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贷“低级”骗局背后
摘要:众贷网、城乡贷、好贷网……对于频繁被曝出风险的网贷平台,投资者的记忆似乎真不会强过金鱼,很快就遗忘了伤痛。
实习记者 张夏楠 北京报道
众贷网、城乡贷、好贷网……对于频繁被曝出风险的网贷平台,投资者的记忆似乎真不会强过金鱼,很快就遗忘了伤痛。
5月14日,一家名为酷跑金融网点平台的负责人张傲捷在清空平台所有信息之后,发表一篇《致各用户》,称“我现在面临人生旅途的岔路口,到底是浪迹天涯还是勇敢留下来?请给我点时间!”这家平台3月初开始运营,5月8日正式上线。仅仅一周时间,就如同闹剧般的收尾。
网贷天眼的负责人侯滨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根据他对各地网贷平台的走访考查,像这样的平台占到了总体的30%到50%。
而除了网贷行业缺乏规范,收益驱使下投资者对风险的漠视也是骗局背后的要因。
借新还旧的骗局
骗局似乎并不新奇和高明。
网贷天眼上发布的《网贷平台客服爆料网贷平台恶心内幕》文中所述,某网贷平台已经开业一年多, 以年利息22%-24%吸引投资,如果投资者少了会将利息涨到26%-32%。据称,平台的客服业绩是靠充值投资金额来算,充值都算平台赢利,提现都算平台亏损。遇到还款高峰期,平台提现的银行账户会被提空。总管会打电话给老板要求打钱回公司,这中间需要客服以各种理由去忽悠投资者。
而平台借款利息每月8分,还需要抵押。在爆料人工作的2个多月里,平台没接过一个单子。而且也没有专门的业务部,每天的发标都是总管在操作,“应该所有资料都是伪造的,一分都没借出去。”
记者联系到网贷天眼的负责人侯滨,对方表示虽未与爆料人取得联系,但他不会去怀疑内容的真实性。通过以第三方身份的考察走访,他认为类似这样将平台资金自用或拿出去放贷的平台大概会占到30%-50%。
“因为没有真实的标,平台几乎不赚钱,如果没钱还款就提高利率,吸引新的投资者加入。”他解释。风险累积的后果就是,如果一段时期内发生多家平台跑路从而打击了投资者信心,或者相关监管政策出台,都有可能引发网贷行业的大地震。“对于拆标比较多的平台,很可能发生大规模挤兑,到时候可能会有30%-50%的平台倒闭。”他说。
“这也是在预料之中的事,其实很多投资者心里也清楚。”另一第三方平台中国网贷联盟负责人赵成希也表示,资金周转不过来时发虚假标的操作很普遍,不少投资者对此也心知肚明。
P2P异变
在采访中,无论是从业者还是投资者,常会用到“泥沙俱下”、“鱼龙混杂”来描述现在的网贷行业。应该说,目前自称P2P或被冠以P2P的网贷平台与P2P的本意已相去甚远。
“国外的P2P平台很大部分是投向个人无抵押信用借款,补充银行信用卡市场。当然也包括个人名义的企业借款。”赵成希表示,如果以P2P的本义,即单纯提供信息配对服务来考量,国内网贷平台中符合这一定义的可能只有拍拍贷。“当然,其它网贷平台业务也会将资金借给个人,可以归于广义上的P2P。”
“与其说是P2P,更像是O2O,线上融资,线下放贷。”一位不愿具名的投资者对此有更通俗的解释,“之前的P2P平台是把来自全国的投资者的钱借给全国范围内的投资者,现在更倾向于是把全国投资者的钱借给本地的小微企业,这样的话抵押或资质就更有保证。”
这样,通过平台筹集资金,支持当地信用较好的小微企业成为多数自称P2P平台的运作模式。现在处于第三方网站考察监测下的,大多也是这一类网站。
这类平台通常会提供本金保障和线下调查。常见的方式是投资人在网贷平台参与下将资金支付给借款人,平台为出资人资金本金及利息提供担保。一旦借款人无法还款时,由平台先行偿付,再通过处置抵押资产等方式追收资金。
但除上文所说的借新还旧之外,平台自有资本能够覆盖其融资及担保资金,抵押物是否可靠,贷款损失能否追回,都是平台运行的风险所在。
在赵成希看来,最能印证风险的就是平台业务规模普遍较大。“有时,几期融资下来,平台对一个项目的投资就可能达到千万级别。从金融行业来说,不同级别的借贷规模所要求的风控技术也是不同的。如果资金规模提升而风控跟不上,很容易出现风险。”
“试想一个有能力偿还上千万规模借款的企业为什么不选择银行?”侯滨也表示了类似观点。毕竟与银行相比,网贷平台的利率及手续费等资金成本都比较高。“在大城市,网贷平台的综合年化借款成本在30%-40%之间,在一些小城市则可能达到45%-60%。”他直言。
爱侥幸的“投机”
虽然网贷的模式还有诸多争论,但投资者的关注点却很实在——收益。
上述有多年经验的投资者称,“利息越低,风险越低”,对于老投资者,这样的说法并不适用,他们对新上线的平台更有偏好。“投友”们将其称为“打新”。
“因为不同的平台运营模式都很相似,一些好的平台常常无标可投,需要‘抢标’,而且与新平台相比利率也会偏低。”他解释。
为了综合考虑利率、风险等因素,投资者常常会选择亲自去平台考察项目,或在第三方论坛中参考“投友”的考察报告。
但目前第三方平台除了替投资者进行专门的实地考察,其与网贷平台之间也多有广告合作,有时还会参与到平台的初期建设,提供咨询并协助推广。
某不愿具名的第三方平台人士告诉记者,广告合作中很容易出现利益交换。而且作为民间机构,第三方即便在考察中发现了问题,也只会委婉地提示,免生事端。
“除了少数恶意诈骗的平台,一般的新平台在前几个月还不至于有什么风险。”前述投资者这样说道,“谁都不想接最后一棒,大家心里都清楚。”
除了“打新”,网贷投资者中还有一批“网贷黄牛”,利用网贷平台的净值标进行转贷牟利。
所谓净值标是网站为了鼓励投资者参与而发布的收益率较低的标。假如投资者在网站投入1万元的净值标,就可以此为抵押,按一定比例(通常是80%)再借入资金。转贷是指在投入1万元净值标之后,再将从平台上借来的8000元重新投入净值标,或投入其它利率更高的标,重复操作而赚取其中的利差。
这位不愿具名的投资者称,因为中间有多次手续费及利率计算,以及期限等限制,并不是所有的网贷黄牛最后都能赢利。如果以普通标年利20%,净值系数0.8,1万元投资来算,如果操作得当,1万元的本金1年期可以获得利息收入为4000元,比普通标的利息收入多出一倍。而在实际中,净值标的投资额度是没有上限的,净值系数也可能更高。
侯滨认为网贷平台投资者的年收益率在20%-30%之间是正常的,因为平台运营的利润很高。“对于一个运营规范的网贷平台,每月贷收金额在1000万-1500万左右就基本可以保证营收持平。而一个新成立的平台每天的成交量就可能在上百万。”
“网贷现在时不时被曝出一个热点,然而风险已经不再是人们考虑的问题。人们只热衷于利率的高低。”一位投资人如此分析说。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