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幸福生活”样本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马广志 北京报道
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中国梦”,也是残疾人的“梦”,在全国人民共奔小康的道路上,残疾人不能掉队。但受制于自己的身体条件,残疾人对生活、对家庭、对社会的美好梦想往往被严酷的现实撞击的支离破碎。如何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程中,也能帮助残疾人实现他们的梦想呢?江苏省推出的“残疾人幸福生活推进计划”正切切实实地托起他们的幸福生活之梦。
提出两个“率先”
早在第十个五年计划期间,江苏就定下了“两个率先”的目标,即到2015年,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到2020年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在这个背景下,江苏省残联提出了“残疾人幸福生活推进计划”。
残疾人的幸福生活到底是什么样?省残联有一个量化的标准,即残疾人的生活水平能达到全省平均水平的百分比,他们有一个推算:通过“十一五”国家的一系列助残政策之后,到了“十一五”末的时候,提高了10个百分点,到了70%。下一个5年,按照“十一五”的速度,加一把力,再提高10个百分点,相当于健全人生活水平的80%。
这些数据显得有些生硬,还是看看我们搜集的残疾人对幸福生活最鲜活的期待吧:罗国强,44岁,袖珍人,希望娶个媳妇,有个完整的家;孙文红,54岁,脑瘫,想出去玩,出去玩的机会越多越好;李国兴,49岁,肢残,多赚点钱,给女儿准备一份好嫁妆;是丹青,27岁,盲、智力多重残疾,希望琴弹得更好,能加入常州残疾人艺术团……
“计划”林林总总八大项,涵盖了残疾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实总结为一句话就是,如何满足残疾人的需求,如何满足他们对幸福生活的期待,这是“残疾人幸福生活推进计划”最根本的推手,更是残疾人的“中国梦”。
借助社会力量
残疾人事业不仅是残联的,也是全社会的。拿“残疾人幸福生活推进计划”中第三条“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计划”来说,江苏省仅需要康复的残疾儿童就接近1.5万人,且还在逐年增加,而残联的康复机构才100家。
光靠残联的力量显然不够,怎么办?“鼓励残疾人、残疾人家长出来兴办残疾人的服务机构,我们有钱就可以请大量的社会力量参与到为残疾人服务上来。”江苏省残联理事长高晓平说。
事实是,江苏省现有民办康复机构300多家,只要符合条件和要求的,残联都给予支持,包括器材、场地、资金等。每年给民办机构的康复经费是1000多万,但是给残联自己的康复机构是300多万。没有公办和私办之分,谁做得好就让谁做,在政策和资金的扶持上,也不厚此薄彼,高晓平理事长说,这样做很合理。
我们的民办与公办机构,某种层面上存在着对立情绪,民办机构的经营一直不太乐观,很多都需要挂靠到某些单位,好像只有这样才显得名正言顺。江苏省残联的做法其实是一个理念的转变和进步。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调动民间力量,真正体现“残疾人的事业不仅是残联的更是社会的”这一理念。
充分依靠社区
镇江润州区有个康乃馨惠民服务中心,是在民政局注册登记的民办非企业单位。中心投入近300万元,总面积约1600平方米,为润州区残疾人提供综合服务。只要是润州区内的16~60岁无固定收入来源的重度残疾人,区残联都给发放服务券,残疾人可以根据护理服务卡的内容自由选择服务项目,内容非常全面,从个人卫生到买菜做饭,到康复看病再到外出游玩全包括了。
如果说镇江是依靠社区把服务送出去,送给残疾人,那么常州就是依靠社区把残疾人文化引进来。残疾人的文化不是单纯的搞搞活动就行了,如果那样的话,没有什么新意,也不能从根本上改善残疾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那么残疾人文化怎么进社区呢,以什么样的方式进去?
经过摸索,常州市残联提出了残疾人文化“六进社区”的想法,即残疾人文艺表演、读书活动、知识技能、工艺美术作品、道德讲堂进社区和回馈社会活动进社区。这一经验得到了中残联的认可,并在全国推广。这一出一进,体现的是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的不同策略。目的都是一样的,都是为了“残疾人幸福生活推进计划”,都是为了残疾人的全面小康……
中国梦是由无数小梦联结凝聚的大梦,每一个残疾人最具体、最细微、最现实的梦的实现,必将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帮残疾人圆梦,让中国梦更完美。残疾人的梦想已经点燃。江苏省“残疾人幸福生活推进计划”正在用全身心的爱,投身到这伟大的事业,用真心、爱心点燃了一个又一个残疾人的梦想,照亮了一个又一个残疾人的幸福生活。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