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证券正文

资产证券化:看上去很美

作者:盛青红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3-07-31 22:25:00

摘要:东证阿里专项资管计划的获批发行给了券商诱惑的暗示:银行信贷资产也可以通过券商专项计划来实现证券化,而近期监管层轮番表态“力推券商资产证券化”更是留下足够的想象空间。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盛青红 广州报道
    东证阿里专项资管计划的获批发行给了券商诱惑的暗示:银行信贷资产也可以通过券商专项计划来实现证券化,而近期监管层轮番表态“力推券商资产证券化”更是留下足够的想象空间。
    与之对比的实况却是:8年时间8家券商发行15只产品,今年内上报11单项目仅获批1单,这就是券商资产证券化业务8年征途的成绩单。
    “现有的监管环境下,券商根本做不了资产证券化。”民生证券资管部负责人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单刀直入地点明,现在对券商来说,ABS(资产证券化)一方面是领导政绩,另一方面只不过是给客户全套服务的一个品类。
    而记者采访到的多位券商人士均表示,“如果IPO放开,谁还愿意去赚那千分之三(资产证券化的收费率)?”
监管层态度暧昧
    一直被寄予厚望、但从未被实现的券商资产证券化再次给了市场希望。
    对于市场怀疑资产证券化项目暂停审批,近日证监会新闻发言人辟谣称,目前券商申报的资产证券化产品都在正常审核。证监会的这一最新表态,或已难抚慰在资产证券化项目上苦候多时的各方机构。
    事实上,自今年3月15日《证券公司资产证券化业务管理规定》(下文称《规定》)正式颁布实施以来,资产证券化就成为市场热议话题,也频频成为监管层力推议题。近期监管层就频频“口头力挺”,6月24日召开的资产管理业务专题研讨会就关于推动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发展达成共识:要高效推进资产证券化业务、构建资产证券化业务快速审批的绿色通道、推动资产证券化业务最终走向备案制;7月19日,证监会主席肖钢首度调研银河证券就表态将推动资产证券化……
    根据证监会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包括海通证券、广发证券、宏源证券等10家券商的10单资产证券化项目上报待批,其中证监会已受理7单,而光大证券、东吴证券、东海证券仍在提交材料阶段。
    齐鲁证券从今年2月18日就上报了资产证券化专项计划,2月22日获证监会受理,但截至目前已过去5月之久仍未有好消息。
    据记者了解,资产证券化的审批流程大概是券商先向市场部提交申请文件,市场部再组织专家组论证,没通过继续补充材料再论证,论证通过才能向机构部递交申请材料,机构部正式受理后5个工作日出受理通知书,再经过第一次、第二次反馈进入预审,评审委员会对预审报告进行审核再决定是否核准通过。
    尽管《规定》指出,证监会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2个月完成审批,但是反馈补充的时间不计算在内,这就导致整体审批周期偏长。
    “还没去证监会,一般在交易所这边就要好几个来回,阿里小贷就是先送到深交所去论证了好久才向证监会提交申请材料的。”上海某券商资管部人士对记者表示。
    “监管层虽然嘴上是力推,但是审批速度慢,并且整个审批流程过长,通过证监会的也不多,这挫伤了券商原本的积极性。”华创证券一位不愿具名的资管人士向记者坦言。
    “手上倒是有大国企下面很多资产想打包,就不知道现在这个审批的难度有多大,现在还在观望。”申银万国证券资管部人士告诉记者。
    “连基金子公司的专项计划都是备案,你说怎么竞争?”前述民生证券资管部负责人说,只有将审批改为备案制,才能迎来资产证券化的真正发展。
    上述华创证券资管部人士也赞同道,“如果证监会能够用实际行动来体现出力推,券商还是很乐意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的。”
IPO堵塞下的“备胎”
    “发展资产证券化业务”虽然一再被监管层、公司领导提出,但却并未迎来突破性的发展,截至目前规模仍在300亿元线上徘徊。
    “虽然中长期看来资产证券化业务转常规能显著利好券商,但是从短期看来,对券商的收入贡献仍然十分有限。”中信证券在报告中指出,这也是众多券商在对资产证券化进行研究时得出的一种共识。
    记者在与券商人士交流时也发现,券商对资产证券化业务的态度也是十分不明晰,很大程度上将该项业务作为IPO停滞下的备用方案,另外就是响应监管层的政策预期。
    “我们资管部也正在与企业接洽推资产证券化业务。”上述华创证券资管部人士向记者透露,“不过公司的积极性不大,现在IPO停滞,也没啥可做的。”
    而前述民生证券资管部相关负责人也向记者直言,“现有的监管环境下,再加上好的项目资源都在银行手里,法理基础等环境也还不成熟,券商资产证券化做不起来,最重要的是如果股市转好,IPO放开,谁还会去挣那个千分之三?”
    “现在对券商来说,资产证券化项目一方面是领导政绩,另一方面只不过是给客户的全套服务的一个品类。”前述民生证券资管部相关负责人分析称。
    根据中信证券的测算,假设券商信贷资产证券化承销费率和证券公司资产证券化的年化管理费率均为千分之三,2013-2015年券商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所获得的收入分别为2.05亿元、5.12亿元、29.50亿元,收入贡献分别为0.13%、0.42%、1.58%。
    “我们公司去年就开始大力研究ABS了,到今年3月便停止了,原因是发现ABS基本不赚钱。”前述上海某券商资管部人士向记者透露。
    有业内人士对此表示忧虑,现在乱局之下,不少券商因为实在找不到什么事可做,故而在花精力折腾证券化,但它的赚钱效应真的让人叹息,如果后期市场出现新的热点,还会有多少人坚守在证券化领域?
    从试点到转常规,券商资产证券化业务用了8年时间,但规模却仍然徘徊在百亿线上,IPO的停滞给资产证券化的提速提供了一个舞台,随着IPO开闸时间表的推进,券商资产证券化业务是否又将面临被遗忘被边缘化的结局?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