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证券正文

券商围剿新三板扩容盛宴

作者:曹丹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3-09-13 23:58:00

摘要:在证监会出台新三板具体方案的前夕,此前不温不火的新三板瞬间得到热捧,关于新三板的各种推介会、宣讲会在全国各大高新区、产业园如雨后春笋冒出来,甚至一些小城镇也因此热闹起来。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曹丹 深圳报道
    在证监会出台新三板具体方案的前夕,此前不温不火的新三板瞬间得到热捧,关于新三板的各种推介会、宣讲会在全国各大高新区、产业园如雨后春笋冒出来,甚至一些小城镇也因此热闹起来。
    然而,本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新三板如火如荼的背后,许多资质好的企业仍处于冷眼旁观,他们即使现在签约,未来变卦的可能性也很大,据西部证券场外市场部总经理程晓明透露,目前与券商签约的有1000家左右的企业,目前还处于摸底阶段,“但券商在新三板业务基本处于亏损状态,积极布局是为了后期盈利。”
券商抢食战
    在新三板扩容至全国的前夕,各大券商加快步伐,紧锣密鼓地布局,以提前抢占市场份额。“新三板门槛不高,在盈利上对企业没有要求,扩容后可能会出现排队的情况。”招商证券的一位场外市场部工作人员对本报记者表示。
    截至目前,新三板挂牌的企业有309家,主办券商达到77家,但是券商在这方面还根本无法实现盈利,高成本无法覆盖。“一单新三板业务工作量不比IPO小,收费却在80万到120万之间,还不能覆盖人力成本,处于亏损状态。和上千万的IPO保荐承销费,投行是看不上新三板业务的。”上述招商证券的工作人员表示。为了节省差旅费用,大型的券商一般都发挥各地营业部的优势,就近和企业、项目对接。
    尽管新三板业务处于亏损状态,各大券商还是跑马圈地,在项目储备上不甘落后,因为这是新增的业务,如果不抢先布局,未来有利可图时便无法分食。所以券商为了提高未来在这一块业务上的竞争力,加紧进行了企业的筛选,精选盈利性企业成了大型券商们的共识。
    9月11日,国信证券一位场外市场部的项目总监正在惠州,参加火热的新三板宣讲会。“不是什么企业都能上新三板,我们对企业还是有些要求,一般会看规模和利润,选择盈利能力较好以及规范性较强的企业。”上述项目总监表示,新三板让企业实现了资本市场的弯道超车,不过后期的业务,比如做市商等,资质较好的企业会更有优势。
    一些券商为了抢地盘,不盈利的企业也会列入他们的名单。“不盈利的企业,我们也不是不关注,会往后放一放,首先选择盈利的企业。”南方某大型券商深圳地区的一名业务主管对本报记者表示,深圳这边储备的项目有20多个。“我们总共签约了六七十个项目,挂牌费为80万到100万。”金元证券场外市场总部总经理陈永飞对本报记者透露,在企业上也是有所挑选。
    在项目储备上,一些竞争力较小的中小型券商会大打价格战,试图拉拢企业,而大券商的管理相对规范,有时防不胜防。“我手上曾有个企业就被抢走了,我报价80万,有个小券商报价却65万。”前述招商证券的工作人员感慨,没办法,报价太低,只好不做这单业务。
政府热企业冷
    新三板对企业的吸引力究竟有多大?“我非常关注新三板,但今年暂不考虑,很担心适得其反。”东莞一家科技公司的总经理对本报记者表示,新三板每年要收管理费,还要年审,麻烦。而且很多信息要公开,受到的限制比较多,融资又有限。“公司好的话还可以通过PE/VC融资,程序没那么复杂。”
    目前,上述总经理的公司地址准备搬往东莞松山湖园区,“靠近政府支持的园区,以后享受的优惠政策会多点,融资渠道也会更顺畅。”上述总经理表示,是否上新三板还要再等等。 
    与券商一样,一些地方政府机构也对新三板业务表现出激情无限,但对于盈利和资质较好的企业来说,是先上新三板,还是未来直接上IPO?这是一个两难的选择。而且新三板带来的隐形成本,如报表的年审及公司规范要求等增加的成本,对本来规模小的企业来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我们已经准备好了,正在等政策落地,有20多家企业即将挂牌。” 深圳高新区发展促进处赵大治对本报记者表示。对于这一即将挂牌企业的数量,赵大治较为满意。
    各地都在轰轰烈烈地备战新三板扩容,出台各种补贴优惠政策。比如深圳补贴是180万元、惠州150万元,而东莞更是高达200万元。企业上新三板的主要成本是挂牌费和股改费,一单新三板业务三大中介机构总共收取的费用在80万到120万元之间。表面上看来,企业可以实现零成本挂牌,因为政府的补贴费用可以抵消企业上板所需要的费用。但是日后企业每年会计年审以及规范化运作的成本增加,使得企业对新三板望而却步。
    比如,企业会计规范之中的补税,就阻碍了一些企业上新三板,“补税可能几十万到几百万不等,很多企业就不愿上新三板,又融不到资还要补税,划不来。”一位券商的场外市场部的高管建议企业不补税,晚一两年申报新三板。
    “企业除了考虑税收的问题,最重要的一点是变成一个公众公司,隐形成本很高,包括营销体系、客户采购方这些信息全部公开,对产品的毛利率还是有不利的影响。”上述高管表示,即使和券商签约,后期变卦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   
    券商在选择企业的时候大多数会倾向具有盈利能力的企业,而具有盈利能力的企业又倾向IPO。在尴尬的现实之下,券商们说服这些企业上新三板成了一道难题。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