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炒碳”不再是幻想
摘要:中国第一个强制碳市场在深圳正式启动试点运行。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陈小瑛 深圳报道
6月18日,中国第一个强制碳市场在深圳正式启动试点运行。与国外碳市场最大的不同点在于,深圳碳市场鼓励允许机构和个人投资者参与交易。
而这一规则也导致几家欢喜几家愁。深圳能源集团首日即对国内卖出了第一笔配额,净赚58万元。而不少中小企业主则担忧,让机构和个人投资者参与的交易市场,或许将推高碳交易价格,最终沦为一个资本炒作的市场,而减排的效果也将大打折扣。
深圳排放权交易所总裁陈海鸥对记者表示,碳市场是调节碳排放的一种手段,市场价格是浮动的,企业亏或赚都很正常。
首个碳市场开放
据了解,强制碳排放权交易,是政府无偿给企业一定的碳配额,企业和大型建筑业主必须参与节能减排,一旦未完成节能减排义务,须通过碳交易市场购买碳额度,为其多排的二氧化碳买单。如果拒不履约,市政府有权对企业采取罚款等处罚。
按照试点规则,企业每年最多可以出售配额的10%,如100万吨配额,最多可售出10万吨,如果减排到80万吨,则可将差额20万吨全部售出。
深圳能源集团董事总经理王慧农告诉记者,碳配额对于高污染企业是种约束,如电解铜、电镀行业属排污大户,如果配额不够就必须买,否则必须搬出深圳,深圳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淘汰这些高污染行业出局。
国家发改委2011年10月29日下发通知,批准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广东、湖北和深圳7省市开展碳交易试点工作,要求在2013年启动碳交易试点,2015年基本形成碳交易市场雏形。深圳作为市场机制先行的急先锋,率先启动碳交易试点,或将加速倒逼企业启动强制节能减排改革。
根据计划,未来三年间,深圳为首批纳入碳交易的635家工业企业免费发放配额约1亿吨。这使得2015年这些企业平均碳强度要比2010年下降32%,高于深圳平均21%的减排目标,略高于制造业25%的碳强度下降要求。
陈海鸥对记者表示,有了交易市场后,企业可以通过对比,来确定是通过自身投入减排还是花钱对外购买碳指标。以往没有交易市场时,政府只能用行政手段如拉闸限电完成减排的任务,而市场可以有效督促企业减排。
企业担忧炒作
在当天的启动仪式上,比亚迪和中兴通讯等8家代表企业领取了碳排放配额证书。
一家从事塑胶生产的工业企业负责人表示,让他们忧虑的是,让投资机构和散户进来参与交易,可能炒高价格,最终企业减排目的可能没达到,额度不够只能花高价钱去市场购买,反而加重企业负担。
美国加州洲际交易所(ICE)集团大中国区董事总经理黄杰夫告诉记者,目前ICE碳价格约为每吨15美元左右,欧盟约4欧元,两个市场都可以通过衍生品交易锁定远期价格,在2008年金融危机时,未出现一单违约。根据他们的统计,参与企业中52%为能源等实体企业,25%为金融服务机构,另外23%则是机构投资者。市场并不对个人散户开放,市场价格也是根据供需所决定,没有炒作成分,而且每年的碳排放总量是绝对递减的。
据陈海鸥介绍,深圳碳交易市场将采取电子竞价方式,是一对一的交易方式。交易方只需要下载一个客户端就可参与交易,买卖双方可以互相不见面。投资者会员分两类:一类为个人投资,需要一次性缴纳会费2000元,每年交年费1000元,也就是说首次投资的门槛为3000元,在排交所开户的个人不限深圳户籍;另一类为机构会员,一次性缴纳会费50000元,年费30000元。
“目前我们已完成635家控排企业及200栋建筑物的配额分配和开户,而且已有个人投资者和10余家机构开立了账户。”陈海鸥表示,个人和机构都可以到交易所开户注册,个人“炒碳”将不再是空中楼阁,接下来将很快公布碳交易平台细则和相关监管细则。
“我们问有关部门为何让投资者进来交易,政府说是为了活跃市场。”上述塑胶企业负责人认为,这有违减排的初衷,国外成熟的碳排放交易市场,一到国内就可能疯狂,而机构和个人的参与,或将使碳交易市场最终沦为炒作的资本市场。
与该企业负责人同样担忧的还有众多中小企业。北京中创碳投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唐人虎在18日的论坛上透露出一组数据,他们对120多家企业进行问卷调查发现,有80%的企业选择的是等待观望,暂时不参与交易。对于碳交易是风险还是机遇,企业只能摸着石头探路。而国内各大银行也嗅到这一商机,欲淘金碳市场,纷纷推出“碳交易”服务。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