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书店浮沉记
见习记者 伊利 北京报道
在微博上得知“野草书店将要关门”的消息,记者日前来到北师大附近的野草书店。进店后发现有不少慕名而来的顾客,这让看店的梁大妈老两口有些措手不及。梁大妈觉得,这几日的高销量依然改变不了书店的命运,甚至,大妈希望这样的情形能够快一点结束,让他们恢复平静的生活。
野草书店专营文学作品、理论、社科学术类书籍,所有的书都由店主亲自挑选,图书质量非常高。几年来野草书店尽管不赚钱,但为了儿子的理想,老两口还是坚持守着这家小店。“之前我们在哈工大门口有一家绿洲书店,所有的书架设计、选书进书都是儿子一手操办。三年前,我们放弃了哈尔滨的店到北京接了这家书店。”然而谈到野草书店三年多以来的经营情况,梁大妈一直在摇头,她说,目前经营仍未回本。“头两年还行,也要贴补,但是贴补得没那么多。可是今年情况就变得更不好了。我们也不能把养老金都贴进去啊!”
龙之媒的未来之路
野草书店面临关门的窘境并不是特例,中国第一家广告专业书店龙之媒将在今年年底闭店。7月15日,龙之媒书店创办人徐智明在其微博上发出告别信:龙之媒将在今年年底闭店,“与其让一家曾经美好的书店慢慢变丑、衰退、死亡,不如让她体面地告别。”
龙之媒书店的黑板上面写着一个数字:163。这是龙之媒书店即将歇业的闭店倒计时。书店门庭冷落,鲜有客人光顾,那些曾经培养了多少广告业大拿的书籍现在都被标上了1.9折出售。龙之媒经历了将近19年的成长,陆续在上海、西安、广州、南京、成都、长沙等地开了店,策划出版了一百多种龙媒书选,发行数百万册。而今它即将关闭的消息引来很多网友的叹息:早晨创意集团创始人魏来在微博中说,“一个读纸书的时代即将终结了,十几年前,老徐的书店是我梦开始的地方。”更有一些广告业的读者留言表示龙之媒关门“没处买书了!”、“太可惜了!它在广告业太有影响力了!”
龙之媒创始人徐智明说,书店是18年前和妻子辛辛苦苦一手创立起来的,如今要关张心情也很复杂,“肯定是不舍,但犹豫再三还是决定关了。”龙之媒代理国外的杂志订阅加上出版和零售共三块业务,“在广告行业的影响力还是很大的,美誉度也很高,然而慢慢地发现龙之媒运营质量在下降,营业额比起最高峰的1999-2003年,北京店面的营业额现在是高峰时期的一半,近五年来,营业额一直呈下滑趋势。”徐智明说他将把精力投入到他2010年创立的网上商店“快书包”中。因为销售模式不一样,对象也不一样,龙之媒的一小部分可能带入快书包,而“大部分图书则会在年底前大甩卖,如果没有卖掉就只能当废纸废品回收了”。
实体书店都有着类似的命运。就是三联韬奋书店这样的老字号书店目前的境遇也不容乐观。书店的一位管理人员在听说龙之媒要关门的消息后表示“实体书店消亡,是很正常的”。在谈到近两年的销售额时,她告诉记者:“从2010年改制以后,在不改变原来风格的基础上,从管理、经营思路上有所改进,对书品的质量要求也更高,2011年、2012年,销售额均在1100万左右,今年销售额在这个数字上稳中有升,我们就达到目标了。现在购买书的渠道多样化,购书的客流量少了很多。市场在萎缩,我们的客流被瓜分,能保持这种销售,就已经很乐观了。”书店倒闭潮
三联韬奋书店这么多年来都保持着原有的摆设格局,“因为不敢动,动一下就几十万”,书店的员工工资很低,平均一个月只有一两千元,工作强度却非常大。工作时间从早上8点40分到晚上9点10分。“整个书店从最初的80多个人到现在的34个人,从进书调货上架就是这几个员工,很多都是从开店到现在的老员工,凭着对书店的感情和对书的热爱,坚守在这个岗位上,苦一点就苦一点,把书店做好,至少心里上是舒服的,我们现在就是在坚守,虽然三联韬奋书店在国内甚至海外都很有名气,但是整个市场就是这样子。”
去年,在广州扎根17年的三联书店退出了广州市场;今年初,被济南读书人公认为最有书香气息的三联书店告别了济南……
中国工商联合会书业商会调查报告称,在过去的10年里,有近五成的民营书店倒闭。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后期是独立书店的黄金时期。鼎盛时期,全国独立书店大约有1500多家。转而2000年-2004年,大概就有百分之七十的书店开始转型、歇业或者关闭。2009年,新一轮歇业、倒闭潮袭来,北京第三极、风入松、光合作用纷纷关门。2012年底到今年上半年,一些书店因为高房租搬迁或者关门,又再一次引发一种集体性情绪。
三联书店的这位负责人分析实体书店经营困难的原因时表示:“房租飙升、租金问题是大部分书店支出的大头。”从万圣书园到季风书店搬迁,都显示出日益上涨的房价使得房租成为独立书店最大的隐痛。三联书店之所以能够坚持住的原因之一,也是在2010年将二层租给雕刻时光咖啡馆,并由雕刻时光承担每年100万元的租金。
另外民营书店没有享受到国家的任何税收优惠。卖一本书要缴纳教育费附加税、国税、地税等等总共百分之十三的税;像新华书店这类书店都是免税的,受国家扶持,而很多民营书店经营不下去的另一个原因就是高税收政策。
除此之外,实体书店还受到网络书店价格战的影响,客流量被分流。“网上书店折扣低、交税少。这里很多读者是选完书以后,用手机把书面一拍,然后再去网上购买。”说到网上书店的低价冲击,三联书店这位员工稍显激动,在图书成本中,直接成本大约是30%,尽管网上书店不需要承担店面成本,但是网上书店网站建设、运营、订单处理、配送都要有开支,但是在网上卖书的价格却是6折、5折甚至更低。当然他们也存在赔本赚吆喝的现象,他们要的是流量点击率。很多电商是拿书做广告,而他们是靠书吃饭的,目的不一样,取向不一样,手段也不一样。
专业化出路
然而实体书店也决不会就此坐以待毙,三联书店的这位负责人告诉记者:“书店要做好,讲究书品的深度和广度,我们书店的一大优势在于我们的书相对小众,是针对社科文学的,书店的港版书是个亮点,有很多老读者来搜罗。并且从2010年改制后,整整用了两年时间去理顺和供货商的关系,合理库存,现在的库存属于良性循环,连库房都不需要了,来书后直接在卖场做数据采集,新书直接上架。”
龙之媒兼电商快书包创办人徐智明也对实体书店抱乐观态度:“实体书店被电商完全取代是不可能的。”他的快书包目前销售的是各类畅销书,而龙之媒只出售针对广告业人士的专业书,受众比较小,若想放入快书包,则需要在每个站点都有货,就会造成库存占用太大走量又不快的问题,因而无法放入网店中。“像北京万圣、西西弗这样有特色的独立书店、又有很优秀的运营团队,还是很有发展空间的。”
北京大学现代出版研究所所长肖东发在博雅出版论坛中说:“我每到一个城市都要逛书店,因为书店的数量和质量能反映出这个城市的文明程度,未来书店有一个趋势,就是专业化,民营书店想有生命力,就得走小众化特色化路线。”
对于书店经营的困境,万圣书园店长说,独立书店对自身特色的坚持很重要,万圣书园的特色是有全面而专业的文史书籍。而万圣书园老板刘苏里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他不认为一个个性化的书店,会有特别大的前景,除非它和其他生意相结合,他认为一个好书店,起作用的不是个性,而是好的图书内容,所以书店的命运掌握在你是否能专业地满足那些有专业化需求的人。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