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地产正文

绿地拟借壳金丰投资A股上市

作者:王海春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3-07-06 00:17:00

摘要:7月2日,市场传出绿地集团将借壳金丰投资在A股上市,对此,绿地集团董事长张玉良回应称“有这个可能”。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王海春 上海报道
   
    7月2日,市场传出绿地集团将借壳金丰投资(600606.SH)在A股上市,对此,绿地集团董事长张玉良回应称“有这个可能”。
    分析人士指出,目前绿地正在为打开资本市场的融资渠道而努力。“上市最主要的功能是可以进行再融资。证监会什么时候对再融资开闸还不明确,但绿地要做的是,先打开这一渠道。”上海一位不愿具名的房企高层表示。
政府主导
    绿地入主盛高置地(00337.HK)实现在港上市后,日前锁定了又一个目标:借壳金丰投资实现在A股上市。
    “我们也是7月1日突然接到大股东要临时停牌的消息。绿地是否进入金丰投资我们并不清楚,因为我们与绿地之前在公司层面并没有进行过接触。”金丰投资证券事务代表李雪琳7月3日告诉记者。
    李雪琳所说的大股东是上海地产集团。资料显示,上海地产集团为金丰投资第一大股东,持有金丰投资38.96%股份。成立于2002年11月的上海地产集团注册资金42亿元,是经上海市委、市政府批准的国有多元投资集团公司,主要职能之一是收购、储备土地。上海地产集团同时也是中华企业(600675.SH)第一大股东,持有中华企业36.36%股份。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绿地借壳金丰投资在A股上市,反映了上海市国资委及相关部门的意愿,是在上海市政府和市国资委主导下进行的。
    “在上海并没有本地龙头的房地产上市公司。政府希望有一两家规模做得比较大,同时业务能力也很强的大型上市房企,其中,绿地是被特别看重的房企之一。”上述不愿具名的房企高层向记者表示。
    绿地集团是上海市国资委的下属企业。在绿地的股权结构中,上海国资委持股51%,员工持股46%,天宸集团和社会公众持股3%。
    业内人士认为绿地成功借壳的几率很大。“借金丰投资上市的事应该筹划了一段时间了。绿地如果要上市,政府层面应该会全力支持,并打通相关渠道。”易居中国执行总裁丁祖昱表示。
    实际上,实现公司整体或房产主营业务的整体上市,一直是绿地集团重要的战略。张玉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透露,上海市政府一直希望绿地集团能够整体上市。“整体上市要综合考虑市场的时机和政策环境。”张玉良表示。
上市规模或达千亿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绿地之所以在入主盛高置地后仍坚持选择在内地上市,与香港上市监管规则有直接关系。
    “香港监管部门有规定,在购壳两年的期限里,公司资产的注入将受限制。如果注入资产与被收购公司资产相近,香港联交所将按IPO方式进行处理,这一规定限定了绿地在港上市的规模,即在未来两年里,绿地不可能有太多的资产注入到盛高置地中。”同策房产董事长孙益功表示。
    丁祖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指出,正是由于港交所的这一限制,使绿地在盛高置地这一壳资源中暂时放不了太多的资产。
    “在港交所的这一规定下,绿地很难在短期实现房地产板块上市的愿望,因此绿地才会想在A股借壳上市。”戴德梁行投资部董事卢强表示。
    在金丰投资停牌后,令业界最关心的是绿地究竟会注入哪些资产,以及会有怎样的重组方案。
    “我们暂时未得到更多消息,要看高层谈判的情况如何。”绿地集团相关人士表示。
    据了解,在盛高置地这一平台,绿地主要注入其海外业务及持有型的商业类项目。最主要的住宅开发及销售业务,将可能放到A股平台进行上市。
    据金丰投资一季报披露的信息,该公司总资产为59.23亿元,2012年年报显示去年该公司全年营业收入为40亿元。
    而绿地集团2012年全年实现经营收入超过2430亿元,其中房地产板块的销售收入为1050亿元;而今年绿地集团定下的经营目标为3000亿元,房地产销售收入为1500亿元。
    “A股目前没有港交所的注资限制。即使现在的壳小也没关系,绿地在成功借壳后,可以通过增发或定向增发的方式逐步扩大规模,短期内即可将盘子做大。”孙益功说。
    有业内人士表示,国资委和绿地想完成房地产板块上市的意愿较强,因此下一步的关键在于究竟会出台何种借壳和资产注入方案。
    “下周预计可能会有新的公告出来,但我们还不清楚是继续停牌,还是会有其它的重大事项。”金丰投资相关人士向记者表示。

记者观察
千亿万科新旅途

刘力图

    离知天命之年还差两个春秋,万科总裁郁亮已成功登上珠峰,并手执“万科之舵”,带领这艘千亿航母走向而立之年。
    上半年的房企销售业绩显示,千亿“军团”年底有望扩至5家,万科面临着其他房企的挑战。而城市配套服务商的新定位,能否让万科继续保持行业领军地位,有待时间检验。
3000亿平台的风控考
    郁亮攀登珠峰,自始至终也难以摆脱王石两次登珠峰的“光环”。与此类似,在管理万科这艘千亿航母时,外界也偏爱用王石创业时的英雄传奇与郁亮的守业模式作对比,试图在两者的微妙关系中,揣摩万科到底植入了谁的基因。
    万科并不特别需要谁的基因,不同时代需要不同的风格,在多位万科员工看来,这已成为共识。郁亮也反复强调,万科已经建立了一支成熟的团队和一套完整的制度,万科是由这支团队通过这套制度来管理的,而不是靠某个人。华南某房企一位高层曾向记者表示,“郁亮的性格特点更适合万科目前的发展。”
    郁亮属于思维线条感明显的人,缺乏的不仅是传奇色彩,还有给外界留下的想象空间。不管是分享攀登珠峰感想,还是谈及万科的发展,郁亮都是如此。
    “死亡不过是个概率,概念管理得好,死亡的可能性就会大大降低。”郁亮此番论述让探险之旅显得乏味。郁亮坦言,在登珠峰之前,仔细研究了历年来攀登珠峰遇难者的遇难经历,针对原因研究出应对策略,为死亡的风险作出能力范围内的管理。
    郁亮浓重的理性色彩管理思维甚至遮掩了其登顶珠峰的耀眼光芒,其风险管控的思维也无处不在。
    创业时期的万科需要破釜沉舟的悲壮,而目前,万科已经搭建了3000亿的管控平台,显然,而立之年的万科更重视精细化管理,甚至是略带乏味的平静。
    一贯以克制、理性示人的郁亮,反感外界拿掉“理想主义”的标签谈论其在万科所作的一切事情,并反驳称“要是没有理想支撑,也走不到今天。”回过头来,英雄色彩的理想主义不能多谈,郁亮反复向万科传达一种概念,对于规模庞大的万科而言,比理想重要的还有更多事情。
    万科曾提出要学习帕尔迪和其他优质的港资房企等,这都是万科不同时期的发展所需。目前,超千亿规模的万科,希望忘掉规模和数字,追求有质量的增长。
    与去年向媒体展示其杭州良渚文化村项目的乌托邦式试验田不同,万科今年对外公布其管控工程质量的成果,3000亿的管控平台首先需应对规模和质量的平衡。
    “千万不要把质量和快慢结合在一起。”郁亮表示。但根据王石的描述,面对绿城集团董事局主席宋卫平曾对万科质量的贬损,万科一直暗中较劲。
    在西安金域华府项目工地的现场,万科副总裁周俊庭介绍,从今年9月1日开始,万科将全面推行面向客户的《交付验房指引》,把客户直接变为装修房质量监督体系的一环。
    在某大型房企一位高层看来,万科的质量问题与规模并不全是必然关系,而是全行业无法绕开的问题,作为行业“领头羊”的万科需要为此多承担点风险也是正常现象,不需要过分夸大。“万科的态度很明确,对于质量问题不回避,关键在于面对,并作出为此改变的努力,甚至理想化地试图跨越一些行业的管理盲点。”
新定位的盈利质疑
    在郁亮看来,要成为世界优秀级公司是万科的目标。目前没有时间表,就像一个没有终点的马拉松,万科正在研究实现的路径和路线图。
    今年上半年万科实现了860亿元的销售额,按此计算,预计全年销售额将超过1600亿元。郁亮不惜自揭“烦恼”,大公司的空间是一定的,10年之内就会出现传统意义的“天花板”,未来十年,中国住宅需求量会稳定下来,甚至会出现萎缩。
    按照郁亮的思路,在股东、员工和公司的基本要求下,万科扩大规模是顺势之需。在有限的行业空间中,万科的目标是跟一个城市同步发展,新的定位是要做一个城市的配套服务商,根据城市不同的发展阶段做配套,可尝试建垃圾场、老人配套等。“就是为了解决我们传统业务在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问题。”
    郁亮深知,想要培养一个新的业务并不容易,“这么大的规模,从哪里开始做、要做什么、还需要摸索。”
    在香港,的确有企业通过成为城市配套服务商获得长期发展的机会,但这个新定位同时也不得不面对盈利模式不明确、利润微薄的问题。
    万科近几年重视提高股东回报,保持净利润、每股收益的良性增长,提高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因此,新定位如何保持盈利,也是摆在郁亮面前的考题。
    “能用10亿美元做100亿美元的事,还能提前跟投资者说定投资去向和分期固定回报等,这些都是值得万科膜拜的管理水平。”万科一名员工透露,万科的国际化,除了希望增加投资机会外,还要向国际化精细化管理水平接轨。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