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宏观正文

粮库不开仓 农民无奈卖散粮

作者:马维辉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3-06-08 00:06:00

摘要:5月30日起,河南、湖北分别启动了小麦最低收购价收购。但在全国产粮百强县河南省正阳县,农民们却仍在以低于国家最低收购价的价格将小麦卖给个体收购点,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当地的粮库迟迟没有开仓收粮。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马维辉 北京报道

    又到麦收季节,又见谷贱伤农。
    5月30日起,河南、湖北分别启动了小麦最低收购价收购。但在全国产粮百强县河南省正阳县,农民们却仍在以低于国家最低收购价的价格将小麦卖给个体收购点,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当地的粮库迟迟没有开仓收粮。
    按照中储粮官网5月31日发布的内容,中储粮总公司在河南、湖北两省分别布设收储库点1005个和515个,能够有效满足农民售粮需要。
    但直到6月2日,正阳县农民们在遍寻不着收储库点后,只得将整车整车的小麦拉到了个体收购点。收购点的小黑板上公布的价格是“每市斤0.90-0.98元”,明显低于国家最低收购价三等小麦每市斤1.12元的标准。
    种粮户陈辉表示,他们也知道国家有最低收购价,但是从去年到现在,当地的粮库就一直关着门不收粮。无奈之下,村民只得将小麦卖给个体收购点。由于卖粮的人多,收购部的老板还纷纷压价,上午还是每市斤1元钱,下午就降到了每市斤0.95元。
    种粮户陈建民则算了一笔账,他家今年种植小麦20亩,亩产均在800斤以上,由于当地粮库不收购,最终只能以每市斤0.98元的价格卖给个体收购点。相比按照国家最低收购价卖出,他总计损失了2000多元。
    先锋种业原中国区总裁刘石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谷贱伤农的问题不光在河南存在,在东北,去年玉米丰收后,价格由1年前的1.05元/斤降到今年春节后的0.65元/斤,个别地区甚至掉到0.60元/斤以下。如此计算,农民每公顷收20000斤玉米刚刚“保本”,还要搭进去一年的劳动和担惊受怕。
    中储粮官网显示,中储粮总公司是国家调控粮食市场的重要载体,总公司努力实现“维护农民利益、维护粮食市场稳定、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目标。
    但是在河南与东北的调控中,中储粮却没能完全实现“维护农民利益”的目标。针对上述河南正阳的问题,中储粮河南分公司正阳直属库主任耿发亮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虽然5月31日河南就启动了小麦托市收购,但何时开仓收粮还要结合各地情况,要等候驻马店中心库的通知。
    而在东北玉米案例中,玉米丰收起于2011年,政府号召农民由大豆改种玉米,以实现粮食增产目标。但玉米丰收后,有关部门却没有相应的收储应对措施,中储粮在完成上级下达的收购任务后就不再收储,剩下的完全交给市场,让农民自己承担风险和损失。
    除此之外,刘石表示,中储粮在收储时还存在诸多问题。不仅仅是效率低下,还有很多“蛀虫”,使得农民仅有的种粮补贴被层层克扣,大部分流进了粮食收储企业的腰包。据他估计,各种环节流失的种粮补贴高达三分之二以上。
    此外,还有由来已久的“转圈粮”问题。具体操作路径是,国家托市收购前,由直属粮库先通知关系企业“帮忙拍卖点粮食”,然后该企业到郑州粮食批发市场拍卖下该粮库去年甚至前年收储的陈麦,最后,企业再在国家托市收购时将陈麦回卖给粮库。小麦实际未离开粮库,另一方面却在售出后“转了个圈”又回来了。
    据审计署5月发布的中储粮2011年度财务收支审计结果显示,2008年至2011年,中储粮所属湖南分公司等5家分公司部分直属库违反国家关于最低收购价粮和临时储备粮竞价销售交易的有关规定,通过出售给关联企业再回购的方式,将存储在本库的50余吨临时储备粮和最低收购价粮,转为中央储备粮或用于对外销售,从中获利1702.58万元。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