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运行防“下限”的高层信号
摘要:同比大降3.1%!7月10日公布的6月出口数据,创下2009年10月以来44个月的最低值。进口也不乐观,同比下降0.7%。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陈岩鹏 北京报道
同比大降3.1%!7月10日公布的6月出口数据,创下2009年10月以来44个月的最低值。进口也不乐观,同比下降0.7%。
“尽管投资和消费的数据还没有出来,但从已经公布的PPI、PMI、用电量等先行指标来看,二季度经济数据可能会令人失望。”中国投资协会会长张汉亚表示。
此前一天,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部分省区经济形势座谈会时强调,宏观调控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使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经济增长率、就业水平等不滑出“下限”,物价涨幅等不超出“上限”。
在张汉亚看来,受食品价格上涨和翘尾因素影响,6月CPI反弹达2.7%,但这并不足虑,全年CPI会远低于政府3.5%的控制目标。而更需要忧虑的是生产需求方面的疲弱和实体经济的低迷。
经济低迷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孙立坚注意到,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分项看,家庭设备用品和居住类价格在上涨,但这并不代表居民的消费需求有所增长。
“6月CPI的高位状态并非是由消费拉动的增长,直接原因是人力成本上升以及物流等劳动因素的上涨拉动。”孙立坚认为。
更能反映消费需求低迷的数据是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自去年3月跌入负值以来,PPI已连续16个月同比下跌,6月也未见明显好转,同比降2.7%。对此,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这反映了由于需求较弱,企业几乎没有太多的定价权。
张汉亚也认同郭田勇的观点。“原材料类、生产资料类的PPI持续走低,主要是因为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走低,输入性通缩引起的,再加上这些年我国重复建设,导致产能严重过剩,在需求不足时,则表现为原材料价格下跌。”他说。
钢铁、煤炭等上游行业受影响最深,集中表现为行业产能过剩、供过于求,钢材或煤炭的库存激增。北方一家大型钢铁企业的负责人向记者坦言,公司最近以检修设备为名实施了大范围的减产,正酝酿减薪以应对危机。
而稍早公布的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已对二季度经济有了一些负面暗示。6月官方制造业PMI自上月的50.8回落至50.1,汇丰中国6月制造业PMI终值则降至48.2,创九个月最低位,显示内外需不振对制造业持续形成拖累,中国经济仍在底部运行。
刚刚公布的外贸数据亦印证了先行指标的预判,而定于7月15日公布的二季度GDP、投资和消费数据也不容乐观。此前,国内外投行普遍下调了中国经济增长预期,并预计二季度经济增速将回落至7.5%,低于上季的7.7%。
守住底线
在经济学家看来,控制物价涨幅不超出“上限”并不成问题,即使接下来的一段时间,肉类和蔬菜价格都将进入季节性上涨周期,下半年CPI环比缓慢走高,同比仍会只在2.5%到3%的水平。
另外,由于PPI向CPI存在明显的传导效应,已经连续16个月为负值的PPI,预计年内也难以转正。
“中国的通胀仍然处于温和区间,全年来看,维持CPI全年增长2.5%的预测,这也远低于政府3.5%的控制目标。”郭田勇称。
现在更重要的问题是,如何使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经济增长率、就业水平等不滑出“下限”。
对外经贸大学副教授李长安悲观地认为,实体经济的低迷不振,已成为当前中国经济的一大心病,中国事实上已游走在马克思所谓的生产过剩危机的前夜,假如再没有实质性的改革措施出台的话,那么爆发经济危机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
张汉亚对本报记者表示,如果要保增长,政策上还有很大的空间,不管是存款准备金还是基准利率都有下调的空间。
不过,从年初至今,社会融资总额和M2比较高,但经济面持续下滑,出现货币空转,流动性没有进入实体经济。如果继续保持货币政策宽松会导致金融风险不断上升,且不会缓解经济下行压力。
郭田勇认为,目前国内经济总体保持平稳态势,既不能盲目收缩,也不能盲目盘活存量,要保持货币总量平稳。
国务院日前还发布了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为盘活用好货币资金提供指引。中央今年也多次强调金融资源配置要“用好增量、盘活存量”,传递出调结构的决心。
“在经济结构失衡的背景下,经济增速放缓是我国经济发展所经历的必要的阵痛,不能因为制造业不景气、内外局面复杂的压力而动摇,决不能再重走流动性过度宽松、通过大规模投资来拉动经济的老路。”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认为。
在王小鲁看来,当务之急是坚持将政策重点继续向调整经济结构、改善收入分配、启动国内消费等方面倾斜。郭田勇也表示,国内工业经济正处于产能过剩的消化期,仍然突显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