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樟柯:用电影追随中国变化
摘要:贾樟柯的《天注定》带来的是人生的普遍绝望:他们杀人或者自杀,走上的全是自我毁灭的道路。
贾樟柯、是枝裕和的作品多次入围欧洲重要电影节,但在戛纳电影节获奖还是首次。是枝裕和执导的影片《如父如子》获评审团奖,影片讲述一个家庭在遭遇突变时对亲情和血缘的抉择,贾樟柯的《天注定》获得最佳编剧奖,影片反映的是当下中国社会贫富分化下的心灵失衡和人生挣扎,前者关注的是亲情、后者关注的是社会危机,无疑它们都是当下日本和中国各自不同的社会现实,虽然《天注定》的黑色基调与今年电影节“爱与温暖”的主题不太吻合,但影片体现出的中国变化还是让评委看到了电影的力量,从而扭转了电影不够人文等负面印象。
直面中国的现实与改变
自《任逍遥》首次入围戛纳,这已是贾樟柯第三次参加戛纳“竞赛片”单元角逐,不过前两次都铩羽而归,这次的获奖对贾樟柯来说多少有些意外。他回想自己从2002年的《任逍遥》一直到现在,中国发生了很多变化,而他一直在追随着这些变化。“我们有共同的生活,面临着共同的困难,我们终于找到了知音。”
戛纳电影节不仅对他的电影充满了信任,在贾樟柯看来更重要的是他们理解了中国的这一变化。戛纳电影节一直在肯定“电影创新”,同时也在为电影人提供探索的平台,《天注定》的获奖意味着戛纳依然青睐艺术电影,这对于已集体转型“商业电影”的中国电影人来说,将会提供更多元化的选择。
深受法国新浪潮导演侯麦、瓦尔达等人影响的贾樟柯,第一部影片就因为鲜明的个人风格和抒情色彩得到了法国电影界的肯定,他的《世界》曾获得威尼斯电影金狮奖。他早期影片因为没有得到中方许可而参加外国电影节,曾遭到国内5年禁拍的处罚,在解禁后他尝试过商业片和类型片,但因鲜明的导演风格得到的评价往往褒贬不一。
近10年来,中国商业片得到了国内市场认可,但海外市场却乏善可陈,贾樟柯的电影在海外一直有很不错的口碑,这次《天注定》也卖出了十几个国家的版权,可说是华语电影在商业和艺术上的成功。正因为如此,李安作为华人评委肯定了贾樟柯的转型:一种新的电影语言的尝试,在类型片和艺术片中找到平衡。
一直关注边缘人群体和小人物命运的贾樟柯,一直把镜头对准变化的中国,他们在大时代中的困境和挣扎,这种有别于第五代导演宏大叙事的“纪实片风格”曾在上世纪90年代得到各方好评,贾樟柯与王小帅等一批第六代导演浮出水面,但在2000年后,他们则集体转向了商业电影。
在电影产业化的语境下,艺术片已经成为了“地下电影”,不仅是中国电影、华语电影已经几年未能入围戛纳“竞赛单元”,所以《天注定》的入围被媒体认为是华语电影的“戛纳回归”而受到多方关注。
看片会后中外记者的争议则让《天注定》的获奖充满惊险,不过主演赵涛一直都对影片抱有很高的期待,她认为该片是贾樟柯最好的电影。外媒更多的疑惑是影片古今穿插的背景和四个不同故事的叙述显得繁复,中国媒体则聚焦于影片中过多暴力和血腥镜头的运用,认为这是集中展现了我们社会中的“阴暗面”。
评委们对贾樟柯的勇气表现出了敬意,斯皮尔伯格甚至觉得这是很天才的故事,贾樟柯的故事来自中国的现实生活,并非是什么天才的创造,因为中国现实的戏剧性远远比艺术作品精彩,对贾樟柯来说花费更多精力的是拍摄的时间和难度。
“因为电影跨越4个省份、2万公里,的确是很大的工作量。这个故事四个人物都在变化背景下,生活面临压力,他们产生了瞬间突发的暴力,电影反思中国的暴力和根源。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反思和检讨自己,我们是暴力的受害者,也可能是暴力的实施者。”
两种不同的挣扎
对于生活在因社会贫富分化产生的社会紧张和对立中的我们来说,其实早已熟视这种变化,可当我们面对这些公共事件时,大多会选择遮蔽或者漠视而不会去公开讨论,因为在我们的文化中还有很多禁忌,一方面我们在追逐现代化努力做一个文明人,一方面我们又沉陷在“暴力文化”里,比如“报仇、雪耻、汉奸”,我们渴望《水浒传》那样的“快意恩仇”,却又害怕李逵似的人物。
《天注定》多少满足了我们对自身文化和处境的审视,而获得本届最佳影片的《阿黛尔的生活》则燃起了我们对人类美好情感的向往。
《阿黛尔的生活》讲述的是少女阿黛尔对美丽的蓝发女孩艾玛一见钟情,以及由此产生的种种悲欢离合。影片获得评委会一致好评,它看似在写同性之爱,其实探讨的是爱情的痛苦根源,一对同性恋少女可以战胜性别等禁忌却无法忽略它的阶层差距,而贾樟柯的《天注定》讲述的是当下中国普通人的生存危机。不同的社会和族群,会面对不同的问题和挣扎,《阿黛尔的生活》反映的是当下法国社会现实,她们的痛苦不是来自外部而是人的内部,影片唯美、细腻,充满着蓝色的忧伤和桔色的温馨。
生存、性别、财富将不再成为爱的阻力,但不同阶层的生活习惯、品位和趣味还有对爱本身的认知还是会左右爱情的发展,这恐怕是人类痛苦的最后壁垒,如何消除人生的最后痛苦依然是永恒的话题,因为人的孤独感和不止的欲求,并不是爱情就可以填满的一种情感,正因为人性的复杂性让爱情变得炫目而又容易破碎。
相比一位少女的心灵成长:因瞬间爱情爆发产生的渴慕,最后却败给阶层生活习惯和人格塑造,但整个故事是舒缓的、人文的,而贾樟柯的中国故事在西方媒体人看来却更具煽动性,虽然爱是一种普通情感,暴力在不同的社会群体都存在,但对待爱与暴力的方式却构成了不同的两极,也决定了导演的拍摄风格。
去理解而不是回避
爱与希望,在艺术作品中无疑更有生命力,但贾樟柯的《天注定》却放弃了这种人文理想,而是用了“公路电影”这种凛冽的方式来直面现实生活中的黑暗和矛盾,他的破坏性更具视觉效果,但带来的是人生的普遍绝望:他们杀人或者自杀,走上的全是自我毁灭的道路。
以致有记者问贾樟柯四个真实的新闻事件,经由穿插和组合,怎么让我们看到的是虚幻的现实?或许是太过残酷,反而被认为是模仿昆丁似的“暴力美学”。
看来反映现实问题并不是讨巧的一件事,所以目前中国导演都在回避当下现实题材。贾樟柯也认为这样的新闻事件一定会被很多电影人忽略,但他觉得恰恰是这些暴力故事可以帮助我们去了解暴力产生的根源。这些人物背后的戏剧性,也让他联想到了武侠小说,“我想拍一个当代的武侠电影,这些人的故事其实也可以放在明代、清代,如今我们进入高铁和网络的时代,但人的生存改变并不大。”
由此看来这是一部非常有野心的电影,他把人文关怀放在了现实问题的背后,因为目前社会失衡带来的生存危机、精神危机已经胜过情感困境,所以才让人揪心。
贾樟柯说:“两三年前,我注意到日常生活里那些瞬间爆发的暴力事件。这让我非常不安。我觉得有必要用电影去理解暴力,理解一个普通人为何一点一点产生了暴力的因素。”
贾樟柯用4个故事,以“四联画”的方式给中国乡村人群画了一幅集体肖像画,人物命运不一样但人生结局完全一样,他们走向的都是不归路,这也颠覆了中国人“好死不如赖活着”的古训。
在导演强大的意志下,这些人的命运与历史上的悲剧人物命运重合:山西晋剧《林冲夜奔》、《玉堂春》、《铡判官》在影片中的穿插出现,无疑会让人产生时空错觉:时代在变、舞台在变,可人的境遇却很难改变。
最后,赵涛扮演的小玉与戏剧中的人物对望,她是不是找到了人生悲剧的答案,但一切都是无解的:他们为何要用这种极端的方式去解决矛盾?对于社会分配不公,对于城乡差距产生的疏离感,对于个人尊严的践踏,对于压力和人与人之间的冷漠。4种不同类型的暴力事件给人带来的是更深的困惑,我们如何才能消除生活中的暴力?
我想不仅仅是理解暴力产生的根源,更重要的是要寻找到医治社会失衡的药方,但导演不是医生,他能正视和提出问题已经体现出了作为导演的勇气,困境最后的解决之道还有待于融化人与人之间的坚冰。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