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性债务全国摸底或被过度解读
7月29日上证综指下降了1.72%,这被认为是政府性债务全面审计带来的短期冲击。尽管审计署只是在其官网上简短的发布了一句话,这一消息仍在业内引起较大反响。不过,市场可能过度解读了本次审计消极的一面,忽视了积极的一面。
7月28日,审计署发布消息称,“近日,根据国务院要求,审计署将组织全国审计机关对政府性债务进行审计。”由于在消息中没有特别强调“地方”二字,市场普遍将此解读为扩大审计范围,不仅包括原来的地方政府的省市县三级,还向上扩大至中央,向下延伸至乡镇。
不可否认,这一全面清查可能会对中国经济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国泰君安分析师汪进表示,稳增长预期再度降低,短期经济增长的确定性下降。海通证券宏观债券首席分析师姜超认为,清理政府债务,短期冲击难免,需警惕基建失速风险。中性预计下半年平台融资增速回落5%,年末GDP增速下滑至7%。
但清查背后的积极意义可能需要更多的强调。招商证券宏观研究主管谢亚轩认为,结合本次审计的目的以及政府保下限和防范系统性风险的政策意图来看,市场可能忽视了本次审计的积极因素而夸大了其负面影响。
“本次审计的目的是摸清家底,作为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城镇化融资和财政税收体制等有关改革措施的决策参考,”谢亚轩告诉《证券市场周刊》,“本次审计预计一个半月完成,而非市场认为的一个季度,从8月1日开始到9月中旬结束,为即将到来的整体改革措施提供决策依据。”
谢亚轩认为,这次审计的结果不会远超市场预期。招商证券估算的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目前在15万亿左右。此前,审计署已在2010年重点审计省、市、县地方政府债务,本次审计只是向下延伸至乡级,而乡级政府的举债能力有限,中央政府债务数据公开透明度较高。而审计署对2011年至2012年底的36个地方政府本级政府性债务的审计结果显示,该债务余额较2010年增加13%。在政府不断加强政策监管以及规范融资平台公司的指引下,近两年地方债务增速有限、增量可控。
不过,一次清查通知就给市场带来较大冲击再次表明政府性债务亟需透明化。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黎友焕表示,说不清楚,才是致命的。
“希望我国建立地方政府性债务常规统计公示制度,”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范剑平指出,“不能总是靠突击审计来摸情况。”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