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A第一人斯特恩
摘要:不管谁是本年度的总冠军,最后的赢家都会是NBA现任总裁大卫·斯特恩。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李北辰 北京报道
北京时间6月21日9时,NBA总决赛最后一场准时开打。悬念一线间,不管谁是本年度的总冠军,最后的赢家都会是NBA现任总裁大卫·斯特恩。两个多小时后,71岁的斯特恩把奖杯交到了热火队手中。
这是一场昂贵的比赛,如果你想在最好的位置上观看,要花费25万元人民币,平均每分钟1400元。斯特恩没有理由不开心,根据相关信息推算,仅这一场比赛,NBA联盟就可以从各种合同中收获上亿美元。
这是斯特恩最后一次参加NBA总决赛颁奖仪式,明年,这位身高1.77米、戴着小眼镜的老人将要退休,结束对联盟长达30年的“统治”,而他“救世主”和“独裁者”的绰号,也将被载入史册。
拯救者
美国《体育画刊》杂志出过一道选择题:NBA历史上最长久的“王朝”是哪个?A:凯尔特人王朝;B:湖人王朝;C:公牛王朝;D:其他。
许多球迷选了A,理由是凯尔特人在1959-1966年间拿了8个总冠军,只有骨灰级球迷选了D,在他们看来,没有任何王朝可以与大卫·斯特恩对NBA长达30年的统治相提并论。
在当了几年NBA法律总顾问后,1984年2月1日,斯特恩成为联盟第四任总裁。
“在这个国家所拥有的四大职业联赛中,我们很可能最先跟NBA说拜拜,已经没人对它感兴趣了,从事这项运动的都是一些名誉扫地的家伙,他们吸毒、斗殴,简直无恶不作。”这是斯特恩接手时美国著名体育记者卡茨对联盟的描述。相比于棒球和橄榄球,篮球是典型的弱势项目,当时市值已跌到1550万美元,23支球队中有17 支濒临破产,吸毒事件的打击更是让联盟风雨飘摇。
面对烂摊子,斯特恩上任后,先从内部开始,强势推行了一系列规则:建立经纪人制度,球员工会与俱乐部谈判制度,工资上限,反毒公约……挽救了NBA在美国体育联盟与民众心中的形象。
另一方面这位曾在父母家熟食店打工的总裁,深谙“让顾客满意”的市场逻辑,他明白联盟“最好卖”的永远是超级巨星。于是,从一开始的“魔术师”约翰逊和“大鸟”伯德,到后来影响几代人的“飞人”乔丹,无不经过斯特恩的精心包装;尤其是乔丹,NBA这台宣传机器为乔丹全力启动,后者所拥有的天赋以及耐克公司的加盟,将NBA推向了一个巅峰时期,也彻底改变了斯特恩的命运。
如今NBA一年总收入达到50亿美元,并用40多种语言在215个国家和地区转播比赛,几乎地球各个角落都会看到穿NBA球衣打球的少年。用《今日美国》的话说:“NBA就是一个庞大的经济体,这里存在的只有交易,斯特恩把最好的商品提供给世界,世界回报给大联盟相当丰厚的利润。”
独裁者
在一个主张权力更替的社会,斯特恩“统治”联盟长达30年,难免被称为独裁者,而作为一个商业联盟总裁,斯特恩一直在坚持收视率至上的原则。
在斯特恩心中,“朴实无华”的马刺队是不讨好的另类,他不止一次抱怨马刺队“无卖点”。去年11月,马刺和热火的一场比赛,马刺主帅波波维奇安排几大主力轮休,这个在竞技体育中的常见行为激怒了斯特恩,在他看来,此举损害了赞助商、转播机构甚至球迷的利益。尽管那场比赛相当精彩,斯特恩还是为马刺送上了25万美元的罚单,这几乎遭到了所有人的质疑。
斯特恩的“独裁”也体现在场下。2005年,他为了保持球员在赛季期间的公众形象,令人意外地要求杜绝球员衣饰的Hip-Hop风格,这引发了众多球员的强烈抵制,而他的解释是——球员衣着应与NBA的市场定位相符。
事实上,强硬的斯特恩在NBA并非一帆风顺,最近一次危机是两年前的停摆事件。
“别拿手指着我,我不是你的孩子!”热队球员韦德在一场劳资谈判中对斯特恩咆哮。此前,韦德是斯特恩在联盟的宠儿,但因劳资纠纷,球员发泄着对总裁的不满;球队老板也对他不满,觉得他对球员软弱。
《纽约时报》评论说:“他甚至被很多人称为体育界最好的总裁,没有之一,但如今他却可能因为这次停摆而被逼下台甚至身败名裂。”
事实是,斯特恩并未倒下,他的手段与智慧,终于让劳资双方达成一致。新赛季在圣诞节前开幕。开幕当天,70岁的斯特恩赶往比赛现场,嘴角挂着往常的微笑。
中国情结
1990年,斯特恩的蓝色奔驰停在北京西二环央视大门外,他亲自带着NBA比赛样带来华推销。
斯特恩让人安排同央视负责体育转播的领导见面,但他回忆道:“(对方)从来没有听说过NBA,也从来没听说过我,但我们拒绝离开,直到他出来见我们。”
后来,CCTV与NBA签署正式合同:1990年开始,NBA把一场比赛压缩成一个小时的录像带,再配上音乐,免费寄给CCTV。也是在那一年,乔丹率领公牛队统治全联盟,并在次年夺得了职业生涯第一个冠军。
资深篮球记者徐济成回忆说:“NBA答应给中国10年的市场培育期,所以除了约定播放录像带时播放NBA带来的广告外,并不收其他费用,而NBA和中央电视台对节目播放期间的国内广告收益进行三七分成。”
1998年,《纽约时报》写了一个来自中国的小故事——几个北京大学的大学生,为了能看到芝加哥公牛队和犹他爵士队的总决赛,凑钱买了一台电视放在宿舍。“我知道,NBA在中国的时机来了”斯特恩说。
全球化一直是斯特恩坚持的发展模式,在把NBA引进中国后,他想把中国人引进NBA。于是,马健和王治郅先后被美国球队选中。
再接下来的事人尽皆知。姚明在一场未赛的情况下,登上了《体育画刊》的封面,并出现在NBA的宣传资料和广告片中。更重要的是,姚明让中国人习惯了上午打开电视,这为斯特恩和他的NBA王国带来了巨大的商业利益。
如今,据NBA官方网站显示,中国篮球迷数量已超过3亿,与美国总人口数相当。“我们将把中国模式复制到印度、中东、拉丁美洲、非洲乃至欧洲市场。”斯特恩说。但这或许将由斯特恩的继任者完成了。2014年2月1日,他将正式退休。那一天,正好是他上任30周年纪念日。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