一枝独秀。有海外媒体评论道:“全世界每天都在传诵着中国企业的神话。”
    面对新一轮“走出去”热潮,博斯咨询大中华区总裁谢祖墀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此次走出去与10年前亚洲金融危机之后的走出去已大相径庭,应更具战略性,不仅要能拿资源,还要能拿市场、拿管理。
    《华夏时报》:你认为当前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大好时机吗?
    谢祖墀:我们必须把“走出去”按照不同的方式分开来看。中国企业走出去主要分为五种类型:一、纯粹的产品出口;二、到海外购买资源;三、到海外销售自己出产的产品,并具备自己的品牌;四、购买海外企业进行整合;五、国家财富基金的投资。
    我个人认为,面对当前的全球经济形势,中国企业走出去应该以第二类形式为主。近年来,我国一些重要矿产品短缺加剧,矿石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相关产业的发展受到资源短缺的制约。金融危机让一些海外的资源类企业价格大幅下跌,海外矿业公司和资源公司面临艰难时刻。因此,对于迫切需要矿产资源的中国企业来说,这将是投资的好机会。需要注意的是,企业走出去不能仅仅是为了拿资源,企业还要能拿市场、拿能力、拿管理经验,后面的复杂性和难度则更大。
    《华夏时报》: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政府也曾力倡中国企业“走出去”,你认为目前的形势与10年前相比有何不同?
    谢祖墀:中国企业“走出去”并不是从1997年开始的,这种思路从改革开放之初就已经有了,并一直持续到现在,只是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形式并解决不同的问题。目前的形势与1997年有很大的不同。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政府鼓励企业走出去的思路,是根据当时国内的经济形势,鼓励外向型经济,解决国内的产能过剩问题,这是当时的一个主要目标。中国企业当时“走出去”的过程刚起步,在形式上更多的是以制造业、加工行业为主。
    目前的海外并购则更具战略性布局,以掌握资源和占领市场为目标,着眼的不仅仅是短期效应。现在我们面对的是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国外需求下降,仅仅靠出口不再能解决问题,所以1997年的走出去模式不再适用。另一方面,金融危机导致国外很多资产价格大幅下降,对有能力海外并购的企业而言,是个难得的机遇。相对于1997年,目前的中国企业在能力、竞争力和经验上都有了明显的进步,具备了主动出击的能力。当然,就整体能力而言,尤其是整合其他企业方面的能力还相当欠缺。
    《华夏时报》:“走出去”的主要形式有投资和收购,你认为企业层面和国家层面的对外操作,应该如何分工?
    谢祖墀:国家和企业投资在不同的场合,所以并不冲突。对于企业而言,要分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两种类型来探讨。国有企业与政府关系密切,需要政府对其进行支持和引导。资质优良的国有企业在海外市场实施产业重组、升级和整合等操作时,政府需要提供必要的金融支持。但无论是民营企业还是国有企业,都需要政府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政策、制度等,从政策上扶持、规范和引导有能力进军海外、实行海外并购的企业。
    《华夏时报》:你认为中国企业是否具备足够的资金后盾来大规模地实施走出去战略?
    谢祖墀:从整体情况来看,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全球资本市场的银根普遍偏紧。相反,中国的银行资本金充足率比较好,外汇很多,汇率比较坚挺,所以中国资本市场的资本成本比较低,这就为中国企业打造了海外收购的优势。但对于企业而言,是否具备了足够的资金,还要看企业自身情况。不同的企业情况不尽相同,不能一概而论。
    《华夏时报》:中国企业大量出手海外,你认为对全球几大经济体和汇率变化会产生什么影响?
    谢祖墀:中国企业进军海外,能提升中国企业的整体竞争力,但我觉得中国企业目前还未能形成对全球经济体产生巨大影响的能力。
    《华夏时报》:你能给“走出去”的中国企业什么忠告?
    谢祖墀:我觉得中国企业走出去要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进行海外并购的中国企业,需要具备跨文化、跨地域的整合能力和视野。其中,语言是个重大的障碍。这里所说的语言,不单是英语的问题,而是管理者们能否用大家都明白的语言和语境来进行有效的沟通,并在并购之后争取经营管理的话语权。跨国业务对跨文化管理能力的要求相当大。二是并购之后,企业需要有效建立和驾驭跨文化的管理团队。三是建立有效的战略,加强执行能力。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