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罗的力量
摘要:是出乎意料还是一个惊喜?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评给了加拿大女作家爱丽丝·门罗、现年82岁的文坛老人,曾荣获多个国际文学奖,而她在中国读者眼中却是一个“新人”,目前国内只翻译出版过她一部短篇小说集《逃离》,小说在网上的评价并不太高,她的获奖是否意味着诺奖的口味已全然发生了变化?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吴小曼 北京报道
是出乎意料还是一个惊喜?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评给了加拿大女作家爱丽丝·门罗、现年82岁的文坛老人,曾荣获多个国际文学奖,而她在中国读者眼中却是一个“新人”,目前国内只翻译出版过她一部短篇小说集《逃离》,小说在网上的评价并不太高,她的获奖是否意味着诺奖的口味已全然发生了变化?
诺奖就该爆冷门
“诺奖热门人物村上春树再次悲壮出局”,这与本报的预测基本吻合,这不仅与村上春树的写作风格和小说的时尚性有关,还在于诺奖的“文学地缘”问题,因为诺奖不会连续两届颁给同一地域作家,大家普遍把目光聚焦在北美,但出乎意料的是并不是美国几位居于“诺奖赔率榜首”的作家:乔伊斯·卡洛尔·奥茨、菲利普·罗斯、托马斯·品钦,他们都在各自的文学流派中享有盛誉。鉴于诺奖部分得主为“文坛老人”这种追认情结,加之美国已经有20年没有作家获诺奖,所以大家普遍看好美国作家,而北京时间10月10日19时,瑞典学院宣布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为爱丽丝·门罗,这多少有些出乎意料。
不过,作家洪烛则认为这一点都不意外,他觉得诺奖真正的惊喜就是不断爆冷门。这与去年莫言获诺奖时他的看法一以贯之,他认为以伟大发明家诺贝尔名义设立的世界级文学大奖,如果都没有自己独到的眼光,都没有独特的发现,只参照名声、著述数量等世俗的硬指标,只承认既成事实,就无法给世界带来惊诧和惊喜,也无法给新生力量提供最需要的动力。
这就牵扯到诺奖是要锦上添花还是雪中送炭?意即它是对已有文学成就的肯定还是转向挖掘文学新人?作家止庵认为让两者交替出现就是它的策略,目的是不让人掌握它的规模,如果把诺奖颁给那些得到确认的大家就会丧失它的权威性,但如果一直拒绝公认的优秀者又会让自己显得平庸,所以诺奖100年来时而让人失望、时而令人满意,才使该奖项生命常新。
诺奖已经贬值?
尽管历届评委们都绞尽脑汁,用各种办法:平衡术、政治戏法或是发掘黑马,诺贝尔文学奖含金量下降已是事实。近几年受经济不景气影响,诺奖基金盈利在减少,诺奖奖金金额相应也在减少。另外诺奖作为世界上最权威的文学奖项,它的品牌效应也在下降,上世纪80年代,诺奖作家代表作仅中文版就会销售几十万册,而它在全球的销量就更为可观,加之名气上的影响,无形中会提升获奖作家与诺奖的双重品牌效应。但近几年诺奖获奖作品的销路并不十分理想,像英国作家莱辛(2007年)、特朗斯特罗默(2011年)等,他们的获奖并没有带来太多的市场影响力,而倒是那些本已具备文学影响力和市场影响力的作家,根本就不需要诺奖的助力,像米兰·昆德拉、阿莫斯·奥茨、拉什迪等,他们不仅在文学上得到公认,且作品都十分畅销,同时也是诺奖的热门人选,多次提名但多次出局,这里除了宗教信仰、政治上的原因可能与他们的作品太过畅销有关,而诺奖的“文学严肃性和纯正性”仿佛是为了拉开与大众的距离,他们倾向于小众的严肃文学,但又不想失去诺奖的公众效应,而由瑞典文学院老人组成的评委就变成了“瑞典文学”口味,而不是“世界文学”口味。
有人说诺奖已偏离了诺贝尔本人最初提出的“富有理想的倾向”的文学标准,止庵认为它实际上并没有标准,“萨特1964年拒绝获奖,理由据说是抗议只发给西方作家和东方的叛逆作家——他似乎发现了这一规律,第二年为肖洛霍夫所得,这规律或标准也就落了空。”
后来它还颁给过不少小语种作家,也出现过2004年奥地利女作家耶利内克拒领诺奖,理由是自己的健康,而更重要的是耶利内克觉得自己不配这个奖,当时奥地利有比她更好的作家。
这就使得诺奖的权威性备受质疑,但它对中国人来说,依然神圣,而2012年莫言的获奖则撕裂了中国知识阶层,加之坚持纯正汉语写作的华语作家高行健的获奖遭抵制,这就让读者陷入一种矛盾中,无形中消解了诺奖的权威性和道义感。
《红岩》杂志副主编波佩就认为诺奖从2000年起就出现了“乱象”,意思是完全背离了文学理想,而是在向着非文学而去,2012年尤甚。所以他在今年诺奖预测中就认定美国作家、村上春树等获不了奖而押中了门罗。
他觉得尽管美国有不少公认的文学大家,但出于北欧人意识形态在文学领域的延伸,诺奖一般不会颁给美国人,而从“文学地缘”考虑,美国北部的加拿大就成为最佳选择,因为近几年欧洲、南美、非洲、亚洲都有斩获,那么快20年没有北美作家问津的诺奖就一定会展现出他的“全球性”, 爱丽丝·门罗自然就成了加拿大第一个获诺奖的作家。
祖母作家
爱丽丝·门罗的获奖定会让诺奖再次受到质疑,不过,中国文化界人士这次却展现了宽容、谦虚,而不像中国本土作家获奖时的言辞激烈,大家可能是本着看热闹、于己无关的心态吗?
作家洪烛说,“门罗写的小说我看过几篇,感觉有特色。虽出自女作家之手,却很中性,也很大气。”诗人伊莎说门罗的写作朴实、本真,一点不像中国作家的装腔作势。
门罗至今只有一部短篇小说集《逃离》翻译成中文出版,所以她对中国读者来说完全是一位陌生作家,而且她主要写作短篇小说,而对于习惯阅读长篇小说的读者来说,就很难认可她的小说成就。
门罗也不是一个高产作家,尽管她从20多岁就开始写小说,但她要照顾孩子、家庭,只能利用做家务的闲余时间创作,也只好写短篇,她的作品多是关注身边琐事和女性情感困惑,但她能从生活细节中传达复杂的人性,具有一种朴实的情感和文学审美,从而打动了很多西方读者。
门罗曾在2009年国际书展中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但如果你是个女人,尤其是有家的女人,你就得顾全所有需要你的人,无论是需要你的帮助,还是需要你的陪伴。那时女人的生活,似乎是很无定型的,她们在家里写作,但空余出的时间似乎又有很多非正式的社交活动、电话。没人认为你具有自己独特内在的东西。你还没能证明给人看的东西,的确很难说是你所具有的。我那时从来不向人述说言论、思想。”
所以她的小说多呈现人内心的孤独和无奈,而避开了文学的社会性和思想性,这在科技和电子泛滥的扁平化时代,反而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学风格。
洪烛就认为门罗的短篇小说是小说中的短兵相接,四两拨千斤。诺奖不是保守了,而是不得不与时俱进变开放了。因为宏大叙事、长篇巨制的黄金时代已暂时告一段落。“在全球的小时代,短小精悍的文学,如短篇小说、散文、诗歌,反而更容易深入人心。因为阅读的时间成本低,而效果短、平、快。”
这就印证了诺奖想靠近社会潮流但又不会接受太过创新风格的作品,于是选择了体量小、适合快阅读的短篇小说作家门罗。她是一个老作家,但快40岁时才出版第一本书,基本上是在灶台和为孩子烧饭的间隙完成了这些创作,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诺奖也是对她精神力量的鼓励!
这并非如微博上很多作家的功利性评价:文学就应该回到简单、本真中,而不应该去写作宏篇巨制或者人文理想、跨学科探索性的东西,比如品钦的《万有引力之虹》就是一部关于人类未来的百科式巨作。好在诺奖并不是文学的唯一标准,它只是一个奖项,这就避免了人类思想上的惰性,只想模仿成功。不然,以后只有碎片化、生活琐事或者人物内心情感的彷徨、这种所谓小时代的小作品。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