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证券正文

基金人才保卫战

作者:盛青红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3-12-12 10:49:00

摘要:不进则退,这是“大公募”时代下基金公司最真实的生存状态。

基金人才保卫战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盛青红 深圳、广州报道

    不进则退,这是“大公募”时代下基金公司最真实的生存状态。

    近期,昔日华夏基金两位大佬范勇宏、张后奇先后离职投身于保险资管领域,并且坊间传闻大成基金总经理王颢也将离职加盟保险资管,另有一组更严峻的数据显示,今年来近百名基金高管人员离职,基金业人才机制变革迫在眉睫。

    据记者调查了解,华南一些大型基金公司已将人才机制改革作为重要战略目标提上日程, “投资小组”等风格化、专业化的管理模式逐渐浮出水面,而一些中小型及新基金公司则选取了比较直接的股权激励机制作为招募及吸引人才的砝码。

    记者采访的多位业内人士认为,基金业人才机制模式正经历着第四次变革,从最初的明星基金经理机制,到投委会集中决策制,到基金经理负责制,再到现在的“团队负责制”。

投资小组模式风起

    随着首只券商系公募产品面世,意味着公募的资本游戏不再局限于公募基金圈内,而是已经向券商、保险、私募等机构敞开大门,被誉为资管人才的黄埔军校——基金业则不得不面对一个残酷的考验:如何留住人才,这成为当下公募最需迫切考虑的问题。

    “但是基金行业的人才很难管,有的人每天不停下单,有的人到处在外面跑,有的人拿着财务报表反复阅读,他们的行为差异非常大,结果差异也很大,并不是说某一种行为就能产生某一种固定的结果,我觉得基金经理更多的不是管,而是引导,怎么样让他能够把自己的才能发挥出来。”招商基金副总经理吕一凡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出了他的困惑。

    记者调查采访了解到,一种“投资小组”类模式被大型基金公司所热衷。

    为了吸引外部优秀资管人才,招商基金首推“投资工作室”,被聘请的人称为“独立员工”,不属于招商基金任何投资部门,但在资源共享上可以获得招商基金所有的内部支撑,也被称之为合伙制,可以参与业绩、管理费的提成等;而在内部投研人才管理上,招商基金则采取“投资小组”模式,一群风格相似、兴趣相投的人组成一个团队,形成一个包括基金经理、下单员、研究员在内的团队。

    “十年前我们发一只基金,既要到营业部去跑,还要到银行去跑,还要到保险公司去跑,实际上这几类客户的投资需求完全不同。”吕一凡对记者说,“首先是找到客户,然后设计产品,针对客户的需求设计相对收益还是绝对收益产品,我认为这是目前基金公司应该走的一条路。”

    而跟招商基金采取类似人才管理机制的还有南方基金。据记者了解,南方基金在今年启动了全面的投研改革,尝试“投资小组”模式,将基金经理团队划分为“绝对收益”、“价值”、“成长”三个专业化小组,同时对研究部人员的考核也以“帮助基金经理找到更好的投资标的”为标准,将研究员和投资小组有效对接,形成联动机制。

    “我们就怕开头跑得不快,后来迫于市场的压力、客户的压力又没有熬住,投资最怕的就是风格漂移。” 南方基金投资总监邱国鹭坦言,“分组的好处在于基金经理能够术业有专攻,而且能够东方不亮西方亮,通过多元化的投资策略来应对越来越多元化的市场,反而有利于每个基金经理坚守自己的风格,有利于专业化。”

中小基金试水股权激励

    近日,前海开源基金股东会、董事会作出决议,拟将公司注册资本由1.5亿元增加到2亿元,新增部分将由公司高管及投研核心团队认购。这是国内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股权激励的公司。而在股权激励下,与王亚伟齐名的基金业大佬王宏远确定加盟前海开源基金。

    另外一家新成立的基金公司中原英石也有意试水股权激励。据中原英石总经理林伟萌向媒体透露,“中原英石基金也已经向董事会提交了实施股权激励的设想,具体规划和细则正在讨论中。”

    “长期来看,股权激励是一种趋势,这更符合与投资人长期利益一致的要求,但因涉及到各个层面,不是基金公司本身就能决定的。股权激励的路或许比较长,先行者应该是小基金公司,然后再逐步向更大的基金公司推进。”招商基金人力资源总监郭雷清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股权激励在海外的案例比较多,如先锋基金、太平洋资产管理公司、富兰克林·坦伯顿、道奇考克斯等,新《基金法》为我国公募基金管理公司实施股权激励打开了空间,股权激励犹如一把‘双刃剑’,激励基金经理努力工作的同时,更多是将基金经理和基金公司捆绑在一起,容易引发基金经理和投资者之间的代理冲突。” 海通证券研究所副所长高道德则向记者表示,“在基金公司高管变更问题上,可以通过推广实施股权激励来降低频率。”

利益捆绑模式受质疑

    而曾经作为激励机制之一的发起式基金模式却广受质疑,利益捆绑不一定就能调动基金管理人的积极性,有时反而也是一种压力。

    2012年初,基金业初试“发起式基金”创新模式,并作为行业重要的激励机制,当时业内人士认为这种基金份额权的改革的实质意义相较基金管理公司股权制度改革更为重要,尤其对于基金经理意义重大。

    但事实上却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记者根据同花顺iFinD数据统计,截至11月中旬,17只股票型发起式基金中,有11只出现亏损,其中亏损幅度最大的超过25%;而9只指数型发起式基金中只有1只获得正收益,并且债券型发起式基金平均收益率也不敌普通债基。

    “第一只发起式基金我自己本人就到这个基金公司直销平台上认购了,他们还给我拍了照片放到网上去,我想通过我的持有来检验这类基金好不好。”济安金信公司副总经理王群航对记者表示,“现在已经出来的发起式基金业绩有好有坏,这从一个方面说明了捆绑在一起业绩不一定就能搞好。”

    郭雷清也认为基金经理没必要一定要跟投资人的利益进行捆绑,“自购份额的目的是希望基金经理能认真负责地对待投资行为,假设他已经有足够的责任心,就不需要自购份额了。”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