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部强化社会救助透明度

作者:于娜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3-10-16 23:10:00

摘要:截至2013年8月,全国共有城市低保对象2085.9万人;2012年全国获得临时救助的家庭共有600余万户。

民政部强化社会救助透明度

    一边是违规吃低保的人被清退曝光,一边是无钱治病、生活艰难的人寻求救助,在媒体报道的背后,是对国内社会救助体系的追问:吃不了低保,能不能申请临时救助?低收入家庭遭遇突然变故,谁来帮他们一把?民政部将于10月21日至27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以“阳光救助暖万家”为主题的社会救助宣传周活动,提高公众对社会救助政策的知晓率,让社会救助真正能够“托底”。
    堵住低保监管“黑洞”
    2010年湖北省开展的城乡低保专项清理监察行动中,20万不符合低保条件的人被清退;2011年河南省对沈丘县等5县农村低保户进行了专项检查,4.35万名低保户被取消;今年上半年,海南省清退不符合低保条件的城乡低保对象2.09万人……
    在低保清退背后,存在着“关系保”、“人情保”、“特殊保”、“指标保”、“骗保”等低保乱象。有些地方在低保制度执行过程中,缺乏足够的公开透明,以致真正的贫困者吃不到低保,让这项惠民政策变了味,引发公众的不满。
    我国城市低保和农村低保制度分别于1997年和2007年建立,从2007年到2012年,各级财政累计投入城乡低保资金5477亿元,主要用于解决城乡贫困家庭吃穿、用水用电等基本生活。
    截至2013年8月,全国共有城市低保对象2085.9万人,占全国非农人口总数的4.4%;共有农村低保对象5304.8万人,占全国农业人口总数的6%。
    而审计署公布的2012年全国社会保障资金的审计结果显示,我国8个省本级、178个市本级和1899个县向不符合条件人员发放低保待遇累计323.06万人次、13.82亿元;抽查的8101个村(居)委会中,719个村(居)委会未按规定程序审批低保对象,210个村(居)委会存在干部人为确定低保对象情况。
    为加强低保申请家庭收入核查的准确性,民政部等有关部门正积极推动建立救助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民政部已经分两批在全国143个地方组织开展救助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对试点工作。
    在个人授权的前提下,低保工作人员通过金融、保险、工商、税务等部门,查询申请救助家庭包括机动车、就业、保险、住房、证券、公积金等方面的信息,变人工审核为信息比对。到2013年末,力争覆盖30%的地区,到“十二五”期末,全国要基本建立救助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
    根据我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等相关条例规定,低保制度实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制。即地方政府在制定、实施低保制度时,需要全面负责低保的审查和落实,并制定相关的问责机制。
    低保核对中最难的是家庭财产认定,基层低保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和心理压力都很大,往往一个人要负责很多对象,这也是低保监管中的一个制约。
    清理低保乱象需要治本之策。民政部社会救助司副司长刘喜堂在宣传周新闻通气会上介绍,健全低保监管机制包括建立低保经办人员和近亲属享受低保备案制度,地方各级政府要定期开展专项检查,民政部、财政部组织开展重点抽查,以及相关部门对资金使用情况开展检查和审计。另外,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社会组织参与、评估、监督低保工作,财政部门通过完善相关政策给予支持。
    临时救助不要“雾里看花”
    家中突发意外事故,导致家庭基本生活难以维持,该怎么办?其中一种途径就是向民政部门申请临时救助。低保边缘群体和低收入群体一直是社会救助的空白点,其实这些群体也可享受非定期、非定量的临时救助。但是与低保和医疗救助相比,公众对临时救助的认知更模糊,很多人不清楚什么情况可以申请临时救助资金,甚至不知道有临时救助这项政策。
    从2007年开始,民政部部署各地探索建立临时生活救助制度,解决因突发性事件、意外伤害或因家庭刚性支出较大导致的临时性基本生活困难。到2012年,已有24个省(区、市)建立临时救助制度。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全国获得临时救助的家庭共有600余万户,共支出临时救助资金40多亿元,户均救助600多元。
    记者从新闻通气会上了解到,目前国内各地临时救助政策从救助范围看,普遍由城乡低保对象扩大到低保边缘群体,部分地区还将常住非户籍人口和外来务工等流动人口纳入救助范围;从救助程序看,基本建立了户主申请、居(村)委会审查、街道(乡镇)审核、民政部门审批的操作流程,规定了民主评议和社区公示等监督措施。
    但是目前各地在临时救助的标准范围和执行上还参差不齐。临时救助资金差距最大的有几万元,而救助对象范围也是各有说法。比如来到城市的外来务工者,如果突发重病,能不能享受当地的临时救助,各地的规定也不同,有的直接将他们排除在临时救助对象之外,有的即便能够申请临时救助,救助资金对于高额治疗费用而言也是杯水车薪。
    外来务工者去寻求医疗救助也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目前医疗救助主要采取两种方式,一是资助救助对象参加城市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二是对享受基本医保的救助对象给予二次救助。
    对住院一次性花费超过6万元、10万元的参合患者,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分别按80%、90%的比例给予补偿。但前提是必须到参合地的农合办办理转诊手续,必须在全国范围内的新农合指定医院就诊。
    据民政部关于落实全国人大常委会对社会救助工作情况报告审议意见的报告介绍,将加快建立健全临时救助制度。报告介绍,近期有关部门将适时出台相关政策文件,进一步明确临时救助的对象范围、救助标准、资金来源、审批程序等,推动实现在全国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制度,有针对性地解决低收入群众的突发性、临时性基本生活困难。
    实际上,社会救助法律的缺失已成为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重大法律短板。专家认为,社会救助法只要能出台,很多关于救助上的问题,在法律上都将不再成为难题。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