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宏观正文

广东:“国企总动员”解决就业难

作者:陈小瑛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3-06-15 00:30:00

摘要:面对高校毕业生数量达到699万的历史峰值,广东省立下了就业“军令状”,将毕业生就业列入政绩考核,落实不力的将追究责任。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陈小瑛 深圳报道
    面对高校毕业生数量达到699万的历史峰值,广东省立下了就业“军令状”,将毕业生就业列入政绩考核,落实不力的将追究责任。《华夏时报》记者采访了解到,具体到执行上,重在积极动员央企国企多招收应届毕业生。
    而统计数据显示,在整个十二五期间,高校毕业生仍将处于一个就业人数的高峰期,年均700万人,就业重担将长时间压在各级政府肩上。
    如何解决就业难题?靠政府引导有多大作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多位高校教授均称,毕业生对央企国企趋之若鹜,对民企则不屑一顾,造成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严重不匹配,推动经济体制改革才是解决就业问题的关键。
倒逼出来的“军令状”
    到了6月毕业季,汕头大学新闻系的小马仍然没有找到企业签下“三方协议”,只好申请“暂缓就业”,这将不计入学校就业率。
    小马只是2013年数百万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一个缩影。近半年来小马一直在报社实习,但却发现很难转正,而她同学中已找到对口工作的也屈指可数,为了避免毕业就失业,除了继续读研和立志考公务员的同学外,其他人只能寻求其它领域的工作。
    据广东副省长刘昆透露,2013年在广东省求职的高校毕业生约有85万人,就业任务繁重;而当前广东经济形势依然严峻,就业也因此受到影响。
    为了促进就业,日前,广东省政府出台了29条指导性纲领文件,并立下“军令状”,要求各地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情况列入政府政绩考核内容,对落实不力的将追究责任。
    “文件”核心内容包括,鼓励毕业生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除继续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外,从2013年起,广东省每年招募不超过1400名高校毕业生参加“三支一扶”服务;此外,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开发一定数量的乡镇(街道)、社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民政、文化、司法、青少年服务等社会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岗位。
    财政上也列出了专项资金。对截至毕业年度5月1日仍未实现就业的,由就业专项资金给予500元补贴,毕业生在见习单位生活补贴由企业和当地政府各承担50%;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给予5000元至8000元不等的补贴。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教授林江告诉记者,今年就业压力确实比往年大,一方面是源于经济不景气,国企招人有限,而民企扩招意愿更不强;另一个主要是中国经济结构的问题,低端制造业招工难,而符合高校毕业生的服务业岗位少,发展不足。
    深圳市人力资源局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虽然尚未收到该文件,不过今年已经做了很多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工作。但多位大学教授坦言,实际就业情况可能并不如数字上理想,更多是为了完成就业率而“就业”。
国企扩招
    谁是吸纳大学生就业的主力军?
    据悉,广东省鼓励中小微企业每招一名并与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并按规定缴纳社保的,给予一次性补贴1000元,在3年内按实际招用人数以每人每年4800元的定额标准,依次扣减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企业所得税。
    “企业不会因为1000元补贴去招个人,关键是看需不需要。”广东省社科院中小企业竞争力研究室主任丁力认为,在经济增长速度趋缓,尤其是外需下降明显的情况下,很多企业开工不足带来岗位需求不多,而随着成本的上升,中小企业利润单薄,也很难给出高工资吸引毕业生。
    据记者调查,目前各地政府都在动员国企、央企招收应届毕业生,能尽量招收毕业生的,就不要面向社招人员。
    深圳大学经济学教授钟坚称,就业一直是“老大难”问题,这并非是政府引导可以解决,如果央企国企垄断不放开,竞争便不充分,每年新增就业岗位也有限,而民营中小企业在资源、资金等多方面都不占优势,很难吸引大学生。
    “都想考公务员,或者去金融机构,不管哪个专业的,一窝蜂都想去那几个热门行业,哪来那么多岗位?”北京大学教授于长江直言,社会畸形发展造成了很多实体行业衰落过剩,而公务员铁饭碗高福利和金融机构以及央企的高利润,导致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偏差,学生自身应该改变就业思路,面对现实。
    丁力称:“每年培养出来的几百万大学生都想进写字楼,可需求没这么多,现在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反而不愁,他们愿意去工厂。”
    钟坚认为,高校扩招并没有错,中国受高等教育的人数比例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依然较大,问题在于产业结构扭曲,社会就业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不匹配,中国应该大力发展吸收毕业生的第三产业,归根结底是进行中国经济结构改革。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