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金融正文

大行海外觅利硝烟起

作者:杨中华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3-04-12 23:42:00

摘要:怪招迭出的存款争夺、大客户的恶性拼抢、一窝蜂的“业务创新”……国内银行日趋白热化。

大行海外觅利硝烟起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杨中华 北京报道
    怪招迭出的存款争夺、大客户的恶性拼抢、一窝蜂的“业务创新”……国内银行日趋白热化。所幸,当发现国内规模、利润增长等相对减速时,国内大行把目光转移到了海外市场,显然,对于资金雄厚,已跃至全球银行排名前列的中国银行们,有竞争能力的对手已不多。
    而银行们并没有将这种竞争延续至外,反而避开内耗各显神通地寻求适合自身的模式。
    一贯是外贸专业银行、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中国银行,在最近两次中报与年报的发布会中,管理层都提及在未来三到五年的时间内,将海外业务所占比重包括海外创造的税前利润或营业收入所占比重达到30%左右。
    同时,全球市值第一的工商银行,在海外市场通过褐地投资,不断布局全天候服务网络。
    据阿根廷当地媒体报道,4月8日中国工商银行阿根廷分行将其收购的阿根廷标准银行正式更名并挂牌,象征着银行的转让程序已全部结束。
    作为其“重生”战略的一部分,中国工商银行阿根廷分行宣布,将向4月9日在阿根廷出生的所有新生儿赠送1000比索的礼品,这一活动的宣传口号是“激励我们的未来”。
曲线救业绩
    不同于基层银行员工的绩效考核,银行的整体业绩,则是对整个银行管理层一年来的考核。在多个业绩指标中,净利润也是市场关注的主要指标之一。然而,国内银行快速发展,规模基数已大,增长速度已经减缓,开辟另一块战场支撑业绩稳步增持成为了不少银行的选择。
    作为最赚钱银行的掌舵人,工行董事长姜建清最新撰文表示,实际上,上世纪90年代以来,欧美等发达经济步入成熟期,银行业主要依靠向国际市场的扩展来维持盈利的相对平衡。而中国经济走向成熟,中国银行业本土经营的盈利空间有所收窄,需加快在境外市场的扩张,增加新的收入来源。
    在最近中国银行中报和年报的发布会中,中行的管理层以及中行行长李礼辉都指出,希望在未来三到五年,海外业务所占的比重也包括海外创造的税前利润或者营业收入所占的比重能够达到30%左右,并且把国际化作为中行未来竞争优势的三大措施之一。在国内银行同质化发展的阶段,中行寄希望于海外市场业务在未来成为一个突破口。
    中国唯一入选全球系统性银行的中国银行,2012年末,其海外资产所占的比重达到24%,海外所创造的税前利润达到了19%。然而,其他几家国有大型银行则是在指标上相距较大,但也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工行则不断在海外市场入股、并购银行,年报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末,工行境外机构总资产1627亿美元,占集团总资产5.8%。税前利润16.7亿美元,同比增长21.8%。虽然工行海外布局势头较猛,但是数据却不能抗衡于中行,同时除中行外当前国内其他大型银行海外业务和收入平均占比不足6%,而欧美成熟同业的平均水平在35%以上。
    一位银行业内人士认为,国外大型银行营业收入有一半来自于本土市场之外,而随着中国经济规模不断扩张,走出去的企业越来越多,也给了国内大型商业银行加速构建海外战略布局的机遇,同时,在金融危机当中有些银行则抓住了机遇扩展了海外市场。在国内,大行不断完成既定的国际化大型商业银行的目标,又能够给目前利润增幅减缓的内地银行市场增加另一个大的利润来源点,但是执行难度却是不小。
中行、工行争夺亚太
    国内大行一直在扩展海外服务网络,相对于中行设立分、子机构,工行在海外布局则是褐地投资为主。在美国,收购美国东亚银行,在南美洲也如此。在非洲,参股南非标准银行,而在亚太,也收购不少当地银行机构,出现工银泰国、工银印尼等等。
    根据工行的年报,2012年末,中国港澳地区的机构达到了169个,而亚太地区境外机构则是71个,而入股南非标准银行之后,在非洲的境外机构也达到了127个。
    原本“分地治之”的两家银行,近期却都将目光瞄准了亚太。
    面对着工行快速的布局,中行在2012年海外机构已经覆盖了中国港澳台以及36个国家,拥有了613家海外机构。而一位中行工作人员也指出,根据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中行未来的海外机构的重心则将是放在亚太地区。
    上述银行业内人士指出,就目前来讲,中行和工行的境外机构资产和数量在港澳以及亚太比较多,这也与发展战略有关。同时,随着人民币国际化以及跨境贸易不断的扩展,在其他几大洲设立分支机构也比较迫切,同时,在各个金融中心应有其对应分支机构。
    虽然各个银行海外布局有所偏重,但是与中国经济贸易往来以及走出去战略无不相关,形成相互促进格局,也为走出去企业提供国际结算、贸易融资、供应链融资、保理、出口信贷等服务。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