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板”扩容迟疑背后
摘要:5月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要出台扩大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试点范围方案。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陈岩鹏 北京报道
“新三板”(即非上市股份公司的股份转让系统)扩容放缓已经引起了国务院决策层的注意。5月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要出台扩大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试点范围方案。
此前证监会披露的2013年证券期货监管工作重点第一项便提出扩大“新三板”试点范围。然而,自去年9月,非上市股份公司股份转让试点从北京中关村扩大到上海张江、天津滨海、武汉东湖等国家级高新区后,便再无进展。时至今日,其他70多家国家级高新区仍冷落门外。
一位接近监管层的知情人士向《华夏时报》记者透露,证监会与中小企业主管部门工信部在扩大试点和审批环节上存有分歧,另外在调动地方政府积极性上还需要改进,这些都制约了“新三板”的扩容。
记者向证监会和工信部相关部门求证,截至发稿前,两部门均未回复本报。
扩围分歧
在“新三板”扩大试点方面,证监会和工信部的分歧主要集中在郑州高新区的入围问题上。
“工信部力挺郑州高新区,但证监会坚决反对。”上述知情人士向本报记者透露。
据该人士称,尽管在“新三板”扩容的问题上,证监会更有话语权,但作为中小企业主管部门的工信部,能量也不能忽视。
工信部力挺郑州高新区的理由是,在全国83家国家级高新区中,从包括GDP、园区经济总量、拟挂牌企业以及后备企业资源情况等各方面因素衡量,郑州高新区位居第十到第十五名之间,“郑州高新区应该入围第二批试点。”
事实上,早在2009年6月,河南省郑州市发改委就发布消息称,郑州高新区已被列入全国18家“新三板”重点申报园区之一,有望成为第二批国家“新三板”试点园区。
郑州高新区的一位人士告诉本报记者,“我们为争取试点工作好多年,高新区的领导和省领导也专门派人去说服证监会给予郑州高新区一个指标,可是证监会对试点范围一直卡得很紧。”
2010年5月,工信部选定了河南、北京、上海、重庆、广东的五家产权交易机构开展区域性中小企业产权交易市场试点,河南响应最快。当年11月“国家区域性(河南)中小企业产权交易市场”火爆开盘,当天成交金额近1.5亿元,挂牌的41家企业股价涨幅大多超过100%,有的甚至翻了10倍。然而,6个交易日后,河南省工信厅便公告“暂停市场交易及相关活动”。截至关闭前,开户人数达到2.2万。
“当时工信部主导建设的河南技术产权交易市场交投活跃,说明市场需求庞大。”上述知情人士称。
但一位熟悉内情的证券公司工作人员并不认同,他认为,证监会没有把郑州高新区纳入试点不是偏见,而是因为河南省的科技企业有限,高成长项目也不多,资源优势不足。根据2012年年底的统计数据,郑州高新区3000余家企业中,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只有140家,占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的26%,远低于入围试点的高新区。
“再说,2010年河南中小企业产权交易市场被叫停,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交易市场出现了监管缺失、风险失控的问题,现在又提把郑州纳入试点,证监会有顾虑也不是没有道理。”该工作人员称。
化解IPO“堰塞湖”难题
据上述知情人士透露,在讨论期间,证监会提出将一些不符合主板IPO要求的企业和一些排队等待IPO的公司,疏通到“新三板”上去,实行备案制。只要在证监会有备案,便可不用审批直接上“新三板”。
目前排队上市的IPO企业积累了882家之多,逐渐形成了令人谈股色变的“堰塞湖”。
而作为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新成员,“新三板”并不像主板市场那样,对于上市公司的营业能力和财务要求都十分高。“新三板”对于企业的认可,更多体现在企业长远的发展能力。
此前,证监会负责人也曾公开表示,“新三板”在挂牌环节对申请挂牌企业不设财务指标。
“新三板”是多层次资本市场的主要组成部分,进一步扩大非上市股份公司股份转让试点,有利于完善科技创新和资本市场对接机制,改善中小微企业金融环境,进一步鼓励民间投资,促进解决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资金和就业问题。同时,对缓解交易所发行上市压力、完善上市公司退市制度具有积极意义。
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总经理谢庚4月16日在武汉表示,将从股权分布、股份锁定、投资者准入以及交易制度四方面着手,加紧解决全国股转系统(新三板)的流动性问题。他还提出,今后新三板公司可融资、挂牌同步进行。这既可满足企业的阶段性融资需求,又有利于解决股份的流动性问题。
一位业内人士分析称,从制度设计角度看,不能IPO融资是新三板与场内市场的最大差异,后续也可能是唯一差异,但从谢庚的表态来看,这一差异将逐步融合。融资与挂牌同步进行,形式上与IPO已无差异,只是金额的不同,但在定向融资“小额、快速、按需”的原则下,新三板挂牌企业的再融资将比场内市场挂牌企业更为顺畅。
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公司相关人士也表示,鼓励券商在申报项目的同时做定向增发,意思就是除了不是向公众发行,其他与IPO无差别。新三板的增资是受到鼓励的,并且比主板还要宽松,1000万以下不审核只备案。
事实上,更多的欲上市企业也正处于不得不选择“新三板”的境地,随着证监会对于企业IPO财务审查进一步展开,导致问题突出或业绩下滑的IPO公司主动撤单,分流IPO公司已成为证监会案头重大工作。
试点放缓
证监会新闻发言人近期也表示,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去年启动扩大试点,4个园区纳入试点范围,其他地区企业受试点范围所限,目前还无法在“新三板”挂牌,各地政府、企业和中介机构多次提出尽快扩大试点范围。但从目前来看,武汉新三板的推进力度比去年下半年稍弱,股转系统截止到目前才成功挂牌了几家。从这些迹象来说,“新三板”到目前为止还是叫好不叫座的事情。
这也影响到了现有“新三板”市场的活跃程度。据相关报告统计,“新三板”交投活跃度并不理想,无新增挂牌公司。2013年4月20日至2013年5月3日期间,总成交21笔,成交仅为1300万元。截至2013年5月3日,“新三板”挂牌企业205家(累计212家),总股本57.32亿,当期无新增挂牌,且已持续3个月。
在一些人士看来,“新三板”扩大试点的步伐之所以放缓,不在于技术上的问题,关键还是指导思想。
上述知情人士认为,搞“新三板”还要充分发挥地方证监局、金融办的作用。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