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监会着手限制老股套现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包涵 北京报道
奥赛康事件的余波仍未平息,几天以来,证监会连续发布相关新股改革的配套规则,意图遏制再次兴起的三高苗头。
1月17日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证监会相关部门负责人也列席,就新股改革的问题进行了回应。也是在这次会议上,证监会首次对近期一些新股暂缓发行的原因进行了披露,坦承今年以来暂缓发行的九家公司中,有证监会要求其暂缓的,也有发行人和主承销商主动提出暂缓的。
对于一级市场打新高温不退的问题,证监会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一级市场买入的人都有博傻心里,寄望于未来的二级市场可以给他更高的定价来接盘。从今天开始,52家公司都要开始上二级市场交易了,二级市场愿不愿意炒新?炒新程度有多强烈?这对于后续改革能否对市场定价有效加以抑制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我们希望提醒投资者炒新市场的风险,也希望通过二级市场的理性投资,来抑制一级市场的非理性行为。”
“我们的市场想好,第一个要实现的就是公平,而路径就是让发起人大股东不能再去合理合法的剥削。”中国政法大学资本研究中心主任刘纪鹏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证监会应该在根本上从为融资者服务转变到为投资者服务的宗旨上来。“以前我们是为发行人服务,开展投资者教育。而未来我们要做的,是为投资者服务服务,开展发行人教育。”
奥赛康余波
奥赛康之后,又有多家新股暂缓发行。市场最大的疑问是,这究竟是这些公司自己的主动性行为,还是被证监会“叫停”的呢?
对此,17日,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张晓军透露,自13年12月31日开始到现在,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共有9家存在暂缓发行的情况,其后有5家公司陆续恢复发行。截至目前,还有四家公司处于暂缓发行状态。
对于他们暂缓发行的原因,张晓军举例称,奥赛康在完成定价并发布公告后,市场出现较多的议论,有质疑其定价偏高的,也有质疑其老股转让大幅超过新股发行,将新股发行上市演变为老股东大额套现,就此,证监会会及时与发行人和主承销商进行了沟通,发行人与主承销商暂缓了发行,并随后发布了公告。
而慈铭股份的暂停,则主要是因为在发行过程中,证监会按照新股发行体制改革意见和证券发行与承销办法的要求,调阅了其路演推荐材料,并发现其中存在需要进一步核实的情形,因此证监会要求发行人和主承销商调整发行进度,以待核查完成。
晶方科技和太平洋石英则是在证券发行过程中,证监会接到有关信访材料,对公司信息披露提出异议,按照信访的处理程序,中介机构须按证监会要求进行核查,其后方可根据核查结果决定下一步的发行进程。为保护投资者的权益,核查期间要求进行暂缓发行。
“除此以外的其他企业,均因为其结合既有规则和自身发行情况,自主决定暂缓发行,证监会未干预其发行进程。”张晓军称。
1月15日,证监会开始对新股发行过程进行抽查,这样的抽查会否成为常态?
对此,证监会相关负责人给出了肯定答复,并透露,证监会12日出台的措施和15日公布的核查工作,是很早前就部署好了的。
“肖主席在多个场合都强调,监管要转型。这个转型就是指我们在放松前端管制的同时,必须要把事中的过程监管以及事后的监管加强起来。未来我们面临着注册制改革的任务,如果没有严格的过程监管,没有事后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惩罚,甚至司法制度的震慑,注册制是不会成功的。目前,我们对于发行过程的询价定价监管,只是我们整个注册制改革奠定基础工作的一个非常小的动作,后续这类动作还会源源不断地推出。”上述负责人透露。
市场化之争
对于奥赛康IPO的暂缓,市场对于证监会监管最大的争议,就是过多的行政干预是否有违其当初所说的市场化改革的宗旨。
对于该质疑,证监会并未回避。
张晓军以奥赛康为例称,证监会正在对奥赛康在询价中是否违规进行现场检查,现在还没有结论。“但我们认为作为一个新发行上市的公司,筹集的资金应当主要用于公司经营发展,如果在一级市场发行大部分资金被老股东拿走,显然有违IPO的初衷。同时控股股东是公司信息的优势者,在IPO时就过多减持,容易引起投资者对控股股东行为及其影响的种种猜测,因此奥赛康的暂缓发行是有利于保护投资者的,也是符合新股发行市场化改革要求的。”
他同时强调,新股发行将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市场化改革之路,这个方向是不会改变的。市场化改革决不意味着放任自流,更不允许哄抬价格,操纵价格,扰乱市场秩序,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是市场化改革的应有指引。
奥赛康高价发行暂停之后,近日,IPO上市又出现了新的怪现象。众信旅游、汇金股份、扬捷科技等公司走了和奥赛康完全相反的一条路,一举剔除了90%以上的高价,使得发行价大幅低于同业,被称为“铁心上市三剑客”。
消息一出,有投资者认为这是证监会行政干预制造的另一个结果。
对此,张晓军解释称,证监会1月12日发布的《关于加强新股发行监管的措施》并未对价格作出限制性规定。“有的发行人认为自己的发行价格市盈率虽然高于同行业上市公司二级市场平均市盈率,但有其合理性,遂坚持其发行定价,选择了连续三周发布投资风险特别公告。有的发行人结合公司情况和自我估值,选择了较大比例剔除最高报价,使最终发行价格与其估值相匹配。”
张晓军强调,如果网下投资者报价偏高,发行人和主承销商为合理定价,参照二级市场一般估值水平,较多剔除最高报价部分,使参照市场一般估值水平的报价成为有效报价,也是现行规则所允许的。
老股的新问题
老股转让本是证监会应对超募的手段之一,从2012年新股改革时就提出,然后在今年明确了相关要求,并予以推出。然而刚推出伊始,就带来了巨额套现的新问题。
“制度一定要配套。存量发行制度如果在西方那种供求比较平衡的市场就好办,但在中国,新股发行是靠行政审批,人为去调节了供求关系,就生出了麻烦,使得一级市场大股东三高超募暴富与二级市场股民的白骨累累同时并存了。”刘纪鹏表示。
刘纪鹏认为,存量发行绝不意味着以存量发行为主。二级市场投资者买上市公司的股票,为的是公司,而不是其老股东。所以遏制大股东疯狂圈钱,解决不公平,是市场的当务之急。
“我提出过,一级市场一定要进行股权革命,公司要上市,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必须降到33%以下,那些一块钱一股的原始股在流通时必须预设可流通底价并公布,将其置于公开透明的环境下上,然后三年以后才能套现。”刘纪鹏表示。
刘纪鹏指出,奥赛康的例子,某种程度揭示了一步到位注册制所可能面临的风险,中国的新股改革在初战告捷时,也要时刻意识到什么才是资本市场的根本问题。“我还是主张新股一块上,可现在还是分散上市的方式,让机构在询价时有机会勾结串通,只能是将股民被蒙在鼓里。”
而在证监会领导的眼里,眼前的改革的确还有很多难为之处。上述证监会相关负责人就直言,三高问题在2009年时就冒出来了,之所以4年来之还没完全解决,就是因为没有“一招鲜吃遍天”的解决方式。
他以老股问题为例称:“其实参照境外市场情况,再从理性投资分析角度看,存量发行背后的逻辑还是很清晰的。比如在一个相对比较成熟的市场,如果一家公司的控股股东大幅减持公司的股票,投资者会是什么反应?所以本次在推出老股转让措施时,也专门要求在公司的大股东、高管、主要技术人员和重大客户减持时要特别提醒投资者关注风险,因为这对市场是个特别重要的信号。”
他认为,如果一家挂牌若干年的上市公司的大股东突然把股份转让一半,在二级市场的情形我们绝对能想得出,一定是连续跌停。可投资者为何在二级市场能冷静分析,在一级市场就不行了呢?“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老股转让又带来了新的问题。现在市场最关注的是,证监会对老股转让会不会有新的限制性的“补丁”措施。
根据证监会给出的数据,从目前首批发行公司已确定发行数量的48家情况来看,10家公司未发售老股,其他38家公司老股转让数量占发行总量的平均比例为38.3%。
张晓军透露,把新股发行数量与募投项目资金需求量直接强制挂钩不尽合理。对此,证监会正在研究改进措施。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应主要考虑公司发展需要,对老股转让在公开发行股份中所占比例应有限制。
“但任何政策都是双刃剑。打个比方,现在的老股平均比例是38%,如果我们要出限制政策,那该以什么方式限制?多少比例合适?假设就定38%,那那些不转让老股的公司就会觉得亏了,然后想方设法把价格提高到他可以转让38%为止。那这就又带来新的问题,到时又该怎么办?”上述证监会相关负责人称,在改革的很多问题上,还是希望全社会的有识之士都能向证监会提出真知灼见。
“其实最终我们期望看到的,是市场各方理性的博弈。但该出手时我们也绝不会手软。”他表示,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证监会对存在的问题正在抓紧研究,不断完善相关规则,提出符合实际情况的解决方法。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