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金融正文

吴晓求直批金融垄断

作者:杨中华 孟俊莲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3-11-01 23:01:00

摘要:对于日渐火爆的互联网金融,吴晓求并不认同中国已经有了互联网金融的说法,而是“我们只有互联网金融的初始形态”。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杨中华 孟俊莲 北京报道
     “中国金融体系必须改革和开放。过去几年应该说中国金融体系改革的步伐是不快的,甚至是停滞的,应该说中国金融与中国经济在全球舞台上的角色是不匹配的,没有跟上中国经济发展的步伐,所以改革开放的任务非常重。”10月31日,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在参加第九届金博会年度论坛中直言。
    他认为,中国金融体系变革主要来自三方面的力量。对于日渐火爆的互联网金融,吴晓求并不认同中国已经有了互联网金融的说法,而是“我们只有互联网金融的初始形态”。

批金融高度垄断吁变革
    吴晓求认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已经进行了35年,可以分为几个阶段,一是自1978年到2001年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22年为第一次变革,为中国的经济和金融融入世界创造了很好的条件,这22年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波澜壮阔的。第二次变革则是从2001年11月加入WTO到现在的13年,这次变革使中国经济全面地融入社会,参与了世界经济的分工和协作。加入WTO的13年是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13年,成功地应对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
    实践证明开放会提升中国经济的竞争力,改革为中国经济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对中国来说,要维持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必须在战略上来构造一个能够在全球配置资源同时又能在全球分散风险的现代金融体系。这个现代金融体系必须要在全球配置风险,同时要有很好的资源配置能力。因此中国金融体系必须改革和开放。
    但是,“应该说中国金融和中国经济在全球舞台上的角色是不匹配的。”他直指,过去的几年,中国金融体系改革的步伐出现了停滞,目前的金融体系难以使中国经济维持持久稳定的增长,已经出现高度的垄断性,竞争不充分也不透明,对实体经济的服务效率低,自身也积淀了很多风险。
    那么,金融体系的变革力量来源于哪里呢?吴晓求指出,需要有三种力量来加以推动:一是以互联网为最重要推动力量的基因似的变革;二是要推动中国金融结构市场化的改革,塑造一个富有弹性的金融体系;三是以人民币国际化为标志的金融体系的开放。
    “互联网进入到金融之后会影响货币流动的变化,甚至会影响货币形式的变化,会进行货币的调整,从而引起重大的变革。”吴晓求表示。

互联网金融现在仅是雏形
    互联网在未来中国金融体系变革中是如此重要的推动力量,但吴晓求却认为,现在方兴未艾的互联网金融却不能说在中国已经“有了”,而只能说是“初始形态”,是萌芽和雏形。
    吴晓求称,办一个网上银行就是互联网金融了吗?其实那只是金融互联网而已。金融互联网只是传统的金融机构的手臂延长了,是对传统金融机构的一种创新,是手臂似的延长而不是基因似的革命。那么余额宝等产品的模式,是不是互联网金融?吴晓求也认为,也不能算是,因为余额宝等的模式功能还很单一。
    他认为,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相比较,不仅仅只是手臂延长的过程,而是基因似的突变,是汽车变成了飞机的过程,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其核心是以互联网的平台展开的,互联网应该成为整个金融运行的平台而不是一个工具,因此,“目前互联网金融还仅是个雏形。”
    但是,“金融和互联网技术在基因上是天生匹配的,因为金融的核心功能有4个,即支付功能、资源配置功能、风险配置或者说财富管理功能、信息发布功能,这4种功能如果嫁接到互联网的平台上效率会大幅度提升。”吴晓求称。
    从支付功能上来看,传统金融支付系统是非常缓慢的,但互联网则能实现即时到账,极大地提升资金效率,同时也克服了风险。
    而在资源配置上,传统金融时代鉴别信用风险主要是靠一种物理化的东西来做,但互联网则跨越了这个物理时代的风险评估,会通过数据挖掘,通过高品质交易获取有很好信用记录的客户,从而提高资源配置效力,降低信用风险。
    在财富管理方面,传统金融与互联网也有很大不同。传统金融体系内,老百姓的余额资金主要凭借储蓄获取利息来增加财富,但互联网金融则能把这些余额资金由储蓄化变成资产化,从而取得远高于储蓄利率的收益,极大地改变了整个金融资产的结构,又有力地推动了资本市场的发展。在信息发布上,互联网信息的发布远远超过金融体系的信息发布。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