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CAP的名利场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孙 斌 北京报道
毁誉参半的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如今的确是迎来了翻身的机会,无论是机构主任赵航在央视的高上镜率,或是各厂家对于C—NCAP越来越执着的诉求,各种迹象都说明这家总部位于天津的第三方机构的合法身份已逐渐被主流媒体和厂家认可,当C—NCAP碰撞数据逐渐上升为一项真正的购车标准后,它各方面的公信力必然会在更广泛的层面上接受消费者的监督。
信不信由你
“碰撞用车完全是由机构自掏腰包,而不是如大家想象的那样由厂家提供。”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赵航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重申过这一立场,从目前的现实舆论看,赵航的宣传真是很有必要。
一位评论人士对此分析:“如果还有人会质疑C-NCAP在成长初期碰撞用车的来源,那它发展到现在,凭借企业自身发展的资金积累完全可以自行购买。”也就是说,无论这家机构是通过怎样的模式发展起来的,至少当下,它完全有能力通过自身解决碰撞用车的来源。
在逐步解决这一最具争议的话题后,C-NCAP的成长显然是顺风顺水的,甚至上班族可以在楼宇媒体的电视广告中看到,即使是奔驰C级轿车也不忘在广告末尾附加上碰撞实绩,单从这点上说,C-NCAP已经越来越受到厂家足够的关注。
“你可以说C-NCAP尚不够成熟,但它毕竟在中国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汽车碰撞标准。”赵航在上个月做客央视“对话”栏目时掷地有声,C-NCAP最大的亮点就在于,它做了大家都想做而没有去做的事。
而正是基于这第一个“吃螃蟹的”,它是不是能在目前和未来真正主导消费者的购车取向,才是值得众多厂家思索的话题。一位较为理性的中年同事在表述自己购车需要考虑的几大因素时,明显谈到一点:“有相关数据总比没有好,至少,它是一项可以参考的指标。”
但事情发展下去,显然与C-NCAP创立的初衷有一定的偏移。几乎所有的主流厂家都将这项中国惟一的汽车碰撞标准用于主力车型的宣传,而且是作为宣传的必要因素进行传播,这很难让所有不明就里的消费者信服——C-NCAP与厂家的宣传之间互相提携,双方都达到了最大的利益诉求点。而这,恰恰是一个第三方机构最容易被消费者误解的所在。
“如果有更多的人相信它,并将它作为购车的必要参考因素考虑,那C-NCAP就不仅仅是一项参考这么简单。”一位汽车业内人士称,“它日后会成长为日渐清晰的购车标准,到那时,与汽车生产厂家捆绑过于紧密必然会影响到C-NCAP的公信力分值。”
可是目前,没有一个人会对赵航说这句话,而且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本身在发展初期的确需要通过厂家的间接宣传来为自身提高知名度,名与利,对谁来说都是个两难的选择,何况它的实践对象是一家企业机构。
如果还有明天
是不是真的没有别的通路,在采访中,多数专家尽管对C—NCAP的措辞都明显带有自身的感情色彩,但对于一家第三方机构能在短时间内跃上舞台还是表示了些许惊讶。正是因为它干了所有人想干而没有干的事,它的迅速崛起才会成为一个争议性话题。
“如果还有明天,你将怎样装扮你的脸”,这句通俗的歌词其实很符合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的心声,是继续沿着现有的机制继续前行,还是在机制内施行有效的改革,作为一个代替政府行使部门外包业务的中介技术机构,未来的形象路线不好走。
国外NCAP的碰撞组织并没有为C-NCAP指明最佳的发展方向,不同于那些由政府机构组织实施的强制性安全认证,在国外,它是一个民间组织。一位曾经参与C-NCAP制定的人士称:“这些国外机构在由弱变强的过程中,同样会走过自己的发展过程,发展到现在,它们才具备了自身的公信力。”
这位人士的言下之意是即使是国外民间组织,同样也需要经历毁誉参半的过程,年轻的C-NCAP完全应该获得社会更多的理解。
“现实是C-NCAP从一诞生即面临着完全成熟的汽车厂家,而它的国外榜样,却是伴随多数汽车生产企业一路走过来的。”一位不愿具名的汽车老专家称,显然,中国的第三方机构面临的对手比当初国外NCAP碰到的对手更强大。
而在这种双方的角力中,明显可以看出C-NCAP逐渐理智的过程,3年前,大众的一款车型在参与中国式碰撞后,明显得分偏低,以至于一位负责一汽大众公关的部长在当时就曾表示:“为什么C-NCAP强调的是正面碰撞数据,而没有考虑汽车驾驶者在真正车祸发生时侧撞的几率明显更高呢?”
不可否认,作为主管本企业品牌宣传的主管,这位部长多少是更偏袒自家的车型,但他提出的问题的确在后来引起了C-NCAP的重视,而且C-NCAP的各种碰撞环境也在逐步升级,针对中国公务车市场更重视后座的现实,还特意追加了后座的碰撞数据——在与厂家的博弈中,C-NCAP越来越学会找到自己合理的砝码,当然这么做的出发点不是从企业出发,而是从消费者的利益出发,至少,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是这样看待的。
事实也愈加证明,汽研中心越花心思在父母官“消费者”身上,市场环境反而越好走,在现有的条件下,第三方机构拿出更多的碰撞标准,就意味着买方市场多了一条可借鉴的数据,而厂家也乐意参与到这种有利于自身品牌塑造的游戏中来。大家,都有明天。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