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正文

如果美债坍塌,资产该如何定价?

作者:笔夫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3-10-16 23:10:00

摘要:从历史经验来看,当债务占GDP总量的比例达到90%以上时,经济必将陷入增长停滞,美国人面临着一种重要的选择。

如果美债坍塌,资产该如何定价?

笔夫
    3位研究资产定价理论的经济学家获得了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这在历届的获奖者中非常少见,因为这个奖项历来授给在经济基础理论领域的研究者,而经济学家较少直接涉及资产价格的研究。
    瑞典皇家科学院周一将这一奖项授予了芝加哥大学的尤金·法玛(Eugene Fama)、彼得·汉森(Peter Hansen)和耶鲁大学的罗伯特·席勒(Robert Shiller),3位获奖者的研究主要专注于股票和债券等资产的价格如何确定,他们在资产价格的实证分析方面做出了互相补充且互相独立的突破性成就。实际上,这几个人在资产价格认知上是几乎相反的。就凭这一点,就足以使人对所谓的资产定价这个命题产生足够的怀疑。
    有经验的投资者都不会轻易相信任何权威机构发布的所谓评估报告,所以我们也大可不必相信,3位造诣深厚的经济学人有盖世奇功能真正看懂资产价格的走势,那些披着学术外衣的高深莫测的理论大多数时候仍然只是一种装模作样的布道行为,他们可以做的唯一一件事情就是感叹和总结过去已经发生的市场行为的奇妙而已。
    金融危机以来,诺贝尔经济学奖似乎每年都在以现实的困惑来确定将要获奖的学者。今年这3位学者的获奖,显示了全球投资者对于当今的世界的资产价格走势陷入了深深的、不可自拔的困惑情绪之中,公众急需一个真正有说服力的学者来解困。瑞典皇家科学院盛赞3名经济学家在股票、债券及其他资产价格方面的研究,称“资产错误定价可能助长了金融危机,而正如近期全球经济衰退证实的那样,这样的危机可能损害整体经济”。
    美国国债上限问题以及由此可能带来的后果使得全球资产定价再次陷入前所未有的不可预测的境地。如果其争执的结果是美国债市的轰然坍塌,那将使全球资产价格失之准星,因为美国国债利率一直被视为市场基准利率。政府违约将使美国国债在瞬间失去利率指引功能,使得金融市场的任何交易行为难以为继,因为资产定价将全盘陷入混乱,市场将顿时陷入严重的流动性缺失。
    那些持有美国债务的国家,如中国、日本、沙特和俄罗斯等,也将面临资产价格的紊乱,中国持有美国国债约1万亿美元、日本9000亿美元,如果美债贬值,将面临日后如何重新定价的风险。这将很快传导至国内的资产价格。
    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之一、耶鲁大学教授席勒对全球房价飙升警告称,美联储的经济刺激措施以及猖獗的市场投机行为,正在制造“带有泡沫的”楼市。2011年,在世界经济论坛2011年年会(达沃斯论坛)上,席勒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再次谈到房地产问题,并直言中国房地产存在泡沫。其实,中国房地产价格如果真的如他们所料出现问题,输入性的资产价格波动是可能的诱因之一。
    自从1971年以来,美国国会已经80次批准提高债务上限,而每一次都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讨价还价的过程,甚至只是在最后一分钟才达成协议,所以美国债务问题被全世界投资者理解成两党的政治争夺,这是没有错误的。但是投资者也不应忽略了其背后更深的经济含义。两党争执传递的价值观是,纳税人的每一分钱都不能随意被花掉。从这个意义上讲,共和党杯葛白宫的行为并不会背负某种道德压力,这与中国投资者的理解完全不一致,这种理解上的差异是中美不同的文化所决定的。
    导致两党频繁为债务问题争得不可开交的真正原因在于,这个国家的债务率已经容不得任何妥协,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美国债务由占GDP比例的40%已上升到占GDP比例的90%。截至2011年5月16日,美国联邦政府欠债已达14.29万亿美元的“法定债务上限”。美国以债务立国,容忍债务的不断攀升,容忍赤字的增长,是造成目前境况的根本原因。据统计,2008财年美国财政赤字创下了4550亿美元的新纪录,较上一财年增长了180%;2009财年受金融危机严重影响,美国的财政赤字规模达到1.42万亿美元,较2008财年飙升了207%;2010财年美国财政赤字1.3万亿美元。
    从历史经验来看,当债务占GDP总量的比例达到90%以上时,经济必将陷入增长停滞,美国人面临着一种重要的选择,继续增加债务,可以谋得经济的得过且过,但这一定是执政党的单方面想法。作为在野党,理应从更长远的角度进行考量。
    如果放任债务继续上涨,短期内可能有助于美元和美债的价格稳定,但是将给美元霸权带来长期的负面影响,因为它的含金量越来越低,全世界都已难以容忍。如果共和党成功阻止债务的上涨,或者以白宫大幅削减开支来换取债务的增加,对于美元和美债均将是长期利好。否则,共和党人让谈判破裂也并非是疯狂的想法。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