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媒速亡”是个伪命题
摘要:关于纸媒,衰退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这个消亡还是一个长期漫长的过程。不是速亡,但是会消亡。
陈剑夫:“碎片化社会需要权威媒体”
《证券日报》总编辑 陈剑夫
关于纸媒,我的观点是:衰退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这个消亡还是一个长期漫长的过程。不是速亡,但是会消亡。
目前来看,互联网现在主要还是一个传播的工具和手段,从新闻这个行业来讲,目前来看还是着重在有采访层的媒体,而且中国国情下媒体管控目前还看不出来要放松的趋势。为什么会这样?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个是牌照方面,另外一个就是从读者的习惯来讲,网上可能很多的东西是碎片化的,不成系统的,包括它的内容和思想,这个需要有权威的媒体或者大家信得过的媒体来归纳总结经验。
王洁明:“新媒体面临第三次革命”
VIVA无线新媒体总裁 王洁明
新媒体之后怎么样创新?之前赚钱有两个方式,第一,发行费;第二就是广告的费用。我当时想,把那么多的国内杂志聚合到这个平台上面,怎么样帮它赚钱,因为我们所有跟他们的正版合作大家有一个付费的契约,我想这条路都得试,所以选择跟中国三大运营商进行合作这条路。现在移动新媒体未来的潮流的时候,要面临第三次革自己的命,这个时候发现门户网站都有客户端,还有后起之秀,所以我们也在做自己的产品改造,总结一下这些年对移动新媒体的一个探索,第一,移动媒体在某种意义上未来就是媒体,我们可以把移动的这个形容词拿掉,你发现看手机的时候根本不是移动也许就是媒体本身。第二,就是没有创新是不会有出路的。
何振红:“不同意纸媒快速消亡”
《中国企业家》社长 何振红
不能说媒体是一个杂志或者报纸,今天媒体的形态已经不是这样了,《中国企业家》也不仅仅是一个刊物,我们也有一个所谓的传播的产业链,我们也有会议活动和俱乐部,有一系列跟纸媒相关的,如果这样考虑我认为它可能消亡了,但是回到这个杂志会不会消亡的问题我觉得不会,也许有一天还是存在的,形态和存在的受众群体会发生变化,但还是有需求的,就是有一点我们要把媒体还原为一个行业,或者至少从我的感觉来说大家讨论传统媒体和纸媒的时候没有把它当做一个行业看待,如果把媒体当做一个行业来看待这个行业的消亡没有那么快,这个行业跟其他的行业一样存在高峰和低谷,也存在技术的挑战,这个技术也在发展,所以不同意纸媒快速消亡,你说三五年消亡,这个三五年不太可能。
王斌:“应跳出媒体做媒体”
新媒体网总裁 王斌
新媒体趋势不断地创新和变化,现在门户网站也变成老媒体了,如今大家关注更多的都是移动新媒体。我们现在说传统媒体的生存遇到了一些问题,广告大幅度的下滑,不仅是我们纸媒包括电视也是一样。实际上整个互联网冲击下其他的行业也存在这个问题。我个人认为更多的应该是跳出我们的媒体做媒体,实际上今天的这个已经不是原来的媒体属性,我们现在看门户网站也好,新媒体也好,还有现在的移动新媒体,这个已经不是我们过去理解的媒体属性,如果我们还是利用媒体的方式去做新媒体永远是不会成功的。
吉西平:“广告下降,但前景依然很好”
读者出版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编辑 吉西平
最近我看到上海有一个关于期刊类的调查,它说广告下降,包括电视。在五一假期的时候做了一个调研,看电视的人减少了30%,这个广告也在下降,我们的期刊广告今年下降的特别多,特别的明显。但是,是不是说这个就很快消亡了,我觉得我们作为综合文化类期刊的全国第一,我们现在正在谋求上市,而且我们今年3月份已经把上市材料报上去了,所以我们现在也正在改变我们的期刊群的这种商业模式服务的更宽的这样一个服务面,包括我们现在的《华夏理财》——我们和《华夏时报》共同打造的一本刊物,现在发展的前景还是比较好的,所以我觉得它的前途还是光明的。
李佩玉:“现在我们面临很大的危机”
《中国经营报》总编辑 李佩玉
现在纸媒受到了比较大的冲击,这个是全世界不可逆转的潮流,大家不看报纸了,或者不看杂志了。“纸质媒体速亡论”是不是一个伪命题?我不是研究者,我在《中国经营报》27年,27年里面听无数人说报纸要死了,很多人说我们将来也要死掉。我看不到几百年几千年。报纸是一个非常廉价的纸张,所以出现了报纸,通过这种载体去传播信息,而且可以随手就扔。未来是不是所有的纸质的东西就都没有了,我也不是学者,我也不知道怎么样回答,但是我确实知道现在的纸媒,特别是中国纸媒我们差远了,我们做得太差了,我们原来日子太好过了,我们面临很大的危机。
周一:“我们还是要提升竞争力”
《证券时报》常务副总编辑 周一
作为一个传统媒体,脱胎换骨是比较艰难的,我感觉我们核心的这一块还是在继续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在新的这一块如果我们可以跟上,可能将来生存得会好一些、生存的时间也会长一些,但是新的媒体一开始就有一个新的基因这样来做传统媒体可能很难达到这个状况。虽然大家看到传统媒体的前途,还有大量的资金涌入进来,但这个行业还不是纯市场充分竞争的状态,很大程度上有一些政策保护特色。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