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家庭饮水样本
摘要:北京“最会喝水家庭”20年不喝自来水、瓶装水标准混乱、桶装水“假水泛滥”……老百姓到底该喝什么水,成为这个时代荒诞的缩影。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李北辰 北京报道
李冰站在超市饮用水柜台前,陷入一种无奈的纠结:矿泉水、纯净水、天然水、蒸馏水……形形色色的水让她有些茫然。作为一位上有老、即将下有小的北京白领,最近农夫山泉“标准门”更让她对柜台上所有的饮用水产生了焦虑。“现在连喝瓶水都没安全感,谁能分得清国标、地标、企标什么的,非要把老百姓逼成行业专家吗?”李冰对记者说。
在这里,喝水,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求正遭受自身的威胁:北京“最会喝水家庭”20年不喝自来水、瓶装水标准混乱、桶装水“假水泛滥”……一时间,“老百姓到底该喝什么水”,成为这个时代荒诞的缩影。
自来水的纠结
犹豫片刻,李冰买了一瓶依云水。“希望贵点儿的能有保障。”
李冰是某著名广告公司高级客户经理,比起繁忙的工作,喝水也成为她的烦恼之一。
李冰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在北京生活了30多年,却愈发觉得缺乏安全感。“我家住石景山,小时候空气特别好,晚上一抬头就能看见好多星星,现在一只手都数得过来。”但相比空气,李冰更忍受不了的是另一样生存必需品——北京的自来水。
“可能是我比较挑,老觉得自来水烧开了还是呛嗓子。前阵子看微博上有张图,是北京一个老小区,维修工从热水器上清理出的水垢,厚厚一层,简直是触目惊心,这种水质常年喝肯定对身体没有好处。”李冰告诉记者。
事实上,对自来水缺乏安全感的人不在少数。在凤凰网的一份调查中,有64.98%的网友觉得自来水不安全,而23.34%的网友选择了“说不清”。著名品水师杨敏告诉本报记者:“去年我们做了一次品水大赛,尝了全国各地的自来水,相较而言,从感官上来说,北京自来水是质量最差的。”
相比大多数北京家庭,李冰家算是幸运的。“我父母家原先住八大处附近,老两口每周都固定去八大处或香山打山泉水,泉口有专门消毒的地方,然后回家烧开了喝,味道比自来水好多了。我跟老公住天通苑,每周末我们开车回父母家,提两桶放后备箱里,我跟老公一周煮饭、饮用就靠它了。”正因这段经历,前段时间北京“最会喝水家庭”20年不喝自来水的新闻,令李冰感同身受。
但好景不长,年过30的李冰准备要孩子了,为了照顾即将到来的宝宝,她给父母在天通苑按揭买了套房,每周固定上山打山泉水,成为了不可能的事。
不久前媒体报道,天通苑地下埋着十余年旧账未清的百亩垃圾填埋场,这加剧了李冰对小区自来水的不信任感。“很难想象脚底下就是垃圾场,自来水肯定是不敢喝了。”
无奈之下,李冰买了一台海尔施特劳斯智饮机,这花费了她6000块钱。“高价钱确实带来了高品质。我不觉得在喝水上多花钱有什么问题,享受有品质的生活也是我辛苦工作的目的,只是原来讲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谁都知道人体中水占70%,如果在一个城市里生活,连最基本的饮用水都无法保证安全,我还有什么理由相信别的。”
地下水被喻为人类的“生命水”。在中国655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以地下水为饮用水源,约占城市总数的61%。然而,中国地质调查局专家曾在国际地下水论坛的发言中提道,中国90%的地下水遭受了不同程度污染,其中60%污染严重。据报道,有关部门对118个城市进行连续监测,数据显示,约有64%的城市地下水遭受严重污染,33%的地下水受到轻度污染,基本清洁的城市地下水只有3%。
被“水”一战
在李冰办公室工位底下,常备一箱瓶装饮用水,桌上则配有迷你烧水壶,喝热水时自己烧开。“主流牌子的瓶装水基本都喝过,说实话,公司提供的桶装水我真没什么安全感。”
李冰的焦虑并非没有道理。此前有媒体报道:在北京市国贸和朝阳门等商务楼集中区域,有不少桶装水都是假的,很多水站都是真水假水掺着卖,而假水一般为自来水或“地沟水”过滤。“另外,即使水是真的,我也对公司饮水机的消毒工作心存疑虑,我只看到饮水机已消毒的纸条每个月更换,却从未看到过他们真正消毒。”李冰告诉记者。
在李冰的朋友圈中,被水困扰的不在少数。“我有一个姐们儿,勉强算是中产吧,她现在基本只喝高端水,有的一瓶十多块钱,一买就是一箱,一年下来也得花不少钱。她说,既然身体是最重要的,水又是生命之源,那为了喝到高品质的水,被迫多花点钱也理所当然。”李冰说。
事实上,目前中国高端水市场正迅速增长。这类高端水的价格远远高于普通水,且大多以冰川雪原、深层火山、热带雨林等水源地为宣传重点:依云水取自阿尔卑斯山;“西藏5100”取自海拔5100米的念青唐古拉山;昆仑山则取自海拔6000多米的昆仑山玉珠峰……
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全世界80%的疾病和50%的儿童死亡都与饮用水质不良有关。“现在吃饭、喝水、空气,都缺乏安全感。”李冰说道,“我马上就要有孩子了,想想孩子即将面对的这个世界,有时会觉得很不安。”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