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正文

外媒看三中

作者:佚名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3-11-18 12:48:00

摘要:市场能否得到政府首要重视?——《时代》周刊

三中全会的市场效应

汇丰环球研究中国区证券策略主管 孙瑜


    备受瞩目的中国共产党三中全会产生了一份改革概貌图。此类党的文件的措辞倾向于刻意含糊,这令一些期待从一份公报中读出更清晰的改革路径的投资者感到失望。希望可能在未来几天内公布的完整报告,会填补更多细节。

    全会传统上标志着中国经济的转折点,这次亦凸显习近平的改革派措辞。公报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环境改革、军事改革和党的执政能力七大政策领域,要求在2020年之前取得成果。

    尽管公报内容稍显模糊,但从字里行间推敲,我们认为选定领域中的真正改革势头将一直持续至2014年。其中一个公报明确指出的领域是市场力量将在经济和资源配置中起更加决定性的作用。这有如下含义:1)金融自由化将提速。这对一部分人有益,对另一部分人有损。例如,利率自由化对银行不利,资本账户自由化则对券商有利,并驱动A股、H股价格收敛。2)房地产行业的行政措施将减少,如逐步取消限购,但同时房产税范围会在全国扩大。整体上看,房地产行业会略微受益。3)自然资源、公用事业和铁路运输的价格改革将更快实现。石油、天然气行业及独立发电企业、铁路行业将从中受益。4)对于新增长产业而言,我们预期互联网、环保、新能源和某些必需消费品将获得政治层面的支持,且表现将优于整个市场。

    公报中其它一些关键点还包括:

    1)组织结构的改变。重要的是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该小组将获得实际权力,并落实改革。国家安全委员会的成立则看起来将加强总书记的权威。2)农民将被赋予更多的土地权利,这应该会有助于加快农村收入、减少土地纠纷。由此带来的收入分配改善还将有益于消费领域,因为人们将有更多钱去消费。3)简化行政审批程序、改善产权保护将有助于促进私营企业发展。我们还预期,金融、电信、能源、铁路和公用事业等产业将逐步向私人投资开放。

    总体上,我们仍然谨慎看待未来几个月的中国市场,原因在于:1)改革将带来一些短期的阵痛;2)三中全会之后,重点将转移到经济增长质量而不是数量上;3)国家对地方债务的审计可能催生负面影响。





市场能否得到政府首要重视?

《时代》周刊专栏作家 Rana Foroohar


    政府总是要追赶市场。周二,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为中国的未来提出发展路径,宣布市场将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中国消费者制造了全球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网上购物日。不管中共的公报传达什么样的信息,市场事实上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核心——私营企业容纳了80%的城市就业人口,为全国提供90%的新就业岗位。

    全会会后5000字左右的公报中唯一缺少的信息是,市场是否终于开始得到政府的首要重视。布鲁金斯研究院中国问题专家李成在三中全会前评论说,过去几年中国经济领域的主导趋势是“国进民退”。据《时代》周刊报道,该趋势已导致不公平增加、生产率增长放缓和房价膨胀。

    凯投宏观(Capital Economics)首席亚洲经济学家Mark Williams认为:“改革者将零敲碎打地与既得利益者的反对作斗争。”这令人遗憾,因为中国是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新增长的主要贡献者。中国若在以下三方面改革成功,将为本国乃至世界带来更大促进。

    一,市场改革。中国有高达10万亿美元的楼市泡沫,原因之一在于投资渠道的缺乏,人们只能将钱存入国有银行,领取着很低的利息。银行再将这些钱大量借给生产率较低的国有企业。如果城市能够从地方市政债券市场上融资,那么它们就能找到为经济增长融资的同时不进一步吹大房地产泡沫的办法。

    二,土地改革。一直以来,中国的农民在土地开发过程中分享到的财富低于应得。如果土地得到合理定价,且允许农民自由买卖,那么将带来许多经济学家所说的史上最大规模的财富转移。但这样做会带来根本性的改变,并动摇中国的格局,因此中国领导人选择谨慎以对。

    三,户口改革。中国农村人口所享有的权利与城市居民截然不同。他们若离开农村到城市生活,就无法享受公平的医保、养老金和子女教育。但是,中国若要继续发展,就需要几亿农民离开农村到城市工作。公报对这个问题没有明确说明,但包括渣打银行在内的一些中国问题专家认为,户口改革仍在政府的改革议程之上。这一点需要继续关注。





公报释放终结政府定价信号

《金融时报》记者Tom Mitchell、Lucy Hornby


    在为中国未来10年的发展方向制定路线图的闭门会议结束之后,中国执政党阐述了多项全面性的改革,包括承诺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

    三中全会结束后发表的公报,是来自中国统治阶层鲜见的政策宣布。公报凸显习近平的改革派措辞,释放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终将结束政府定价做法的信号。

    在另一项潜在的激进措施中,中共承诺解决城乡“二元”土地所有结构。目前的体制不允许农民出售自己的土地,长期以来限制了他们想去蓬勃发展的城市开始新生活的能力。“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公报表示。

    尽管此类党的文件的措辞倾向于刻意含糊,留待各相关政府部门拿出实施办法,但是,有关利率、土地、能源和水资源定价将在更大程度上由市场驱动的建议,或将对中国经济产生深远的影响。

    另一项具有潜在重大意义的内容暗示,城乡土地在建设用途上的区别可能被取消,这将导致城市更迅速地发展,并可能在征地时给予农民更高的补偿。




玄妙藏在细节中

英国广播公司首席财经记者 Linda Yueh


    一份简短的公报宣布了十八届三中全会的闭幕。这份文件中的关键词包括“全面深化改革”和“摸着石头过河”。

    “全面改革”的表述印证了中国官方媒体所说的全会将在中国新领导层的带领下推出重大改革的宣传。但公报中呈现的经济政策细节不多,预计未来几周甚至几个月,官方媒体将透露更多信息。

    目前,官方媒体出现的信息更多围绕在让市场在经济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内容,显示领导人要将更多市场力量引入中国经济的目标。这对实现在三中全会召开前流传的“383”改革方案中的“突破性”改革起到关键作用。

    三大“突破性”改革涉及资本市场、土地和劳动力(以改善社会福利形式)。基本上,几大生产要素都需要改革,以提高生产力、支持经济增长。目前,这对任何经济体来说都不是易事,尤其对于这样一个国有企业在金融业等关键经济领域占据主导优势的经济体。

    因此,玄妙藏在细节中,这些改革具体将如何践行应是关注重点。

    另一个关键词“摸着石头过河”则是对由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所开启的改革的呼应。可以看出,一步一步务实推进将是重大改革在中国最终落地的方式。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