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金融正文

钱,去哪了

作者:唐玮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3-06-01 00:01:00

摘要:原本休戚相关的信贷和经济,当前却渐渐背道而驰。不论是银行信贷,还是融资总规模,表现依旧积极,但却未带动实体经济出现明显的复苏。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唐玮 北京报道
    原本休戚相关的信贷和经济,当前却渐渐背道而驰。不论是银行信贷,还是融资总规模,表现依旧积极,但却未带动实体经济出现明显的复苏。
    是传统的资金对经济刺激的效果明显减弱,还是存在一定程度的资金“空转”?
    水通常顺流而下,资金却喜欢节节攀高。而企业的经营成本及负债压力较大,盈利能力正在下降,钱会去哪?
辗转的资金
    近期公布的一系列数字显得蹊跷。
    一季度,银行业的新增贷款达2.8万亿元,同比增长12%,创出历史上第二大贷款规模。前4个月社会融资规模同比多增3.06万亿。但同期的经济增速从2012年第四季度的7.9%放缓至7.7%。5月汇丰中国制造业PMI 预览值为49.6,较4 月终值50.4快速下降。
    蹊跷背后的问题是,信贷可能流向哪里?
    一位股份制银行的地方支行行长告诉记者,一部分资金用作企业借新还旧。企业现在压力较大,且融资成本较高。现在存在企业短贷长投,资金需求量大。
    而且,贷款竟也成了一部分企业的“现金奶牛”,用来弥补经营性现金流缺口。
    “这其中影子银行‘功不可没’。”中国社科院金融所研究员刘煜辉分析说,“影子银行的融资相当部分都是要帮助即将到期的债务存续的,2009、2010年表内信贷投下去很多钱,但是大部分项目建成以后是没有现金流的,没有收入,债务消除不了怎么办?只能让它滚动,只能让它存续,这就需要资金。”
    除了补漏,还需付息。信贷迅速扩张意味着巨大财务压力,因为目前投资项目的回报,可能不足以偿还债务。
    而截至2013年4月底,社会融资总量余额达到106万亿,债券余额超过96万亿,分别已超过GDP的180%和170%,相比1994年84%的低点扩大了1倍有余。
    利息的扩大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融资增长的影响。据国泰君安的估算,2012年利息支付为5万亿,已占到GDP的10%左右。
    但光大证券研究员徐高并不支持这种观点,因为央行所公布的社会融资、信贷等数据的增长,都是已经扣除了到期之后的净增量,也就是说,债务到期的影响已经包含在了数据中。
    根据光大证券估算,目前社会融资总量所产生的利息支付仍处在过去几年的趋势之内,并没有在短期急剧上升。工业企业财务数据也显示,今年一季度企业的利息支出增速已经从1 年前近60%的高点回落至0附近,企业利息支付的压力并不大。
    既然未被利息所累,那钱去哪里了?上述银行人士指出,银行贷款正在辗转流向信托、银行理财产品,甚至股市和民间集资市场。
    而最终的箭头指向地产行业,其成为了这些流动性的主要受益者。
    央行的数据显示,从用途看,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企业及其他部门固定资产贷款余额21.87万亿元,同比增长10.8%;经营性贷款余额22.97万亿元,同比增长10.8%。
    更明显的证据来自每月发布的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数据。徐高分析说,这个数据显示,在今年1-4月,地产投资资金来源中的银行信贷同比增长了27%。而同期,非地产投资所获得的贷款同比增长只有7%,大大低于前者。
    不过,地产所获得的这部分流动性支持,显然并未变成同等强度的地产投资,否则经济不会持续“冷”。没有转换的原因,正是因为地产调控政策重新收紧,打压了投资热情。
    而另一个增长的主力军——基建投资项目,因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从严监管,信贷对其的热情也适当降了温。
    中诚信国际研究部副总经理张英杰5月28日预计,若以2010年审计署口径为基础,从城投债余额、代发国债、融资平台贷款及其他项目口径估计,2012-2013年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在13万亿至15万亿元。虽然未来两三年偿债高峰,地方政府将继续借新还旧,但债务规模总量仍在安全区。
高企的成本
    信贷“辗转”的背后,却是资金成本在上升。
    央行5月29日晚间公布的数据显示,4月份市场资金利率出现上行。在4月份,同业拆借加权平均利率为2.50%,较3月份上升3BP,质押式回购加权平均利率为2.55%,较3月份上升9BP。而在3月份,回购利率整体水平是环比回落的。
    资金利率由降转升,意味着企业融资成本随之升高。与之相对应的是,企业盈利继续下滑。
    国家统计局5 月27 日发布的数据显示,1-4 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6106.9 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1.4%,但增速比1-3 月份回落0.7 个百分点。
    因此,资金在维持资本收益的压力下,辗转流向回报较高的房地产市场,也变得情有可原。
    而这似乎就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资金成本在上升,企业融资成本也随之升高,相对应企业盈利继续下滑,无力承担融资,资金流向高收益高杠杆领域,资金成本继续上升,企业或陷入资金困局……
    实际上,监管机构早在2009年7月就下令各银行确保巨额的新贷款流向实体经济,而非股市或房地产市场。
    情况或远未如此严重。高盛的观点是,一冷一热的背后,是信贷传导至经济活动存在“时间差”。经济活动升温催生出对信贷的更多需求,而信贷供应的意愿改变也可以影响经济活动。信贷增速的提高或放缓是对未来经济活动最有效的预测指标,同时往往具有一个季度的时滞。根据这一解释且在其他条件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信贷增速的加快往往会提振下一季度的经济增长。
    而带来希望的信贷规模或不会降低。
    海通证券预计5月新增信贷达8000亿元,因为一季度信贷投放超预期,预计二季度将稍有回落,虽然一季度是融资高点,未来三个季度下行,按照月度投放规律,但二季度仍然会逐月提高,预测5月新增融资总量将达1.27万亿。
    交通银行研究所的观点,当前经济增长仍较为缓慢,尽管房地产、地方融资平台等领域信贷需求旺盛,但受制于政策限制无法得到足够贷款支持,预计银行仍会通过扩大票据融资来用足信贷计划,而随着季末存款明显转好,6月新增贷款会有显著上升。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