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正文

改革带来残酷的市场机会

作者:笔夫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3-11-21 14:15:00

摘要:在过去的十几年里,中国大规模建设所产生的对于大宗商品的强烈需求使得资源品价格高烧不退,但是,这种状况在去年开始改变。

改革带来残酷的市场机会

   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中国政策导向不仅仅针对经济领域,它是中国向现代国家治理转变的一次全面政策规划,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全面的改革宣言。

   全会公报从宏观层面和微观举措两方面均有全新表述,其确立的社会管理理念和思维给国人以前所未有的精神激荡,必将对未来中国经济和金融市场产生深刻影响。

   全会是一次自上而下的启蒙运动。

   多年来所形成的社会积弊已在社会中产生难以估量的负面心理反应。社会资源分配不公、环境恶化、医疗、教育资源严重不足等问题导致了社会纷争,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政府在解决这些问题方面显得束手无策。

   三中全会提出逐步减少死刑适用范围,启动单独可生二胎政策、废除劳动教养制度,这都是在广泛的网络民意基础上所形成的决策共识,体现了管理者与时俱进和进行现代国家管理创新的勇气。三中全会的改革勇气将可能给中国人民新的信心和勇气,对这个处于快速变革期间的国家的人民而言,是一次让人民对自己国家重树信心的绝佳机会。期望这样的信心有助于商人不再抛售国内的资产,中产阶层不再急不可耐地寻找出国定居路线。显然,我们冀望全面改革可以阻止资本外流的冲动,即便改革带来短期的不适,但有助于古老中国真正的复兴。

房地产将被渐进式挤压泡沫

   看空房地产市场的人最喜欢用当年日本房地产市场崩盘的情形来类比。除了当时发生在日本的那些耳熟能详的情形,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日本政府当时突然开启农地入市交易对于日本地价的崩溃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仅仅在几个月前,许多人并不相信这种情况也会在中国出现,但是,三中全会明确规定,今后要统一城乡土地市场,农业土地将可以独立入市交易,并且将逐步缩小政府土地征收范围,这意味着进入流通环节的土地供应将会骤然增加。事实上,多年以来,政府正是通过控制入市数量来使得地价高烧不退,通过招拍挂的环节来谋求垄断供应地位,这是房价不断上涨的真实原因。改革可能将使这种情形根本改观,不仅入市数量增加,而且拥有土地的农民有权进行独立交易,这一点对于房地产市场的长远发展十分重要。

   房产税的征收也最终被写入了全会的文件之中,从官员到百姓,人们对于房产税还缺乏一个清醒的认识,似乎看起来地方官员仍在有意无意地抵制房地产税的推行,这种情形有点类似分税制未实施之前的情形,地方官员还没有尝到土地财政的甜头。如果未来地方官员尝到了房产税的甜头,他们终将会不可自拔。就像他们现在在土地交易市场不可自拔一样。毕竟,从增量土地市场收费已经越来越有限,而十多年来累积的房屋存量市场已然构成一个巨大税基,毫无疑问,它将是未来地方政府一个赖以生存的巨大的课税品种,它将连同遗产税一起,构成政府的重要财政来源。

   这两重因素就足以使得未来中国房地产市场泡沫在政策落定之后开始破灭,这是许多人之前并未考虑过的重要因素,但这一切已在眼前。

IPO注册制

将带来残酷的市场机会

   这一回,没有什么人可以找到任何借口来拖延和阻止IPO注册制改革了,三中全会已经明确提出要推进证券市场IPO的注册制改革。这一事件对于中国股票市场实际的意义高于股权分置改革,实际上相当于推倒重来。目前的审核制简单地说其实就是一帮利益集团借机牟利的工具而已,它养肥了一帮人,但却毁了中国整个资本市场。这个制度的原理设计其实就是这样的:把成千上万家可以进场售卖股票的公司挡在密不透风的围墙之外,一帮看门人有权决定谁可以进场进行交易,并且决定你将用什么价格进行交易,这种严格管理的制度设计实际上并没有制造出相应的优质上市公司。相反,正因为大量和普遍的寻租行为的存在,证券市场乱象丛生,而且人为地制造了一级市场的稀缺效应,一些公司有机会以十分离谱的高价格进行发行,使整个价值体系陷入混乱。公司成长因为上市交易而变得难以持续。

   注册制改革的意义在于,由市场而不是几个人来决定一家公司是否有权实现上市交易,以及用什么价格进行交易,只要是符合法定条件的公司都可以自行决定是否进行交易。

   这样的改革正是中国股市所需要的最为迫切的改革。第一,它可以阻止一些人试图通过寻租来从上市者身上牟利。第二,市场更加清楚哪些公司才真正是好的公司,证券市场的质量将会因此得到提高。第三,由于不再有人为制造的一级市场的稀缺性,公司价格将不再以远远脱离其实际价值的价格进行发行,这有助于市场的稳定,有助于上市公司在IPO之后的持续和平稳运行。大股东透支未来、一锤子买卖的想法将不切实际,圈钱的行为将会得到遏制。这一点将很像现在的新加坡交易所,大小公司都可以在那里公开发行,但是其募集的资金是非常有限的,它仅限于公司的发展所需,超价值的发行很难实现。

   唯有注册制可以拯救中国股市的未来。它将给中国股市的长远未来带来巨大的机会。

   但是这种未来的机会在短期来看将会是残酷的。

   如果实行注册制,在短期内可能会有比现在多得多的公司申请公开上市交易,二级市场供大于求的状况将更加突出。这对于希望在短期内拉抬股市的人来说不是一个好消息,所以对于短线投资者来说,这种现实是残酷的。尤其对于创业板公司来说,恐怕牵涉到一个重新估值的问题,因为目前的创业板是旧制度幸存的最后贵族,一旦放开IPO注册,这些高估值公司将会原形毕露。但是,注册制解决了中国长久的制度建设问题,所以是一个长期的利好,如果制度建设步入正轨,中国股市有望在中长期步入类似美国那样的长期牛市。

   对于股市投资者来说,以什么样的状态度过未来两到三年的灰色阶段,是一个大问题。笔夫的建议是,未来三年投资风险边际,而不是投资价值增量。

新的经济增长模式不支持大宗商品行情

   改革经纬纵横,但是,贯穿其中的红线乃是市场化和结构转型。政府管理者思维方式的变化将使未来的经济增长模式发生完全的变化。我们所看到的情形是,一切市场化与结构调整的政策都在出台,一切出自旧思维方式的做法都被高层否定。这是急速变化的时代。

   至少几种机会主义的投资者应该迅速改变他们的幻想,一是以为新的城镇化会带来什么奇迹,二是整天在梦想又一个四万亿甚至十万亿的人,这些人真该早些醒来。

   在过去的十几年里,中国大规模建设所产生的对于大宗商品的强烈需求使得资源品价格高烧不退,但是,这种状况在去年开始改变。

   中国已经意识到目前生产领域积聚了太多的过剩产能,挤压这些产能的泡沫将会在供应链上产生连锁反应。如果河北省减少5000万吨钢铁产能,那么,对于电的需求就会减少,山西的煤炭和焦炭以及铁矿石的需求量都要相应减少。其实,从有色金属到化工原料,中国的需求在减少,产能面临调整,而过去十年全球范围内为中国而准备的那些产能都要面临过剩的局面。因为,除了中国,全世界找不到第二个买家来消化掉这些资源品,这个供求的趋势在未来几年内都会持续起作用。现在钢材价格已经达到了2009年金融危机的底部水平,但是其它有色金属仍然处于较高的水平,这与目前和即将到来的供应高峰非常不吻合,市场将会以更低的价格来反映这一点,这种价格可能在四季度就会发生变化。

   农产品领域即将发生的变化可能是通过政策来实现,奇高的农产品价格对于农民提高收入的作用有限,但却是构成通货膨胀的主要因素之一。没有任何迹象显示,新的改革者会传承既有的农产品托底收储政策。相反,对农民的补贴方式可能发生根本变化,这一点似乎在相当大的范围内形成了共识。收储政策的变化将会是市场趋势的关键因素。农产品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政策市。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