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助残志愿服务更有效

作者:马广志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3-07-17 23:48:00

摘要:人活着不光是为自己,更多的是为了别人。每当看到受助者露出满意的笑容时,自己感到快乐幸福,这就是人生意义所在。
    7月初的北京,万木葱茏,生机盎然。
    7月5日下午,中国盲文图书馆的学术报告厅内座无虚席、掌声阵阵,由中国残联主办的“学雷锋志愿助残阳光行动主题日”活动正在举行。来自中央文明办、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中国盲文出版社等部门和单位领导,以及全国各地的助残志愿者代表300余人参加了此次活动。
    自2010年全国志愿助残工作会议确定每年7月6日为“全国志愿助残阳光行动主题日”以来,中央文明办、中国残联等部门已连续三年举行了主题各不相同的“全国志愿助残阳光行动主题日”活动,全国各地积极开展了丰富多彩、贴心务实的志愿助残活动,为残疾人朋友送温暖、献爱心。今年的活动主题是“我是助残志愿者——我在你身边”。
    助残需每一个公民付出
    近年来,在中国残联的领导和带动下,各部门、各行业充分发挥自身特点,广泛开展了“关爱残疾职工”、“青年志愿者助残”、“巾帼志愿助残”、“红领巾助残”、“老年助残”、“文化艺术助残”、“法律助残”、“科技助残”、“民航铁路交通出行无障碍志愿助残服务”、“亲情关爱志愿服务”、“无障碍爱心服务”、“集善工程”、“残疾人志愿服务”等形式多样的志愿助残活动,把温暖和帮助直接送到残疾人身边,帮助残疾人解决了大量困难和问题。
    面对残疾,医学的力量也许是有限的,但爱的力量是无限的。为残疾人创造更加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还需要每一个公民的支持和付出。
    陈欠水就是这样一个志愿者。退休7年来,老陈走遍了福建省惠安县所有行政村,总行程达8万多公里。他自学白内障简易鉴定方法,坚持每天下乡宣传政策,还筹措资金314万元,个人捐资4.76万元,为当地2899名困难群众和残疾人办实事,走访白内障患者达1.28万余人,其中1676人已通过免费手术重见光明。
    “人活着不光是为自己,更多的是为了别人。……每当看到受助者露出满意的笑容时,自己感到快乐幸福,这就是人生意义所在。”陈欠水在汇报中说。
    其实,像陈欠水这样的助残志愿者还有许多,他们不计个人得失,为残疾朋友找工作、解忧患。据统计,目前国内志愿助残组织网络基本形成,全国已建立助残志愿者联络站30余万个,助残志愿者人数达700多万,受助残疾人达到5000多万人次,为广大残疾人提供了优质实效的志愿帮扶。
    “有这么多志愿者助残服务,这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也是一笔新的社会财富。”中国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王新宪曾经这样感慨志愿助残活动的蓬勃发展。
    出席会议的中国残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吕世明在讲话中指出:为残疾人提供志愿服务,弘扬了人道主义精神,体现了扶弱济困、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提升文明进步,促进社会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5日的活动中,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与中国盲人协会等5个残疾人专门协会还联合制定了《志愿助残爱心公约》,“中华志愿助残阳光使团”和中国盲人协会等5个残疾人专门协会志愿服务队也同时成立。
    志愿者助残需注册
    志愿助残活动蓬勃发展的同时,一个显而易见的矛盾也越来越突显,在助残志愿服务中,一边是大量资源积而不用,另一边却求而不得。
    这种情况下,在中央文明办的大力支持和悉心指导下,《中国助残志愿者注册管理办法(试行)》当天正式发布,“这是中国志愿助残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的重要标志。”吕世明说。
    试行注册管理办法规定,助残志愿者参加助残志愿服务活动,不以获得报酬为目的,无私奉献自己的时间、知识、技能、资源和爱心,自愿为残疾人提供服务,并接受残联组织或者志愿者助残组织的统一管理。助残志愿者面向社会公开招募,每名助残志愿者每年参加志愿服务时间累计不少于10小时。
    试行注册管理办法同时规定,助残志愿者注册后需领取中国助残志愿者证。中国助残志愿者证是助残志愿者的身份证明,由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统一设计样式。助残志愿者注册后即获得全国统一使用的注册证号。
    吕世明表示,中国残联还将通过成立的中华志愿助残阳光使团等社会团体积极建立志愿助残指导员培训机制,通过志愿助残理念和基本技能的培训在线,着力发展专业的志愿助残指导员队伍,提升社会各界的助残技能和水平。
    “我们一定要充分借助每年7月6日主题日契机,普及志愿助残理念,倡导志愿助残精神,通过系列制度的建立和活动的开展,会同社会各界努力完成《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确定的助残志愿者达到1000万人、受助残疾人达到1.5亿人次的目标。”吕世明说。
    吕世明要求,为贯彻落实2010年全国志愿助残工作会议精神,中国残联以融入学雷锋志愿服务工作大局为根本,以加强志愿助残制度建设为重点,以提高助残志愿者能力建设为手段,以开展志愿助残品牌建设和项目创新为依托,积极推动志愿助残工作长效机制的建立。
    此外,记者还了解到,除加大制度建设,着力普及志愿助残理念外,中国残联还将继续实施农村社区(村)志愿助残试点项目,扩大试点范围,推动志愿助残工作进一步向基层延伸,向农村倾斜;着重在残疾人社会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等涉及残疾人民生的领域开展志愿助残活动,帮扶残疾人脱贫增收;强化“一助一”、“多助一”、“服务直通车”、“量体裁衣式个性化服务”等志愿助残形式,推动志愿助残到人到户,实现工作重心向个性化、项目化、常态化转变。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