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页宋版 一两黄金
摘要:继去年春拍上,过云楼藏书以2.16亿元天价被江苏凤凰集团买走后,又从民间收藏者手上吸引来一条“大鱼”:被作为两宋科举诗赋“宝典”的北宋刻本《礼部韵略》1函5册,将在12月4日亮相北京匡时秋拍,可能再掀起一股古籍热潮。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于娜 北京报道
继去年春拍上,过云楼藏书以2.16亿元天价被江苏凤凰集团买走后,又从民间收藏者手上吸引来一条“大鱼”:被作为两宋科举诗赋“宝典”的北宋刻本《礼部韵略》1函5册,将在12月4日亮相北京匡时秋拍,可能再掀起一股古籍热潮。但同时业内人士也提出对古籍热要多几分冷静的思考,与古籍的拍卖天价相比,收藏界对其历史文献价值的认知还很肤浅,不推崇把古籍当做古董一样投资买卖。
古籍收藏潮起潮落
历史上藏书热在清代最为鼎盛,乾隆皇帝在乾清宫昭仁殿设立书库,取名为“天禄琳琅”,搜集了我国历代善本的精华。民间也有江苏常熟的瞿绍基、山东聊城的杨以增、浙江吴兴的陆心源、浙江杭州的丁丙四大私人藏书家。
1993年9月,受中国书店委托,北京市拍卖市场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举办了“首届稀见图书拍卖会”,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次古旧书拍卖。由此拉开古籍拍卖的大幕。此后北京的中国嘉德、上海的朵云轩、博古斋、敬华等拍卖公司,都曾先后举办古籍拍卖专场。但是市场反响一直冷冷清清,偶尔有过百万元的拍品出现,也未能掀起波澜。
2000年4月,在海外隐秘半个多世纪的常熟翁氏藏书,由上海市政府一次出资450万美元购回,转藏于上海图书馆。翁氏藏书起于同治皇帝老师翁心存,后为其子翁同书、翁同和继承,列晚清九大藏书之一。20世纪40年代,翁同和五世孙翁万戈将这批家传古籍带到美国,秘藏起来。
翁氏藏书计有80种、542册,包括百余年来许多国内学术界不知所踪的神秘的孤本秘籍,如宋刻本《集韵》、《邵子观物内外篇》、《长短经》、《重雕足本鉴诫录》、《会昌一品制集》、《丁卯集》等等。翁氏藏书,在版本学术上的价值,远远超过了美国国会图书馆、哈佛燕京图书馆所藏全部中国宋元刻本水平。
上海方面巨资购买翁氏藏书让人们如梦初醒:原来古籍那么值钱!由此掀起国内民间古籍收藏的一轮热潮。
世有“江南收藏甲天下,过云楼收藏甲江南”的说法,2005年春季,中国嘉德全国古籍善本拍卖会上,过云楼所藏近 500册流传有序、保存完好的珍贵古籍,包括40册流传800年罕见的海内孤本宋刻《锦绣万花谷》,以2310万元的价格被一国内买家整体买下,创下当时古籍拍卖的最高纪录。
随后国内古籍收藏市场进入一个增速期,大拍卖公司的古籍专场拍卖成交额纷纷突破千万元,单册宋元版书最高价近200万元。虽然受到了2008年金融危机的冲击,珍贵古籍的价格仍一直在不断小幅上升。直到2012年,再次上拍的500册过云楼藏书创下2.16亿元的天价,将这股古籍热推向顶峰。
价值堪比黄金
在天津专门拥有一幢“西苑书楼”的韦力,被称做“民间藏书第一人”。上世纪80年代,他还是中学生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买古书了。1994年,他去看中国嘉德首场古籍拍卖专场的展开,看到拍品价签上一长串的阿拉伯数字,还以为工作人员标错了。当初信息不对称,拍卖市场上能卖几万、十几万的书,古籍书店里就在架子上摆着,只卖几百块钱。但没过两三年,古籍书店就买不到好书了。
上世纪90年代末,中国嘉德第一次拿出了一个“天禄琳琅”的残本《文苑英华》(白麻纸精印),此书当时卖了110万元。北京翰海又先后上拍了8本当年溥仪赏赐书,黄麻纸印、南宋风格的《春秋经传》引发众买家疯抢,每本成交价格超过百万元。
“宋版书无论从外在的版刻精良、纸张细腻、字体俊美,还是内容上的错讹程度,都堪称中国书籍翘楚,元明清版本难与之相比。”韦力说。
早在明代已有“一页宋版一两黄金”的说法,乾隆将比较珍贵的宋版书都藏于“天禄琳琅”,后在嘉庆年曾遭遇火灾,经过重建后,“天禄琳琅”重新汇集善本精华于昭仁殿。直至清末,“天禄琳琅”藏书开始散佚,被溥仪运出宫的部分藏书后来辗转迁入国家图书馆。
虽然近几年明清版成为收藏市场上崛起的新秀,但宋版书依然处于高位,只是涨势不如明清版块,宋版一年价格涨幅在10%或更多,而明版书白棉纸印刷的价格增长可以达到100%。宋版书的存世量决定了收藏门槛非常高,它的价格就限制了很大一部分买家的进入,买一册宋版的价格可能买一套明清版书。
古籍版本专家孟宪钧认为,古籍的价格一般而言与其学术上的价值成正比。只是现今很多喜欢古籍的人不具备相关知识素养,只注重其是否具备观赏性、艺术性,只把它们当成一种把玩的东西来看待,像带版画的、纸张质量好的、装订奇特的古籍就备受欢迎。比如明朝翻刻的一些宋元本,它们之所以受欢迎并不是因为其学术价值,而是其观赏性:纸白、墨浓、大开本、舒展好看。
天价后的尴尬现实
500册过云楼藏书2005年第一次被人从中国嘉德买走后,据说多年来一直还用报纸包着,作为保值增值的收藏品原封保存着,而几乎没有被打开欣赏研读过,直到它们在7年后再次被送上北京匡时的拍卖会上。
“这么一个窄而深的门类,它需要内在知识作为积淀才能跟所面对的古书进行知识上的呼应,然后达到心灵的愉悦和享受。”韦力认为,当社会逐渐达到一定的富裕程度,人们回归到重新想想为什么活着的时候,这种有深度的东西才会被一部分高雅人士所注意,所以古籍不可能成为一个大众娱乐的品种。
同样,在古籍市场上出现一种现象,有些人将古籍等同古董,只想做投资,并不懂得古籍的文献价值。顾广圻为清中期古籍校勘大家,在古籍收藏界,向有“顾批黄跋”一说,但凡古书,经顾广圻、黄丕烈其中一人之手者,便可身价倍增。一部顾广圻的批校本《战国策》在一些拍卖行询价时,得到的估价最多是6000元,后来辗转到了西泠,方被发现这是未见过的宝贝,最终成交竟达800万元。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出现“古籍热”是好事情,但只有对古籍的文献与文物双重价值有全面认识,热度才能持续并推动民间收藏古籍的发展。
“想和古人心气相通,可以买几本玩玩。如果不是投资,没必要去碰热点,古书市场并不是什么书都贵,比如晚清的一些名不见经传的人的文集,一册就几百块钱,对今天许多人来说,并不是负担。”韦力给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入门古书收藏的办法。
那些流传较广、年代较近或者存世量较大的古籍,习惯上被称为“通行本”,也就是“大路货”。清代中期以后,很多藏书家将私藏的宋元秘本翻刻成书,其中相当多的书籍不但内容重要,形式上也保存了宋、元善本的风貌,属于“大路货”中的精品,目前市场价格数百元一册,价格适中。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