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景明: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倒逼预算改革
摘要:新近公布的6月经济数据表明,一边是经济增长疲弱,另一边是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仍在上升。这一事实面前,宏观政策作何抉择?
新近公布的6月经济数据表明,一边是经济增长疲弱,另一边是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仍在上升。这一事实面前,宏观政策作何抉择?我们看到,“钱荒”发生之后,虽然央行紧缩的立场有所缓和,但新一届政府对于出台更积极的刺激政策始终保持谨慎,其制订的经济增长计划即外界所称的“李克强经济学”,核心内容就是“不出台刺激措施、去杠杆化和结构性改革,以短痛换取长期的益处”,这一思想也似乎正在贯彻于陆续出台的一些具体政策中。例如最近国务院常务会议特别提出“当前要进一步盘活存量,把闲置、沉淀的财政资金用好,集中有限的资金用于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重点环节。”外界甚至认为这一举措是“钱荒”之后意义深远的一步“好棋”。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白景明接受《华夏时报》记者专访时说,所谓“激活财政存量资金”,就是要倒逼预算管理改革,就是一个政策的完善和充分的落实,就是为了要发挥好财政政策的作用。
主因在收支矛盾严重
《华夏时报》:虽然“不出台刺激措施”已成为李克强新政的亮点之一,但近期外界所谓“钱荒”刚过,就提出“激活财政存量资金”,其重要意图何在?
白景明:我的理解是,国务院常务会议现在之所以提出盘活财政存量资金,有两个关键点。第一,中国现在财政收入增幅下滑,同时刚性的支出需求还在增长,也就是说,收支矛盾比较尖锐。在这种背景下,又不能依靠扩大赤字来解决问题,所以就要从用好财政存量资金的角度上想办法。第二,要通过盘活财政存量资金来倒逼预算管理改革。国务院常务会议也说了,要倒逼预算管理改革,大家要注意这句话。
实际上,预算管理改革是我们财政改革的重头戏。现在,预算管理的基本框架是合理有效的,但面对财政职能的新形势、新要求,有必要深化预算管理改革。深化预算管理改革需要有一个牵引点,这个牵引点,我体会就是盘活财政存量资金。
《华夏时报》:目前“财政存量资金”究竟有多少?来源有哪些?使用状况如何?哪些资金能动,哪些不能动?
白景明:对于所谓“财政存量资金”,我们要从“全口径预算管理”的角度去理解。所谓“全口径预算管理”,意思是说,中国的财政性资金实际上包含有四大块内容。一是公共预算资金,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大赤字”那一块;二是政府性基金预算,比如土地出让收入、彩票公益金等;三是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四是社会保险基金预算。这几块资金中,前三块按照要求都必须放在国库里,特别是公共预算和政府性基金预算,都必须进入国库管理。至于社会保险基金,按照现行有关法律规定,必须放在财政专户上加以管理。
我们说“盘活财政存量资金”,我个人认为,重点是在前两块。前两块规模比较大,盘活其中存量资金的余地也比较大。而社会保险基金,则是高度专款专用,虽有库存结余,但必须保值增值,是不能动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不用说它,规模很小。
所谓存量资金,从宽泛意义上理解,是指所有当期的财政资金,也就是当年收进的资金,全是存量资金。从狭义上理解,所谓存量资金,是指按照预算安排应该支出但尚未发生的资金。比如,若上半年1到5月份收入五万亿,但可能由于预算执行上的种种因素还没有支出去,这是一种层次的存量资金。另一层次的存量资金是,预算安排了要用的资金,但由于预算尚未执行完,下半年的资金尚未收上来,但这一块肯定要收上来的资金也是存量资金。
目标是把该用的钱用出去
《华夏时报》:我注意到你使用“盘活”这个词,而不用“激活”,所谓“盘活”,准确的意义是什么?
白景明:所谓“盘活”,是指仍必须按照预算安排的编制使用资金,也就是必须从预算执行的角度,及时、足额地加以支出。财政的资金不能乱用,必须按照预算,严丝合缝地及时支出去。而在盘活存量资金时,可以相应地调整预算,也就是为了保重点,有可能压缩一部分支出。比如目前中央财政收入紧张,为了保证重点支出,就要求降低行政成本,再压缩5%的一般性支出。这就是一种预算调整,也是一种盘活的表现。
所谓“激活”财政存量资金的说法,我个人觉得从某种角度来说,并不准确,而要用“盘活”。所谓“激活”是指账户上有钱不用,一直沉静了很久,要把它激活。而“盘活”是要把资金用好。
《华夏时报》:未来“盘活财政存量资金”有哪些途径?
白景明:主要就是通过加强预算管理,完善预算制度,用好资金。
《华夏时报》:“盘活财政存量资金”的核心是否意味着将要优化政府投资投向?
白景明:“盘活”不是改变预算编制。比如若预算编制安排好了,则该用到教育上的钱,就要用在教育上;该用到农业上的钱,就必须用在农业上。这个预算编制不能随意被打破。这实际上还有一层意思,就是该用的钱,到时候一定要用出去。比如,若今年安排了两万亿资金用于教育,这个钱就必须及时、足额地拨出去。
《华夏时报》:也就是说,盘活财政存量关键是在完善预算管理上?
白景明:是这样的。
《华夏时报》:有分析猜测“盘活存量”将推动终结货币超发模式。你怎么看?
白景明:根本不是这个概念。现在要靠制度创新、靠改革,来稳增长、调结构。宏观政策目标是稳增长、控物价、控风险,而不是说什么“盘活存量”就要推动终结货币超发模式,不是什么紧货币、松财政,不是这个概念。我们现在并没有大幅度调整预算,并没有增加赤字。“盘活存量”实际上就是要用好纳税人的钱。
《华夏时报》:盘活存量用在调结构上,我们可以有何期待?
白景明:对未来政策我不做预期。我认为“盘活存量”就是要按照预算的安排,把资金用好。
《华夏时报》:在哪些重点环节和领域将会体现你所谓的“把资金用好”?
白景明:就是按照预算安排,该投入农业或社保多少资金,都要保证及时、足额、有效。而无论投向哪个领域,都要按照预算绩效目标用好资金。
意图为完善预算政策
《华夏时报》:一些分析认为“盘活财政存量资金”这一举措是“钱荒”之后意义深远的一步“好棋”。你怎么看?
白景明:为什么一定要往“钱”上扯?这不是同一个问题。我就不承认中国现在有所谓“钱荒”。中央和国务院哪个文件说过有“钱荒”?从来没有“钱荒”现象。不就是隔夜拆借利率前些日子调高了一点吗?哪来的“钱荒”?总体上没有这个现象。至于说个别企业或个人缺钱,那是另一回事。因为这是一个永恒的现象,永远都有个别企业资金短缺。这与宏观上货币发行够不够,能否保证经济的运行,是两回事。宏观上,流动性是充足的。
总体上,货币供应是适度的。货币供应的增长率,大家都知道,是15%,这个增幅不低,怎会出现“钱荒”?从学术研究的角度看,我个人不同意这种“钱荒”的说法。
《华夏时报》:所以,你的观点是,“盘活财政存量资金”仅是一种政策上的完善?
白景明:对,你这样说非常对,就是一个政策的完善和充分的落实,发挥好财政政策的作用。
《华夏时报》:所谓财政存量资金的总额究竟有多少?是像一些分析所说的那样有3.2万亿吗?
白景明:没那么多,哪来那么多?那可能看的是央行的存款分析表上的数字,那上面说的是几块预算,比如放在银行里的财政性资金等,但那是一个时点数,随时会发生变化,实际没那么多钱趴在账上没用。
我们知道,现在各级财政,特别是地方财政,钱很紧,所以,并无可能让钱趴在账上不用。财政存量资金不可能有那么大量的数字。
而有些钱间歇性趴在那里也是正常的,比如记在财政账上的国库上趴着的一些钱,那也是正常的。比如预算执行中,还没到执行的时候,或者已经开始执行,只是钱还没全部拨出去,这类情况是有的。例如许多工程都需要通过分期支付的方式保证项目施工的质量。
预算管理改革要深化
《华夏时报》:你刚才提到了公共预算,我们看到一向有意见说,需要进一步公开预算和加强对预算的监督、约束,特别是要加强各级人大对于预算的监督,认为从中央到地方,相关数据内部掌握,这一块经常都是比较封闭的,有些数据属于机密或属于内部使用。这方面是否需要进一步公开,以促进预算进一步完善?
白景明:所谓封闭的、内部或秘密使用的等等,都完全是错误的舆论。没有这么回事,这几年预算公开步子迈得很快,我们公共预算资金的使用根本就不是封闭的或保密的,比如教育支出多少,各级政府都有公布,网上可以查到。
《华夏时报》:公布的细致程度怎样?
白景明:已经比较细致了。国务院刚刚发布文件,要求预算还要进一步细化,2015年前,全国市、县级政府部门的预算要全面公开。这需要一个过程。但是财政部目前已经把所有的支出和收入全部公开了,没有不公开的。打开财政部的网站,每个月的收入多少,各个税种收入多少,都告诉社会了。支出也是,都告诉社会了。三公消费,中央和省里的,也都公开了。
我认为,看待财政上的问题,首先要客观,要先把情况了解清楚了再下结论。什么“内部的、封闭的、机密的”,可能吗?老百姓能答应吗?要判断财政是否公开,应该先看看各级政府的网站再说。
《华夏时报》:既然已经公开了,执行的情况也不错,为何还要提出“盘活财政存量资金”?
白景明:这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提出要进一步优化。要站在这个角度看问题,而不要把我们的财政财税制度看成一团糟,以为全是问题、全是漏洞,需要赶快补,不是这个概念。而是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的要求,适应行政管理改革深化的要求,预算管理改革要深化。
《华夏时报》:你的意思是说“盘活财政存量资金”是个早已确定的目标,不是因为经济形势的变化而提出的新的目标?
白景明:不应说现在的经济形势一团糟。我注意到有些观点,认为经济下滑得厉害,要考虑出刺激政策。实际我们还不到那个时候,现在的经济运行相对是平缓的,纵向看,改革开放以来,7%的增速是一个中等速度。我们应该注意到这样一个客观经济规律:当经济的基数大的时候,经济向上增长就难一些。去年中国GDP有51.9万亿的块头,现在每增长一个百分点,相当于10年前增长三个百分点,一个百分点意味着5000亿。所以,现在的经济增速必然减慢,而且它与预期相对吻合。因此,不应过度渲染说现在经济形势有多么糟了,不行了。其实总体运行还是相对平稳,所谓下调是自然下调,是自然规律。
链接
●里根经济学:
由美国第40任总统罗纳德·里根推行的经济政策。
主要内容包括支持市场自由竞争、降低税收和公共开支、降低政府对企业经营的控制等。这些政策带来了美国上世纪80年代后的经济持续繁荣,拖垮了前东欧社会主义阵营。
●撒切尔主义:
是指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上台后在保守党内出现的一股占统治地位的“新右派”势力的意识形态。
它一方面坚持新自由主义的自由市场经济理论,另一方面却又主张新保守主义的文化右翼纲领政策。它反对建立在凯恩斯经济学和对福利国家的支持之上的“共识政治”,是更为广泛的,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国际性的反对平等主义和集体主义倾向的一部分。
●安倍经济学:
这个词在2006年安倍晋三第一次担任首相时已经出现,出自时任自民党干事长中川秀直之口,灵感来自于“里根经济学”。2012年再次上台后,安倍拯救日本经济的方案有三个支柱,也被称为“三支利箭”:大胆的货币政策、灵活的财政政策、刺激民间投资作为核心经济增长战略。安倍希望通过上述手段,让日本经济彻底摆脱长期通缩的局面,实现名义GDP增长3%的政策目标。
●李克强经济学:
由巴克莱资本公司创造,以此指代中国总理李克强为中国制定的经济增长计划。
根据巴克莱预计,李克强经济学的政策将把中国推向“临时硬着陆”,未来三年里,中国的季度经济增速会降至3%。未来10年内保持每年6%到8%左右的经济增长。同时,巴克莱称李克强经济学政策的三大支柱为经济减速、财政货币去杠杆化、改善经济增长质量。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