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合同法》修改呼声再起
东部叫苦中西部搁置
《劳动合同法》修改呼声再起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徐芸茜 公培佳 北京报道
4日,北京铁道大厦,经济界别讨论全国政协工作报告。全国政协委员、第九届全国工商联副主席程路挑起了“劳动合同法”的话题。
程路说:“在今年金融危机下,民营企业经历了巨大的困难,特别是《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使得民营经济的发展更加脆弱。”
《劳动合同法》实施以来一直备受争议。去年,金融海啸席卷全球,经济不景气、企业倒闭、失业率上升,在这种情况下,历经一年的《劳动合同法》在今年两会上成为了众矢之的——企业不满意,劳动者也不满意。
于是今年两会上,众多提案中都对现行的《劳动合同法》提出了质疑,很多委员提出建议希望能对其中部分条款做出修改,甚至还有人建议在金融危机的特殊情况下,干脆对《劳动合同法》暂缓执行。
但是来自政府的却是另一种声音。包括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人力资源部等均公开明确表示,《劳动合同法》不会因金融危机而做出修改。
中西部搁置
程路关于《劳动合同法》的发言,引来很多企业代表纷纷点头赞同。
有委员表示,虽然《劳动合同法》旨在保护劳资双方的利益,但是就目前的实施情况来看,并不乐观。
事实是,《劳动合同法》在一年多的实施过程中,很多企业开始纷纷叫苦,用工成本大幅攀升,给金融危机下艰难生存的企业更添负担。另一方面,劳资纠纷也在频发。这部保护劳动者的法律,最终的结果却是使很多劳动者失去了工作。
在广东代表团第一小组讨论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时,致公党广州市委主委陈怡说:“去年是《劳动合同法》实施的第一年,全国人大在下半年9月开展了一次执法检查,还到了企业扎堆的广东。我没参加这次检查,但年底收到相关报告,发现报告对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提得非常少。去年在座的企业家都没有反映这部法律带来的负面影响呀!”
随后,在座的企业家们都默不作声。
这时,一位来自广西的企业代表笑着说:“我们主要还是看你们发达城市怎么做,你们怎么做,我们就照着做。”她一席话后,现场的代表们都会心一笑。
实际上,《劳动合同法》在一些城市的实施过程中没有得到完全实施,而有的政府也在打折执行,特别是在一些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劳动合同法》几乎已经被搁置。
10日上午10时,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一楼新闻发布厅举行的记者会上,当有记者提出“在《劳动合同法》的问题上,有一些地方实施上并没有全部执行”的问题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避开了这一问题,仅做了“实施过程中总体上是好的”这样的官方回答。
政府力挺
尽管委员、代表们对《劳动合同法》意见不小,更有人认为,今年就业形势如此紧张与《劳动合同法》的实施有着直接的联系,但是对于来自外界的争议,政府最终还是坚持了自己的做法。
两会上,来自政府的声音几乎都是在力挺《劳动合同法》。
先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公开表示:“一部新的法律在贯彻实施的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矛盾、一些问题。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我们一方面要认真地、平稳地贯彻实施《劳动合同法》,另一方面,我们也要针对企业目前存在的一些困难来帮助企业。”
相对于尹部长的说法,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信春鹰的表态显得更为直接,他在今年的两会上先后两次明确表态,《劳动合同法》不会因金融危机而做出修改。
随后,中华全国总工会宣教部部长李守镇在接受记者集体采访时也说,工会是不赞成取消最低工资标准制度的。他更直接地对企业表示:“作为企业的经营者应该从长计议,不要总在职工的劳动报酬上打主意。”
企业建议修改
这部牵涉到政府、企业、劳动者三方利益的法律引起了多方争议,包括修改、暂缓、撤销等等。
全国政协委员刘迎霞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劳动合同法》是为了更好地保障工人权益,这是正确的。但它也的确给企业的成本造成相当大的负担,有一些企业因为需求下降和成本提高等多种因素而破产倒闭,使得在这些企业工作的工人还未来得及享受《劳动合同法》的保障就失业了,也使得所在地区失去投资竞争力。因此,我们希望现阶段可以调整《劳动合同法》的实施空间,实施更有弹性,先救企业,再保障工人的政策。
在今年两会上,代表、委员们关于对《劳动合同法》条款进行修改的提案不在少数。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锦江航运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姚丽4日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说:“现行的《劳动合同法》中有些条款束缚了企业发展,对企业很不公平,让企业承担了不必要的额外责任,我认为需要修改。”
她进一步表示,需要取消的一是第46条第5款。这条规定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合同期满后,如果劳动者想续订,但单位不同意时,要给劳动者一定经济补偿。她认为,企业招工为的是满足用人单位发展需要,期满了合同应该失效。这一条使得很多企业不敢轻易招工,给企业很多压力,这可能把其他劳动者的就业途径封死了。
另一条需要取消的是第66条。关于劳务派遣的,按照规定是,所有外资在国内的企业招工只能通过劳务派遣来完成,包括一般工人也包括高级管理层。“这明显不合适,与现实差距很大,只要是中国人都叫劳务派遣才能出去?”她说。
这部从出台就备受关注的法律,最终是保持法律的严肃性,还是特殊时期特殊对待,这是政府下一步应该考虑的问题。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