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负”之痛
摘要:地方官员更多关注的是中央和地方财权、事权分配上的改革,企业家关心的是企业经营税负能不能减轻。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陈岩鹏 北京报道
地方政府为何疯狂卖地?税收大头上交中央后靠什么保民生?企业税负太重如何生存?十八届三中全会前夕,财税改革引发的一场“自下而上”的呼声骤起。
《华夏时报》记者采访发现,作为改革的重头戏,财税改革一直以来都是关注的焦点,而地方官员更多关注的是中央和地方财权、事权分配上的改革,企业家关心的是企业经营税负能不能减轻,普通民众则把关注点放在了财政预算的公开透明上。
事实上,从1994年实行分税制改革以来,我国财税体制经过近20年的发展,基本上形成了适合市场经济的财税体制;但是,我国财税体制还不够完善,税收体制和非税体制都还存在比较严重的缺陷。
这些缺陷主要是税制结构不合理、财权和事权不统一,以及预算体制的不公开和不透明。
地方政府缺钱保民生
“我最关心的还是财权在中央和地方如何配置,现在地方干的事情太多了,除了医疗、卫生、教育,还有保障房建设,但我们却没有足够的财权,收上来的税大部分都给中央了。”11月12日,东部某地级市市长向《华夏时报》记者坦言。
上述市长所反映的情况并非个案。今年6月,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的报告披露了18个省财政审计的情况,让公众看到了中央与地方事权与财权的不匹配,以及当下财税体制失衡的真实情况。
该报告显示,在事权方面,18个省2011年公共财政支出中,地方行政管理、公检法支出等明确属于地方责任的仅占21%,而教育、卫生、支农等支出责任多数未明确;而在财权方面,18个省2011年的省域税收中,中央财政分成52%,省、市、县各级分成9%、13%、26%;地方各级税收收入不能满足其当年公共财政支出的一半,其中地方独享税仅够23%。
据学者周天勇统计,当前地方政府用45%的预算财力承担75%的事务,财力事权极度不匹配;而中央和地方共同承担的教育、卫生、支农等多个事项的支出责任并未明确,少数明确支出责任的事项,上下级政府又交叉安排支出。
记者了解到,我国从1994年分税制后,中央财政收入占比迅速提升,很快蹿到50%以上,与此相对应的是,中央的财政支出仅占总财政支出的不到20%,地方支出则超过了80%,而地方支出的约40%需要依靠来自于中央的转移支付和税收返还,收支矛盾突出。
对此,众禄基金研究中心认为,地方政府事权不断增加,承担了本应该由中央承担的事权,导致地方政府事权大于财权,中央事权较少而财力雄厚,地方事权过多而财力不足,因而严重依赖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从而形成了中央控制地方的局面。
“尤其是在当下财政收入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地方对中央的转移支付更加依赖,很多省份的官员近几个月到位于北京三里河的财政部要钱,希望中央财政加大支持力度。”接近财政部的一位人士称。
对此,有专家认为,当前中国经济所面对的诸多问题,如产能过剩、房地产泡沫、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过度依赖投资等无不与财税体制有一定的关系,财税改革有助于这些问题的解决。
无奈之下,地方政府把目光投向了卖地。据经济学家吴敬琏估算,土地价差保守估计为地方政府大赚了30万亿元。
8月,贵州省龙里县县长罗俊在“2013年崇礼-中国城市发展夏季论坛”上曾公开表示,“大部分税收都交上去了,我不去卖地我干吗?”
“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这几年,地方上税收增速在逐年递减,但保民生支出却逐年增加,我们只能卖地,不卖地,靠什么保民生?”上述市长称。
七成企业税负过重
一份来自工信部的全国企业负担调查报告显示,税收已经成为企业运营的主要压力之一。在调查中,74%的企业反映税收负担比过重,83%的企业希望出台的首要政策措施是税收减免。
“17%的增值税、25%的企业所得税,还需为进项商品承担消费税。”北京一家企业财务负责人称。而新光控股集团董事长周晓光也向本报记者坦言“税负过重”,他表示,企业的税费成本综合计算占到企业经营成本的30%左右,加上隐性的,约35%左右。
“我们找了企业家谈税负问题,普遍反映是50%,除了大头的增值税和所得税外,光税就有二三十种,费用就更多了,有18大类60多项,中小企业负担大概占利润的30%到50%。”一位中小企业协会的专家称。
在美国《福布斯》杂志每年对全球200多个国家“税负痛苦指数”排名中,中国多数年份“名列前茅”。
经济学家郎咸平表示,就中国高物价来说,则是中国实行高额税收和通货膨胀的结果。中国税收占消费品价格的比重竟然高达64%,而商品本身的比重只有36%,中国老百姓每购买100元的商品中就包含有64元的税收,超过商品本身近1.8倍。
问题的根源在于,1994年确立的我国现行税制结构及其所决定的税收收入结构,是以流转课税为主体的。在这一税制结构中,增值税进项不能足额抵扣、税率过高,营业税重复征收,这一系列问题让企业税负过高。
资料显示,2012年,来自增值税、营业税和消费税等流转课税的收入占全部税收收入的比重超过70%,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收入的占比,则分别为19.5%和5.8%。进一步看,在现实生活中,流转课税加上企业所得税,均系各类企业缴纳,两者合计,来自企业缴纳的税收收入占到全部税收收入的90%以上。
对此,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高培勇表示,90%以上的税收收入由企业缴纳,一
方面意味着税收的绝大部分可以转嫁,税收归宿在总体上难以把握,从而模糊政府利用税收调节经济活动的视线。
“另一方面也说明,即便宏观税负水平相同或近似,即便税收经过一系列转嫁过程之后最终要落在消费者身上,至少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环节,我国企业所承担的税负高于国际一般水平。”高培勇称。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