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服务均等化道路漫长
摘要:2012年,为了残疾人能更好地享受社会公平,青海省残疾人联合会提出了加快推进青海省残疾人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战略。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马广志 北京报道
2012年,为了残疾人能更好地享受社会公平,青海省残疾人联合会提出了加快推进青海省残疾人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战略。在青海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理事长肖建军看来,公共服务是满足居民和组织的基本需求,每个人都应该公平,普遍享有服务。
“青海省现有30万残疾人,占全省总人口的5.54%,涉及近四分之一的家庭人口。我们要以公共服务均等化积极推进残疾人事业的发展。”肖建军说。
打造“人道助残工程”项目
《华夏时报》:2012年,青海省提出了加快推进残疾人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战略,效果如何?
肖建军:我认为,一国全体公民不论其种族、收入和地位差异如何,都应该公平、普遍享有服务。因此,广大残疾人既是基本公共服务的参与者、实践者,更是实现均等化的重点保障对象。
近年来,我们紧紧围绕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的核心任务,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惠及残疾人及其家庭的社会保障政策措施,残疾人的生存、生活状况普遍得到改善,残疾人工作环境明显优化,业务领域不断拓展,残疾人事业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
但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残疾人事业发展水平还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残疾人总体状况与社会平均水平差距较大的局面仍未根本改观。
《华夏时报》: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肖建军:一是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的系统性、层次性和城乡一体化程度低,保障标准不高,残疾人工作的基础依然薄弱;二是残疾人服务体系不够完备,现有的服务水平和能力与残疾人类别化、个性化、多层次的需求之间还有较大差距;三是政府部门各负其责、联动推进的工作机制以及动员社会参与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华夏时报》:青海省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偏低,也是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肖建军:对。这导致我省在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底子薄、基础弱、欠账多。同时,残疾人群中因残疾类别、残疾程度的差异,导致所享受的基本公共服务存在差别。
针对这种情况,我会集中力量打造了“青海·人道助残工程”公益慈善项目。该公益项目主要是通过为社会介绍贫困残疾人急需得到帮助的项目,或根据捐助方的意愿开展扶残助残服务,努力为各类社会团体、慈善组织、爱心人士搭建开展扶残助残活动平台。
目前,“青海·人道助残工程”累计向全省各地捐赠:轮椅2335辆,助听器640台,服装7366件和价值20万元的图书,支持残疾儿童特殊病种医治和残疾大学生学费等10余万元。
《华夏时报》:这也是基金会的核心公益项目。
肖建军:项目实施中,涌现出了很多感人的人物和故事,如在第十九次全国助残日之际,一位古稀老人从海东地区平安县专门乘长途汽车赶到西宁,找到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办公地点,向“青海·人道助残工程”办公室捐助100元善款,并一再说明钱不多,恳请收下,向残疾朋友转达他的一片拳拳爱心,而且此后,老人在每年的全国助残日,都亲自向“青海·人道助残工程”捐助善款。
凝聚全社会“正能量”
《华夏时报》:2010年“4·14”玉树地震的发生,青海省的残疾人事业遇到了不小的挑战。
肖建军:大量地震伤残人员对康复体系恢复和完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震区受损特教学校亟待加固维修,地震灾害使贫困残疾人生活更加艰难……我省残疾人事业工作遇到了空前的挑战。
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雪中送炭,先后为我省捐赠、协调募捐、项目投资1015万元,与我会合作开展了富士康玉树残疾人康复站建设、玉树灾后香港无国界心理疏导站、玉树州残疾人灾后恢复生产奶牛养殖等项目。这些项目的实施,为灾区残疾人的灾后恢复发展生产,改善困难残疾人生产生活条件,实现稳定解决贫困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青海·人道助残工程”中,我会与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合作更加密切,通过海内外慈善组织的支持,近三年来募集了近3000万元的资金和物资。
《华夏时报》:在我国残疾人事业发展中,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一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肖建军:对。自成立以来,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始终高举人道主义旗帜,大力倡导扶残助残的良好社会风尚,全力打造“集善工程”品牌,它培育的“集善嘉年华”、“集善工程·启明行动”、“中国一汽集善博爱行”等一批公益项目,在国内外都具有很强的社会影响力,深受广大残疾人同胞的欢迎和好评。
《华夏时报》:贵基金会将如何继续推动残疾人事业的深入发展?
肖建军:今后,我会将以新闻宣传、对外宣传、网络宣传和社会宣传的方式,积极开展募捐活动,补充、完善、丰富项目内容,扩大“青海·人道助残工程”的影响。同时,我们还将继续为各类社会团体、慈善组织、爱心人士开展扶残助残搭建平台,共同推动青海残疾人事业的发展。
当然,我们也要加强基金会内部机制建设,不断完善基金会管理体制,提高基金会的自我发展水平,提高工作能力和办事效率,“打铁还需自身硬”嘛。
《华夏时报》:你如何看我国残疾人事业的前景?
肖建军: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这无疑是对残疾人事业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残疾人群众实现小康生活开启了倒计时。
当然,这也为残疾人事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为残疾人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障、政策支撑、环境支持和物质准备,是促进残疾人事业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我相信,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通过广大残疾人工作者、社会各界和残疾人的共同努力,残疾人的明天必将更加美好。
《华夏时报》:你的公益“中国梦”是什么样的?
肖建军:公益慈善是社会文明的象征,它体现了社会对困难群体、特殊群体的人道关怀和帮助。如果要提公益“中国梦”的话,我的公益“中国梦”就是凝聚全社会的“正能量”,通过帮困、扶贫、救助等实际工作,将公益慈善融入到社会的每个需要帮助的角落,传递到每个需要帮助的人的心中,最终人人共享人生出彩的机会,共享梦想成真的机会,共享与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2012年,为了残疾人能更好地享受社会公平,青海省残疾人联合会提出了加快推进青海省残疾人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战略。在青海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理事长肖建军看来,公共服务是满足居民和组织的基本需求,每个人都应该公平,普遍享有服务。
“青海省现有30万残疾人,占全省总人口的5.54%,涉及近四分之一的家庭人口。我们要以公共服务均等化积极推进残疾人事业的发展。”肖建军说。
打造“人道助残工程”项目
《华夏时报》:2012年,青海省提出了加快推进残疾人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战略,效果如何?
肖建军:我认为,一国全体公民不论其种族、收入和地位差异如何,都应该公平、普遍享有服务。因此,广大残疾人既是基本公共服务的参与者、实践者,更是实现均等化的重点保障对象。
近年来,我们紧紧围绕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的核心任务,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惠及残疾人及其家庭的社会保障政策措施,残疾人的生存、生活状况普遍得到改善,残疾人工作环境明显优化,业务领域不断拓展,残疾人事业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
但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残疾人事业发展水平还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残疾人总体状况与社会平均水平差距较大的局面仍未根本改观。
《华夏时报》: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肖建军:一是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的系统性、层次性和城乡一体化程度低,保障标准不高,残疾人工作的基础依然薄弱;二是残疾人服务体系不够完备,现有的服务水平和能力与残疾人类别化、个性化、多层次的需求之间还有较大差距;三是政府部门各负其责、联动推进的工作机制以及动员社会参与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华夏时报》:青海省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偏低,也是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肖建军:对。这导致我省在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底子薄、基础弱、欠账多。同时,残疾人群中因残疾类别、残疾程度的差异,导致所享受的基本公共服务存在差别。
针对这种情况,我会集中力量打造了“青海·人道助残工程”公益慈善项目。该公益项目主要是通过为社会介绍贫困残疾人急需得到帮助的项目,或根据捐助方的意愿开展扶残助残服务,努力为各类社会团体、慈善组织、爱心人士搭建开展扶残助残活动平台。
目前,“青海·人道助残工程”累计向全省各地捐赠:轮椅2335辆,助听器640台,服装7366件和价值20万元的图书,支持残疾儿童特殊病种医治和残疾大学生学费等10余万元。
《华夏时报》:这也是基金会的核心公益项目。
肖建军:项目实施中,涌现出了很多感人的人物和故事,如在第十九次全国助残日之际,一位古稀老人从海东地区平安县专门乘长途汽车赶到西宁,找到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办公地点,向“青海·人道助残工程”办公室捐助100元善款,并一再说明钱不多,恳请收下,向残疾朋友转达他的一片拳拳爱心,而且此后,老人在每年的全国助残日,都亲自向“青海·人道助残工程”捐助善款。
凝聚全社会“正能量”
《华夏时报》:2010年“4·14”玉树地震的发生,青海省的残疾人事业遇到了不小的挑战。
肖建军:大量地震伤残人员对康复体系恢复和完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震区受损特教学校亟待加固维修,地震灾害使贫困残疾人生活更加艰难……我省残疾人事业工作遇到了空前的挑战。
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雪中送炭,先后为我省捐赠、协调募捐、项目投资1015万元,与我会合作开展了富士康玉树残疾人康复站建设、玉树灾后香港无国界心理疏导站、玉树州残疾人灾后恢复生产奶牛养殖等项目。这些项目的实施,为灾区残疾人的灾后恢复发展生产,改善困难残疾人生产生活条件,实现稳定解决贫困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青海·人道助残工程”中,我会与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合作更加密切,通过海内外慈善组织的支持,近三年来募集了近3000万元的资金和物资。
《华夏时报》:在我国残疾人事业发展中,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一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肖建军:对。自成立以来,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始终高举人道主义旗帜,大力倡导扶残助残的良好社会风尚,全力打造“集善工程”品牌,它培育的“集善嘉年华”、“集善工程·启明行动”、“中国一汽集善博爱行”等一批公益项目,在国内外都具有很强的社会影响力,深受广大残疾人同胞的欢迎和好评。
《华夏时报》:贵基金会将如何继续推动残疾人事业的深入发展?
肖建军:今后,我会将以新闻宣传、对外宣传、网络宣传和社会宣传的方式,积极开展募捐活动,补充、完善、丰富项目内容,扩大“青海·人道助残工程”的影响。同时,我们还将继续为各类社会团体、慈善组织、爱心人士开展扶残助残搭建平台,共同推动青海残疾人事业的发展。
当然,我们也要加强基金会内部机制建设,不断完善基金会管理体制,提高基金会的自我发展水平,提高工作能力和办事效率,“打铁还需自身硬”嘛。
《华夏时报》:你如何看我国残疾人事业的前景?
肖建军: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这无疑是对残疾人事业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残疾人群众实现小康生活开启了倒计时。
当然,这也为残疾人事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为残疾人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障、政策支撑、环境支持和物质准备,是促进残疾人事业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我相信,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通过广大残疾人工作者、社会各界和残疾人的共同努力,残疾人的明天必将更加美好。
《华夏时报》:你的公益“中国梦”是什么样的?
肖建军:公益慈善是社会文明的象征,它体现了社会对困难群体、特殊群体的人道关怀和帮助。如果要提公益“中国梦”的话,我的公益“中国梦”就是凝聚全社会的“正能量”,通过帮困、扶贫、救助等实际工作,将公益慈善融入到社会的每个需要帮助的角落,传递到每个需要帮助的人的心中,最终人人共享人生出彩的机会,共享梦想成真的机会,共享与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