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良:绿地上半年完成整体上市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王海春 上海报道
1月13日,绿地集团公布了今年的业绩目标:地产业务销售收入要达到2400亿元,整个绿地集团的经营目标直指4000亿元。
与2013年1625亿元的销售金额相比,今年的目标提高了近800亿元,其跨度之大令人惊讶。
绿地集团董事长张玉良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的土地储备足够支撑今年的销售。绿地整体上市后,将获得资本市场更多的支持。
“实现这样的目标还是有一定把握的。我们正在加速实现从单一开发到综合开发、从国内开发到国际开发、从单纯开发到开发运营并重的时刻。”张玉良说。
“控事更要控人”
《华夏时报》:绿地今年销售目标为2400亿元,比2013年实际的销售额多了近800亿,绿地有足够的准备吗?
张玉良:绿地2013年的销售面积约1660万平方米,销售额1625亿元,销售额与万科约有70亿元的差距。提出这样的目标,我们也做了一些预判,目前的土地储备足够支撑今年的销售。
去年我们在29个省会自治区80余座城市新增了107幅土地。而且我们在拿地的时候就延续了聚集一二线及重点省会城市的策略,主要以北京、上海、广州、杭州、南京、重庆、成都为主。这些城市的吸纳量和吸收速度要比三四线城市好很多。加上之前我们的土地储备,实现2400亿元的目标有比较充实的货值储备。
《华夏时报》:绿地2012年销售额过千亿后,发展中是否遇到了瓶颈?
张玉良:前几年有人认为房企销售额过千亿是很远以后的事,但现在有几家公司都破了千亿。
数字并不是最重要的,我觉得一家公司一定要有自己的定位和实现目标的能力,公司可以用数据化的目标来激励和考核团队去实现一个目标,但不能单纯去追求一个数字的结果。
如果企业家不追求发展,止步于当下的成绩,我想这是一个公司最大的瓶颈。2013年我们进入了世界300强公司,2014年的目标是进入200强,明年进入100强。
我希望绿地在不久的将来能成为世界排名更靠前的公司。
《华夏时报》:绿地如何把控如此快速的扩张中可能会遇到的风险?
张玉良:对于风险把控,我们有几条重要的原则。第一,控事更要控人。事情会有不可预料,不一定能控制得住,但人一定要可控。第二,投资可控。绿地所有对外的投资都要由集团通过投资委员会集体商议,经过充分调研后才能定下来。第三,信贷规模可控。我们对投资规模和信贷预算做出了严格规定,给下面公司每年制定信贷指标并按此执行。第四,快速周转。加快从项目公司到集团,加快拿地、建设到销售整个开发的节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成为海外业务最大的企业”
《华夏时报》:绿地整体上市的进展如何?
张玉良:关于整体上市的评估、审计工作已基本完成,目前已上交至政府相关部门。预计今年上半年会完成绿地整体上市工作。
《华夏时报》:不久前绿地引入了几家投资者。绿地为什么要引入投资者,接下来还会继续引入投资者吗?
张玉良:我们不久前通过增发20.87亿股股份,成功引进平安、鼎晖、汇盛聚智、普罗投资、国投协力5家战略投资者,引入117.3亿元资金进一步夯实了资本实力,并使企业的股权结构更加多元化,运行机制更加市场化。
第一阶段引入投资者的工作已基本结束,但接下来绿地还会引入投资者,使公司更加资本化、公众化。
《华夏时报》:今年房地产业务将在哪些方面进行布局?
张玉良:今年绿地集团整体上市后,将获得资本市场更大的支持。在全国化布局基本完善的基础上,绿地下一步将重点加强华东、中部及珠三角地区重点城市的布点和深耕。绿地今年会在人口300万-500万、人口比较密集的城市投资拿地。
除了传统的房地产开发,绿地还会参加新城镇化建设。今年我们将参与北京的旧城改造项目,在北京我们可能会有三个项目,现在正在磋商中。此外,今年我们在海外市场的投资力度会进一步加大,全年计划新增海外投资50亿—80亿美元。我们的目标是成为中国在海外房地产业务最大的企业。
《华夏时报》:刚才提到了绿地将参与今年央企和地方国企改革和并购,绿地会从哪些方面参与?有没有潜在目标?
张玉良:参与中企和地方国企改革,我们主要是有两条线。
第一条是与我们行业关联度比较高、能够协同成长的企业,现在这一工作正在推进中,暂不便透露。
我们希望产业协同的企业,我们在进入以后要有真正的混合所有制,能把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都捆绑起来,使团队也能够持股。我们同时希望能够参与企业的经营,而不仅仅只是做战略投资。
第二条是做适合的投资平台。好的有成长性的企业,通过绿地的投入,通过转换机制来增强我们资本运作方面的功能和收益。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