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生活中的诗意境界
倪林给自己的散文集取名《不论输赢》,乍看起来似乎有点价值虚无主义的味道,其实不然。读完全书,我们不禁想起闻一多先生吟咏红烛的诗句: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红烛是无私的,为了照亮别人,不惜默默地燃烧自己。对红烛来说,燃烧自己就是一切,成败输赢不是关键。不论输赢都是一种境界。倪林说,在当代社会,面对文明的力量、生命的价值,一时的输赢已经变得无足轻重了。
写在《不论输赢》里的,都是作者亲身经历的点点滴滴的小事情和断断续续的随感录,作者把它分成六个部分:遐思无垠、行者无疆、真水无香、大象无形、闲时无聊和挚爱无声。我们一般的人,在匆匆忙忙的日常生活汪洋大海中,很容易就会被平庸埋没,变得麻木。而平凡的人生,琐碎的小事,在倪林的笔下,却都显得那样鲜活生动,充满情趣。这主要的原因,我想应该是作者充盈的爱心和豁达的心态。
古人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个“止”指的是人的终极追求,古人要求“止于至善”,也就是说人生的目的是追求最高的善。一个人如果明确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就会变得简单、坚定,从而宁静和温馨。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诱惑太多,变化太快,攀比心太重,要想搞明白自己到底要什么,实在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倪林的豁达心态就是来自于他清楚地知道自己所要追求的人生目标是什么。已过知天命之年的倪林是一个有心人,他一直在用心生活。从收录在书中的九十余篇文章中,我们不难看出,倪林孜孜以求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友好相处,人间的友爱就是倪林追求的终极目的。这一点使我们想到了德国伟大的哲学家和诗人荷尔德林,他说人们来到这个世界上,不应该互相争斗,更不应该互相残杀,而应该“诗意地栖居”。倪林年轻时是个有代表性的军旅诗人,后来虽然脱下了军装,但对于诗歌的爱好却痴心不改。在他的心中打仗不是目的,唤起人们心中的友善相处才是终极目的。如果说军人的家庭、军人的经历带给他什么影响的话,那就是知足和自律。从父亲那里他学会了知足,在《父亲是个老兵》一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作为一个九死一生的老兵,父亲很知足。新中国改变了他的命运,他对党和政府保持着绝对的忠诚。多年的当兵经历使倪林严于自律,从他的《一个小单位的小领导的16条小忠告》和《一个小单位的小领导的16条小心得》我们就可以看出来。
倪林对人间友爱的真诚期待,首先从他的散文视角就可以看出来。他关注的往往都是些小人物、小事情,甚至小动物。因为多年从事残疾人工作,所以他的散文中有不少关注残疾人这个弱势群体的篇章,盲人、聋哑人、肢残人、失智者,他们的诉求,在倪林的心中都能得到真诚的呼应。残疾人的自尊和自信,他们对融入社会、做一个对社会有用之人的渴望,在倪林的散文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文中的盲人按摩师、盲人导游对自己能够自食其力、自己的工作能够得到别人承认所表现出来的满足感,催人泪下。这一点使我们想到了冯小刚的电影,冯小刚总是善于从不幸的事件入手展开叙事,这样更容易展开人情世故,看出人们内心深处的真性格、真感情。葬礼、离婚、绝症,在冯小刚那儿都是话题的中心,不经意地把观众导入剧情之中,与主人公一起感受事情的经过。倪林的人文关怀,还体现在他对小动物命运的关注上,在他的心中,小猫小狗、小鸡小鱼的命运也与人类的精神品质联系到了一起,它们的命运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人的命运。古人常说圣人的恩泽不仅要使我们老百姓深沐慈爱,还应该使草木虫鱼感同身受,读倪林散文,我们有这样的真切感悟。
倪林散文的语言是纯粹、流畅而又富有情趣的。由于年轻时以写诗进入文坛,他在遣词造句上颇有一番锤炼功夫。看似不经意的叙述,内里却隐藏着独具的匠心。《小学同学》中作者说:“小时候情窦初开,跟女同学一说话就脸红,更甭说拉手了。对班里几个漂亮的女孩儿一直是仰目而视,她们甚至成为我后来谈女朋友讨老婆的标杆儿,所以害得我老大不小了还在找。找啊找啊最后找了一个还有点儿像当年偶像的就毫不犹豫地娶了,生怕把这个再错过,那也许会抱憾终生的。刚才进门时我跟我的偶像们一个一个握了手,心想,这次终于摸过手了,了却了我40多年的夙愿。容易吗?真是太好了!”这里面,童年的记忆,中年的无奈,对情感和人生的感悟、交往的语境以及乐观而又开朗的个性跃然纸上。
倪林还善于用两种语境的冲突从而在散文中营造具有戏剧性的对比效果。在《狗儿》中,作者这样说:“家里只要养了狗,它就自然成了家庭的一员,就是你的孩子了。有一天,我牵着我家的乐乐坐电梯,碰到一个熟人,我说,快叫大大,那人的脸马上就红了:这不是骂人吗?我赶紧道歉。可是对于我,这很平常。在家里,我永远对乐乐说,儿子,来,让爸抱抱!那小子顿时抬起俩前爪,像人一样站立起来,嘴里嗷嗷地叫着,一蹦一蹦地让你抱。”这里看似偶然的冲突,实际上是两种心理的冲突。日常交流中的误解、错位构成了文学作品中的戏剧化效果。在这种语境中,场景的意义大于语言的意义,作者把握住了这样的瞬间,从而开拓了作品想象的空间。
(作者系华夏出版社当代文学编辑室主任)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