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死后会变成文字

作者:王威廉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4-01-17 23:38:00

摘要:梦亦非的新书《没有人是无辜的》是一部形式感非常强的先锋小说,小说满载着形式实验的火热激情。
王威廉
    梦亦非的新书《没有人是无辜的》是一部形式感非常强的先锋小说,小说满载着形式实验的火热激情。
    这本小说的目录是一首诗,每一个音节词都是内文中章节的题目,不仅如此,这个音节词还要成为小说开始的第一个词。光是这种限制,就具备了相当的难度,因为全书的节奏感已经先于内容被锁定了,在写作过程中要殚精竭虑才能把这种限制贯彻始终。但梦亦非觉得这种限制还不够味,他继续在内容部分加大限制。小说的每个章节都分为三个平行的部分,第一部分是小说的叙事,第二部分是散文随笔,略带抒情,第三部分是文论与思想,有着浓郁的思辨性。这种近乎严苛的形式限制,体现了一个诗人戴着镣铐跳舞的那种创造力。他的这种先锋实验会让我们想起乔伊斯的《尤利西斯》、科塔萨尔的《跳房子》等,这些深具难度的现代主义经典著作在许多评论家那里已经有了非常详尽的阐释,而梦亦非不需要坐等评论家来阐释《没有人是无辜的》,他已经提供了一份详尽的注解——一本随书附赠的小册子:《没有人不需要注解》。他在里边以词条的形式,用自己独到的见解对许多文艺理论做了新鲜的阐释。
    不管你是否认同他的这些观点与理念,你都会被他的想法所打动,去深思。他的文本实验,不妨视为他对当代文坛崇尚“只是讲故事”这种流俗的勇敢抗争。他反复强调小说不是故事,因此在这部作品中他不惜打碎故事,让故事的碎片在叙事中变化。这些实验增大了写作的难度与阅读的难度,让小说的可能性得到了拓展。
    这部小说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基于民族文化的小说想象力。作为布依族的他从小被中国大西南的神秘文化所滋养,因此他的小说有一种神秘和诡异的气质。他的小说是飞扬的,而不是匍匐的,这种飞翔的力量正是由边缘文化的发动机所驱动。这部小说以于同志的回忆为叙述主线,虽然“文革”前后是叙述的重点,但它的时间跨度很漫长,几乎涵盖了整个二十世纪。当代文学里边对于这段历史的书写已算不得新鲜,但这本书里有许多神奇的场景,常常会让我想起那本著名的奇书《哈扎尔辞典》。比如小说中写每一个睢族人死后都会变成一个文字,这个意象所蕴含的意义让我吃惊。这是生命与语言、精神与灵魂的绝妙隐喻。梦亦非说自己深受水族文化的影响,这部小说中的睢族就是以水族为原型,那么我想这其中许多精彩的想象都要得益于水族的文化,那是历史与群体的智慧。文化的动力就在这种“中心—边缘”的张力结构中,每一个有追求的作家,其实都在寻找一方属于自己的边缘的位置,从而改变那种统一的体系化程序给生命带来的固化状态。
    读完全书,要说美中不足的地方,我个人觉得在小说叙事的部分叙述者的声音过于强大,有些抑制小说人物自身的声音。如果能加大人物的塑造与对话的分量,阅读的代入感会更加强烈一些。不过,这只是我自己的小说理念,我想梦亦非也无意于此,他的创作野心是在文本整体的力量上,从这点上说他更是一个诗人。
(作者为自由撰稿人)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