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门人:应被铭记的历史

作者:椿桦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4-01-16 00:02:00

摘要: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美国作家凯鲁克写的一本书《在路上》,在中国年轻人中颇受追捧。“在路上”一度成为一句口号,激励年轻人追求自由生活,走向外面世界。也正是在那个年代,足不出户的中国农村青年,开始了史无前例的大流动。

出门人:应被铭记的历史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美国作家凯鲁克写的一本书《在路上》,在中国年轻人中颇受追捧。“在路上”一度成为一句口号,激励年轻人追求自由生活,走向外面世界。也正是在那个年代,足不出户的中国农村青年,开始了史无前例的大流动。

  出门

  走出去,是一个很关键的动作,迈出那一步,墨守成规的人生就会充满多种可能性。中国有句俗语,叫“大路朝天,各走各边”,意思是说,我们所走的道路,并不是属于哪一个人,各走各的,不要彼此妨碍。但是对这句话,我个人还有一个新的解释,那就是:每一条大路都通“天”,就看你从哪边走,怎么走了。我们得承认,每一个走在大路上的人,都有各自的精彩或无奈。毕竟,人类不是孙悟空,可以通过“筋斗云”这条捷径而直达天庭。实现梦想真要是那样容易,人生也就太无趣了。我的朋友张东给自己创办的公司所定的口号是:“有多少出门的人,就有多少奋斗的故事。”说的理儿便是奋斗的意义大于出门本身。而他本人,便是一个永远的“出门人”,是一个创造了精彩人生的人。

  认识张东,是在1998年的夏天。

  一天傍晚,在南方日报社大楼电梯口,我遇见我的同乡兼同事曹霁正同一个生面孔有说有笑地走出电梯。曹霁见到我后,叫我一起去外面吃晚饭,那位生面孔也非常热情地向我发出了邀请。我本来是要回办公室办点什么事的,但觉得已经到吃晚餐的时间了,而且有免费的晚餐可吃,犹豫了一下之后,就跟他们一起去了。记得当时我们去的是环市东路黑天鹅饺子馆。经曹霁的介绍,我知道请我们吃饭的这位生面孔叫张东,安徽人,是《南方都市报》采访部的记者,说起来跟我既是同事也是同乡了。

  那时候,张东给我的第一印象不太好,他夸夸其谈、热情过度,令我这个性格比较内向的人难以接受,尽管他出钱请我吃了饭。倒是他身旁的女友,颇得我的好感,她文静,清秀,举止得体。那个时候,我做梦也不会想到,眼前这位令我不太喜欢的男人,和那位已经成为别人女友的女子,将来会与我成为事业上的伙伴。

  自那次餐桌相识以来,张东时常打电话约我出去吃饭、泡酒吧,或参加聚会。渐渐地,我觉得这个人虽然表面过于热情,过于爱讲没心没肺的俏皮话,但内心同样热情似火,并不像我们常见的那种口是心非的虚伪之徒。你觉得他吹牛,但事后你常常会发现他讲的又确实符合事实。他为人谦虚,工作细致,乐于助人,广结善缘,朋友遍天下。我印象中,朋友请他办事,他几乎从不拒绝,有条件要办,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办。我经常想,他哪来这么多的社会关系,哪来那么好的精力和能力呢?

  许多年以后,我突然想:张东待人接物之所以永远热情洋溢,或许是因为他有一段非常凄苦的过去,受到过太多的冷眼。在他心目中,所有在城市打拼的人,都是出门人,都是同路人,都是兄弟姐妹。当然,他同时也要让热情的面孔为自己的事业打开通道,让自己的大路通向更高更远和更宽广的地方。

  奋斗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广州,正处于改革开放的高潮期。无数热血青年,唱着《春天的故事》、《外面的世界》、《走四方》、《我的未来不是梦》等流行歌曲来到这里,挥洒汗水,收获梦想。他们中的许多人,如今已是不同领域的精英和领军人物,成了新时代的顶梁之才。

  “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造就了千万怀揣梦想的出门人,而张东的故事或许是很多出门人的一个缩影。看他的故事,时而感同身受,时而会心一笑,时而潸然泪下,一部充满激情而又跌宕起伏的奋斗史!我认为,真实是这本书的灵魂,而真实又恰恰是当下人们最想看却又最难看到的。”

  这段评语是央视主持人宋鹏飞写给张东及其《出门人》一书的。

  的确,张东的故事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缩影,他用自己的奋斗书写了一段令人称道的传奇。他选择了广州这片热土,这片热土最终也选择了他。

  他一无学历,二无经济基础,三无社会背景,是名符其实的“三无”人员,是从零开始的一代创业者。从1998年相识以来,我几乎见证了他在十四年中的每一个奋斗过程——从建筑工,到业务员,到记者,到报纸主编,到企业董事长……他的经历表明,大路确实朝天,有梦想才有可能。

  我与张东是同龄人,不小心又成了他“在路上”的同行者、见证者、参与者,这是一种巧合,也是一件幸事。十四年来,张东虽然一直拿我当哥们儿,但也一直谦虚地称我为老师,因为他觉得在新闻写作和办报方面,从我这儿有所获益。说起来很是惭愧,因为我觉得张东在为人处世、创业敬业等很多方面,都足以担任我的老师,而我却从来没有尊称过他。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或许是我并没有真正学到他的“看家本领”,当然,我也学不到。

  其实,即便作为一个报人、新闻工作者,张东也可谓成绩斐然。

  “作为最初从南方报业走出来的一线普通记者,张东的工作表现并不普通。从他的身上,我看到了新闻工作者良好的职业操守和真实表达的素养。”新华社安徽分社副社长宋斌对张东的这段评价,最能恰如其分地描述张东的职业成就。

  铭记

  35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创造了无数的时代精英。推动这三十多年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是生于六七十年代的热血青年,他们的时代特征与“改革开放”同在,他们都是我眼中的“出门人”。

  改革开放,不仅是中国经济上的大变革,也是许多中国人命运的大变革。在计划经济时代,底层百姓上升的空间极为有限,曾几何时,零落的村庄长年走不出一个农家子弟,他们和父辈一样坚守着贫穷和苦难,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当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许多不甘命运的农村青年毅然走出家门,坐轮船,爬火车,辗转数千里,投身改革开放的最前沿。曾经,用整个家族财力培养出的一些中专生、大学生,被如火如荼的南方建设气息所感染,亲手打破那来之不易的铁饭碗,下海弄潮……

  在前沿城市,那些“出门人”用年少时积攒的坚韧和毅力,承受着创业的艰辛与苦难,一路蹒跚前行,坚持到今天。他们的持之以恒,彻底改变了命运,他们中的许多人,如今已成为各个领域的精英或领军人物,堪当一代人的楷模。甚至,对于中国积贫积弱面貌的改变,他们也是功不可没。

  时间进入新世纪,这一代跨世纪的“出门人”开始迈向中老年。回首过去的峥嵘岁月,难免感慨万端。那坎坷而辉煌的宝贵经历,他们多么希望能与后来者分享,多么希望自己的奋斗精神能激励更多的年轻人。

  我想,我们的时代应当铭记那些背井离乡的“外来工”,那些为改革开放挥洒汗水的“出门人”。

  回首已远,但历史不会也不应被遗忘。“出门人”的故事,其中也许有你,也许有我,让我们一起把“出门人”的故事共同讲下去……

  (作者为时事评论人,本文由本版责编整理)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