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金改周年成绩单达标
摘要:在泉州金改启动一周年后,当地的民间准金融机构将迎来一个政策“宽松”期。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瞿宜同 福州报道
在泉州金改启动一周年后,当地的民间准金融机构将迎来一个政策“宽松”期。
近期,泉州下发了包括《泉州市民间融资管理暂行规定》征求意见等文件。“征求意见稿限制的东西比较少,操作起来更有可行性。”一民间资本管理公司负责人陈君鼎告诉《华夏时报》记者。
与此同时,泉州市企业信用信息数据交换与共享平台的建设也取得进展。“第一批已建好并投入使用,银行与企业可以在该平台上实现供需对接。”泉州市金融工作局局长李清景对本报记者表示。泉州金改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华侨大学工商学院副院长陈金龙认为,未来泉州金改要探索包括中小企业债券等金融创新产品,让更多的民间资金直接进入实体经济通道。
民资:严准入 宽操作
2013年12月中旬,泉州市金融工作给各大民间准金融机构下发相关征求意见函,包括《泉州市民间融资管理暂行规定》及规范发展民间资本管理公司、中小企业票据服务公司、民间借贷登记服务公司的指导意见等4份与准金融机构关系密切的政策文件。
其中,《泉州市民间融资管理暂行规定》为首次提及,后三个指导意见此前都为试行,试行期至2013年12月31日。
“这次征求意见稿有很大进步,政策支持方面前进了一大步。”泉州忠信民间资本管理公司负责人黄先生对本报记者表示。
据了解,早前获批的泉州七匹狼、斯兰两家民间资本管理公司,由于受到政策方面的限制,基本没有开展相关的业务。而随着这次政策的松动,民间资本管理公司有望在此方面有所突破。
《泉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规范发展民间资本管理公司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规定:在资金来源方面,民间资本管理公司的融资额不得超过注册资本的4倍;在资金投放方面,对单一投资对象的投资总额不得超过资本净额的30%;在私募资金的进入与退出方面,单笔私募不超过人民币1亿元等,这些数字相比以前都有所放松。
“融资额不超4倍,是该文件最大的亮点。比如原来注册资本是1亿元,再募集4倍,就有5亿元资金,运作空间就大多了。”黄先生表示。
“原来对单一项目投资不能超资本净额的10%,最多也就是1000万元,太少了,投不了什么项目。”一家正筹备开业的民间资本管理公司工作人员梁艺伟告诉记者。
不过,相对于操作层面的放宽,准金融机构的准入门槛明显提高。注册资本金方面,由原来1000万元-1亿元,分地区、分别提高至5000万元或8000万元,上不封顶,且为实缴资本。
该征求意见稿对主发起人条件也做了严格限制:需注册在泉州市辖内、设立3年以上的企业法人,其最近两个会计年度连续盈利、净资产不低于人民币3000万元,且近3年净利润合计不低于人民币1000万元,持股比例不低于30%。
此前,设立民间准金融机构一直受到很多人的青睐。“很多人想拿准金融牌照,挤破头都拿不到。”黄先生说。
“随着民间准金融机构的增多,机构越多越不好做生意,大家就会降低对企业的选择标准。”泉州当地一家小贷公司负责人告诉本报记者。
构筑企业征信体系
“中小企业都有阶段性的资金需求。从目前来看,企业融资情况没有明显改观。”福建省纺织服装出口基地商会秘书长陈苍松告诉本报记者。
“某企业申请贷款,我们调查得不错,正在走流程时,企业突然倒闭了!”在2013年12月24日举办的泉州首届金融沙龙上,农业银行泉州分行相关负责人举了个实例。
解决企业信息不对称,构筑企业征信体系,是泉州金改着力夯实的基础工作。
“我们已经完成全市(南安市)范围内1.8万多户小微企业信息建档,其中1万户左右有融资需求。”泉州南安农商银行公司业务部副总经理苏振南告诉本报记者。
据介绍,小微企业信息档案覆盖员工人数、销售渠道、原材料来源、纳税、融资、经营情况以及社会评价等综合信息。
“在档案基础数据上,企业如果有融资需求,我们1天内就可放款。”苏振南说。
李清景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主要包括企业信用信息数据交换与共享平台(以下简称共享平台)与小微企业建档两部分,计划于2014年6月前建成。
“我们打算引进第三方评级机构,对企业进行信用评级。现在已经跟几家评级机构在谈了。”泉州市金融工作局的一位工作人员这样告诉本报记者。
据悉,该企业信用系统将向银行金融机构、民间准金融机构开放。
今年1至10月,泉州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0.40%,高于本外币贷款增幅的14.95%,不良贷款率0.60%。目前,泉州中小企业信贷覆盖面从原来的15%提升至25%,未来的目标则为覆盖50%的中小企业。
未来瞄准金融创新
打通金融资本进入实体经济、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两个通道”,是泉州金改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起点和终点。
“我们了解中小企业,也了解银行业务。”新近开业的三美金融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其系告诉《华夏时报》记者:“中小企业的金融业务外包需求是很大的。”
“几天就有一个新机构成立,从政府部门到民间、企业都充斥着金改气氛。”浓浓的金改氛围让陈金龙印象深刻。
陈金龙以“金改气氛”、多层次金融组织框架初步形成、金融创新产品的大量应用来形容泉州金改一年来的三大变化。
泉州金改形成的96个项目,已启动实施了67项,完成或者部分完成的有15个项目。目前泉州已经被银监会列为消费金融公司试点城市,开展设立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和金融租赁公司试点前期工作。新设小贷公司、典当、民间资本管理公司等41家准金融机构、注册资金近80亿元。
泉州市还希望推动跨境投融资便利化,争取获准在金改部分区域以渐进方式试点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等。
相较于温州金改一年多来的“温吞”,陈金龙表示,泉州金改是在传统产业转型过程中,政府主导的“预防式”为主的金融改革,在民间信用尚未被破坏的前提下,相对容易取得成效;而在民间信用遭大肆破坏后,“应景式”的温州金改则难以在短期内取得进展。
陈金龙认为,泉州未来还应在金融创新上做更多的探索,让更多的资金进入实体经济。“泉州金改的成效,要有一个比较长的观察周期。”他说。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