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资本胜利大逃亡
摘要:6月20日对于全球央行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刻,他们不得不把目光盯住美联储将要做出的决定。
此刻,巴西人一定回忆起2008年雷曼兄弟倒掉之后,俄罗斯几周之内蒸发掉2100亿美元外储的历史。难以想象的是,仅仅就在几个月前,巴西人还在奋起与里尔的快速升值作斗争,以阻止热钱快速流入。政府甚至曾经冲动地向外国的债券投资者施以6%的重税,但是本周,它不得不取消了货币衍生品1%的税收。巴西央行不得不拍卖美元掉期合约,以阻止里尔的下滑,目前美元兑里尔涨到了2.14,这是4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巴西不是唯一。从中国到土耳其,从印度尼西亚到印度,投资者眼睁睁地看着资本从这些国家快速出逃,与此相关的是,他们的资产价值正迅速毁损。国际资本赌定美国利率水平将会因为美联储的收缩政策而快速上升,资本流向将逆转。上周,印度尼西亚两年内首次提高了利率,以应对资本外流。世界银行认为,里尔的利率将可能上升270个基点。世界银行认为,中国私人借贷规模目前是新兴市场国家中最大的,已经相当于GDP的160%。私人借贷问题将很快发酵成公共领域的问题。土耳其、巴西、波兰、印度近日都不约而同地对货币市场进行干预。
印度中央银行通过国有银行对于卢比贬值进行干预,试图阻止其兑美元的比值低于60,自2011年以来,卢比已经贬值了三分之一,达到创纪录的低点。这样做的意义在于,使这个国家避免再次回到上世纪70年代那样的滞胀格局。
深谙印度问题的分析家将目前的恶果归因为双赤字政策,其中包括多达7%的财政赤字,在亚洲的许多国家,财政盈余正在迅速蒸发,这将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菲律宾股市上周四一日之内大跌7%,创下了自雷曼兄弟倒掉以来最大程度的跌幅。
在土耳其这样的伊斯兰国家,经济的突然下滑迅速导致了政治的动乱和流血冲突,作为中东地区民主政治的样板和地区最富活力的经济体,土耳其在过去的若干年里经济以8%的速度迅速成长,但是,由于欧债危机的影响,这个国家2013年一季度的经济增长率可能只有2%,这导致了国家的财政赤字达到了GDP的6.5%,而银行系统的债务则更加令人担心。土耳其央行行长誓言将通过紧缩货币来保持里拉的强势,事实上,目前的里拉正以17个月来最低的价格在进行交易。
墨西哥将2013年的经济增长率由3.5%下调至3.1%,这导致了5月份比索兑美元的比值下跌了6%,以比索记值的政府10年期债券上周五由长期低点4.5%迅速上升到了5.36%。正在恶化的经济环境提示中央银行必须以削减利率来应对,这导致了长期资本的惊恐出逃。这段时间,美国的股市持续上扬,吸引全球资本进场避险。作为与美国保持自由贸易的国家,过去若干年里,墨西哥相对其它发展中国家,在制造业方面进步神速,但是经济周期的到来使这个国家也难以幸免。
有分析人士认为,投资者两个月来从新兴市场国家股票市场至少抽逃了多达300亿美元资金。在泰国,外国投资者上个月从债市抽逃了大约8亿美元的资金,这是2011年以来首次出现资本外逃。
在这样的背景下,国际投行再一次掀起唱空中国的潮流一点都不奇怪。在资本逃出新兴市场的过程中,中国可能难以幸免。巴克莱银行和德意志银行都建议投资者卖出人民币,比较一致的观点是,中国的经济增速将会下滑到7%的水平,对于全球经济的带动作用将难以持续,人民币长达多年的强势地位也将得到修正。
中国需求的下降对于资源输出国家来说是一个很不好的消息。2011年中国自巴西进口的货物达到了440亿美元,这相当于十年前的44倍,当时只有区区的10亿美元。在这十年里,中国持续增加对这个地区的矿石产品、大豆、玉米和白糖的进口。中国贡献了全球五分之二的有色金属需求,这导致了南美洲另外两个国家秘鲁和智利五分之一的经济产出依赖于中国。以出口铜矿闻名的智利,其一季度经济成长只有区区的0.5%,而秘鲁也创下了3年来最慢的季度增速。
长达十年之久的大宗商品牛市周期让数以百万计的拉丁美洲人民脱离了贫困,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降温,拉美国家也将遭遇新的命运。第一季度,巴西的GDP仅增长了1.9%,远远低于2.4%的原定目标。这个国家正雄心勃勃地准备举办奥运会和世界杯足球赛,但是经济的下滑和迅速增加的公共支出显然导致了国内民众的不满。本周,多达20万人走上街头抗议政府。在南美,对于政府的怨恨有着悠久的传统,如果整个地区经济不能稳定下来,巴西将不会是唯一一个遭受抗议的国家。
有分析家指出,如果大宗商品价格跌回到2003年的水平,那么南美国家将重现贫困景象,巴西和阿根廷的豆农将入不敷出,资本外流将会形成趋势。
6月20日对于全球央行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刻,他们不得不把目光盯住美联储将要做出的决定。退出量化宽松已经是一个既有政策,问题是美国人将会以什么样的节奏和方式退出,这对全球货币来说至关重要,因为美元利率的迅速上升将导致资本的加速流入。美国的好消息就是全球的坏消息,全球的货币战正变成了新兴市场国家的货币保卫战。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