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萝卜如何改变世界

作者:马广志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3-07-17 23:48:00

摘要:“在信任成本居高不下的中国,如何有效推行‘大地协会模式’,还需因地制宜。”
    “从事一项全新的、伟大的事业,单凭传统的‘无私奉献’的公益观念是行之不远的。在这方面,藤田和芳创建的社会企业值得学习。”近日,在三联韬奋图书馆举行的《一根萝卜的革命——用有机农业改变世界》新书发布会上,著名学者资中筠先生说,但她同时指出,“在信任成本居高不下的中国,如何有效推行‘大地协会模式’,还需因地制宜。”
    藤田和芳就是《一根萝卜的革命》的作者。1977年,他在日本建立了股份公司形式的社会企业——守护大地协会,以普及有机农业为目标,致力于建立农业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信任关系”,2007年入选美国《新闻周刊》“改变世界的100位社会企业家”。
    “乐在其中”的企业文化
    什么是社会企业?“首先是企业,是营利的,至少要养活自己得以持续循环;但它同时是以解决社会问题为第一使命的。这一点与一般以利润最大化为优先追求的传统企业完全不同。”资中筠解释说。
    资中筠称,一个社会企业成立伊始,必然要受到两方面的质疑:一般公众指责其营利,背离了纯公益性质;另一些人则认为不以追求利润为目的,难以吸引投资。“克服这两方面的困难,使不理解变为理解和支持,正是不断开拓新道路的题中之义。‘社会企业’这样一种新事物站住了脚。”
    “‘社会企业’概念不是守护大地协会的首创,在当时的日本却是新鲜事物。它的成功实现有首创意义。所以我常说,我是藤田和芳的粉丝。”资中筠说。
    据介绍,守护大地2012年的销售额达到180亿日元(约合10亿人民币),年利润率保持在2%左右。目前签约农户2500户,拥有消费者会员9万名。同时,作为一家社会企业,藤田和芳表示,守护大地不追求高利润,协会对签约农户实行无差别对待,以协会原则监督农民不使用农药,并且同时开展农产品养殖、生产培训,给予农民足够的收购价,以维持协会持续运转。同时,利润部分不作为股东分配,而是进行再投资,如升级软件、物流中心等,以扩大事业规模。
    守护大地是如何做到“鱼与熊掌可以兼得”呢?藤田和芳解释说,守护大地对旗下各色产品均有非常严格的农产品生产标准,并会定期访问农户,了解产地情况、是否使用农药、是否符合标准等问题。守护大地与农户签约后保证,不管产品质量如何,只要履行合约进行种植,守护大地就会以合约中规定的价格来收购。
    此外,为建立与消费者的信任关系,协会还定期开展生产者与消费者的交流活动,如让消费者到农家居住,实地了解守护大地产品的生产过程等。
    藤田和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守护大地的股东主要来自于农民、消费者、守护大地的职员、加工厂厂商及其员工等。“让生产者和消费者成为股东,既可以实现股份有限公司为股东服务、保护股东权益的目的,也可以更好地保护农业。”藤田和芳在书中介绍说。
    “在我看来,这得益于‘大地’‘乐在其中’的企业文化。”资中筠说,只有把自己的快乐建筑在为别人谋求快乐上,才能感染越来越多的人参加进来。
    “中国需要一场农业革命”
    在藤田和芳的记忆里,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日本举国上下迎来了如过节般的浮华时代,各种各样的产品被陈列地摆在明亮而刺眼的大型商场里。‘落后于时代的农业’开始被迫转向使用农药和化学肥料,以粮食增产为目标,省劳力而高效的‘近代农业’。”大量的农药和化肥开始在传统农业中应用。
    “这样的社会难道不奇怪吗?”带着这样的疑问,年轻的藤田基于一种“理想主义和实干精神高度的结合”,创建了日本守护大地协会,并从把一根没有施过农药的萝卜送到消费者手中这样一件小事起步,几十年筚路蓝缕,最终改变了日本农业的生产环节、流通环节和消费者的意识,真正实现了CSA模式,重建了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信任,既保护了日本的第一产业农业,也实现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今天遭遇的食品安全问题,与曾经的日本有某些共同之处,工业社会的危险性正在悄然侵袭着人们的生活。“藤田和芳其实提出了一个全人类都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工业化是否一定要以农业、破坏环境为代价。”资中筠说。
    资中筠称,我国在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一直有一种观念,认为工业国先进,农业国落后,牺牲农业和农民,为城市化工业化服务是理所当然。“现在到了转变这种观念的拐点。这是基于多数国家工业化过程的惨痛经验教训。”
    藤田和芳已经来中国二十多次了,在一次次的中国之旅中,藤田希望他的经验能够为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提供参考。2013年初,守护大地与中国社会投资机构北京富平学校,合资创办社会企业“北京富平创源农业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富平学校2002年由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等人创办,以“创新社会投资让服务惠及穷人”为理念。
    然而,藤田和芳的“大地协会模式”经验真的适用中国吗?
    资中筠表示,在中国推动有机农业是有意义的,但中国有中国的国情。“我国农民始终是一个低收入群体,他们提高收入的唯一办法就是放弃务农,进城打工。农村流失了劳动力,也流失了资金,农村越来越凋败。三农问题成为国家面临的重大问题。”她指出,中国发展有机农业的条件不如日本,藤田和芳倡导的农业革命,不仅是技术上的,更多的是人与人关系上的、意识上的革命。在信任成本居高不下的中国,如何有效推行“大地协会模式”,还需因地制宜。
    而藤田和芳对于与富平学校的合作则充满信心。“尽管中日消费者的风俗文化有所差异,但是共同的最大诉求就是吃到安全的食品,所以,我不认为日本与中国的情况有很大区别。因此,在中国发起一场有机农业革命是可能的。”
    但他同时认为,“相比之下,‘粮食危机’更值得关注,中国人口占全世界的四分之一,如此庞大的一个国家却不生产粮食,农民放弃了耕作,田地荒芜下去,仅仅是因为外国进口的粮食便宜,我们就放弃生产,我相信这会导致全世界严重的粮食危机。”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