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Give”打造公益新模式
摘要:基金会使用“51Give我要给予”在线捐赠平台无需支付任何费用,所有爱心人士的捐款将直接进入基金会账号,经由其高效执行,以帮助更多的人群和地区。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马广志 北京报道
做慈善捐款,也许要比一般人想象的复杂得多。当然,你可以把钱捐给与你意愿相近的基金会,或是某个公益项目,但问题是捐给谁?怎么捐?也许,你连汇款的地址都无从落笔。
正是为了给捐款人提供便捷的捐款服务,51Give团队开发了一个在线捐赠平台,能让人们像逛网店一样,从平台整理、发布的受助对象中自由选择,捐出善款。而后善款的去向都会在网上查到,到了哪个受助者手里,捐赠者随时可以查到。
这个平台有个好听的名字——51Give我要给予。“51”的中文谐音是“我要”,“Give”这个单词在英语中有“给予”的意思。
让捐赠者放心
据了解,基金会使用“51Give我要给予”在线捐赠平台无需支付任何费用,所有爱心人士的捐款将直接进入基金会账号,经由其高效执行,以帮助更多的人群和地区。基金会和公益组织通过平台网站可以方便、快捷、高效地管理和查询项目信息。
做公益有两难,一是信息不够对称,想做公益的人找不到帮助对象,而常与受助人联系的公益组织却找不到志愿者和公益资源;二是难以充分透明,捐赠人不知道自己捐赠物资及善款的去向,有时难免心怀疑虑。
但是,如今通过互联网信息与支付技术的融合,公益将迎来一个更便捷透明的环境,公益捐赠变得更容易。与传统的公益捐款形式相比,网络公益捐款主要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提供捐款渠道,由于便捷、安全性等优势,且整个捐献流程开放透明,于是日益受到网民认可并逐渐成为一种主流的捐款方式。
日前,一项网络调查就显示,2012年网络公益捐赠额比2011年增长了70%,捐赠总金额超过3510万元, 而2010年7月上线的51Give我要给予平台截止到 2012年12月底总共募集了善款402.6万元,帮助了32个公益项目。
根据我国《公益事业捐赠票据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受捐者依法接受并用于公益事业的捐赠财物时,应向提供捐赠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开具凭证。而且,捐款人(单位)有权索要捐赠发票,按照国家政策,持有这种发票在税务方面可以有优惠。另外,捐赠人有权利知道款项的去向和用途。
通过“51Give我要给予”在线捐赠平台所进行的爱心捐赠,不但会获得一张电子版的“捐赠证书”,还会得到对应基金会所开具的公益发票(免税证明)。同时,“51Give我要给予”在线捐赠平台还将为所有捐赠人提供捐赠后的查询、信息反馈等服务。
倡导公益透明
实际上,“51Give我要给予”的作用不仅是捐款。志愿者的时间、能力,都是对公益极有价值的资源。通过这个平台,这些公益资源都可以像善款一样,得到便捷、有效的捐赠渠道。
令51Give感到自豪的是:网站开通以来,很多公益组织和基金会都对这个平台表示信任并希望登录这个平台进行募款。例如:2013年2月21日,中国残疾人社会福利基金会“我送盲童一本书”公益项目正式入驻“51Give我要给予”在线捐赠平台,开始网络募捐。
据了解,“51Give我要给予”现在不但已经为免费午餐、宝贝回家、瓷娃娃、一公斤盒子等30多个公益项目提供网上捐赠渠道服务,而且还与湖南卫视、浙江卫视等主流电视媒体深度合作,为公益和慈善事业提供支持。
透明是中国公益组织的必然归宿也是最迫切的要求,近几年,在普通公众利用新媒体迅速瓦解了公益诚信时,基金会等公益组织不得不驶入了一条追求透明的快车道。但在公众对透明的呼声高涨之时,很多基金会也在扪心自问:我敢透明吗?
“51Give我要给予”的回答是:在当今的新媒体时代,透明度越高的公益项目在网络平台得到的支持越多。“我们的目标就是倡导公益透明,促进人人可公益成为现实,打造一个公益新模式。”网站的负责人说。
相关链接
“我送盲童一本书”项目
中国有1691万盲人,这是一个数量庞大、特别需要扶助的弱势群体。盲人失去视力、看不见物体,但由于功能代偿作用,往往在其他方面具有超乎常人的能力和秉赋。古今中外历史上,出现了许多功绩卓著、名垂青史的盲人典范,例如荷马、左丘明、鉴真、路易·布莱尔、海伦·凯勒等等;当代中国盲人中,不乏技艺精湛、成绩斐然的各领域专家,也不乏天资聪颖、极具潜质的可塑之才。
目前,中国有6~14岁学龄盲童约13万,他们有的对音律、乐理极具悟性,有的浑身充满文学细胞,有的富于按摩、把脉潜质……但是,由于大多数盲童家境贫寒,无力购买一些必备的学习书籍和优秀读物,影响到他们拓展知识、开阔视野、提高素质,致使许多盲童潜质得不到开发、技能得不到发展,最终无法实现自强自立。
由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发起的“我送盲童一本书”公益项目,旨在向公众筹集善款,帮助贫困盲童在阅读中成长,用知识改变命运;依托中国盲文出版社覆盖全国各地盲校、特教学校的发行网络,将知识的载体、社会的关爱传递到盲童手中。“我送盲童一本书”公益项目已执行18万元善款,资助了600名盲童。
做慈善捐款,也许要比一般人想象的复杂得多。当然,你可以把钱捐给与你意愿相近的基金会,或是某个公益项目,但问题是捐给谁?怎么捐?也许,你连汇款的地址都无从落笔。
正是为了给捐款人提供便捷的捐款服务,51Give团队开发了一个在线捐赠平台,能让人们像逛网店一样,从平台整理、发布的受助对象中自由选择,捐出善款。而后善款的去向都会在网上查到,到了哪个受助者手里,捐赠者随时可以查到。
这个平台有个好听的名字——51Give我要给予。“51”的中文谐音是“我要”,“Give”这个单词在英语中有“给予”的意思。
让捐赠者放心
据了解,基金会使用“51Give我要给予”在线捐赠平台无需支付任何费用,所有爱心人士的捐款将直接进入基金会账号,经由其高效执行,以帮助更多的人群和地区。基金会和公益组织通过平台网站可以方便、快捷、高效地管理和查询项目信息。
做公益有两难,一是信息不够对称,想做公益的人找不到帮助对象,而常与受助人联系的公益组织却找不到志愿者和公益资源;二是难以充分透明,捐赠人不知道自己捐赠物资及善款的去向,有时难免心怀疑虑。
但是,如今通过互联网信息与支付技术的融合,公益将迎来一个更便捷透明的环境,公益捐赠变得更容易。与传统的公益捐款形式相比,网络公益捐款主要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提供捐款渠道,由于便捷、安全性等优势,且整个捐献流程开放透明,于是日益受到网民认可并逐渐成为一种主流的捐款方式。
日前,一项网络调查就显示,2012年网络公益捐赠额比2011年增长了70%,捐赠总金额超过3510万元, 而2010年7月上线的51Give我要给予平台截止到 2012年12月底总共募集了善款402.6万元,帮助了32个公益项目。
根据我国《公益事业捐赠票据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受捐者依法接受并用于公益事业的捐赠财物时,应向提供捐赠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开具凭证。而且,捐款人(单位)有权索要捐赠发票,按照国家政策,持有这种发票在税务方面可以有优惠。另外,捐赠人有权利知道款项的去向和用途。
通过“51Give我要给予”在线捐赠平台所进行的爱心捐赠,不但会获得一张电子版的“捐赠证书”,还会得到对应基金会所开具的公益发票(免税证明)。同时,“51Give我要给予”在线捐赠平台还将为所有捐赠人提供捐赠后的查询、信息反馈等服务。
倡导公益透明
实际上,“51Give我要给予”的作用不仅是捐款。志愿者的时间、能力,都是对公益极有价值的资源。通过这个平台,这些公益资源都可以像善款一样,得到便捷、有效的捐赠渠道。
令51Give感到自豪的是:网站开通以来,很多公益组织和基金会都对这个平台表示信任并希望登录这个平台进行募款。例如:2013年2月21日,中国残疾人社会福利基金会“我送盲童一本书”公益项目正式入驻“51Give我要给予”在线捐赠平台,开始网络募捐。
据了解,“51Give我要给予”现在不但已经为免费午餐、宝贝回家、瓷娃娃、一公斤盒子等30多个公益项目提供网上捐赠渠道服务,而且还与湖南卫视、浙江卫视等主流电视媒体深度合作,为公益和慈善事业提供支持。
透明是中国公益组织的必然归宿也是最迫切的要求,近几年,在普通公众利用新媒体迅速瓦解了公益诚信时,基金会等公益组织不得不驶入了一条追求透明的快车道。但在公众对透明的呼声高涨之时,很多基金会也在扪心自问:我敢透明吗?
“51Give我要给予”的回答是:在当今的新媒体时代,透明度越高的公益项目在网络平台得到的支持越多。“我们的目标就是倡导公益透明,促进人人可公益成为现实,打造一个公益新模式。”网站的负责人说。
相关链接
“我送盲童一本书”项目
中国有1691万盲人,这是一个数量庞大、特别需要扶助的弱势群体。盲人失去视力、看不见物体,但由于功能代偿作用,往往在其他方面具有超乎常人的能力和秉赋。古今中外历史上,出现了许多功绩卓著、名垂青史的盲人典范,例如荷马、左丘明、鉴真、路易·布莱尔、海伦·凯勒等等;当代中国盲人中,不乏技艺精湛、成绩斐然的各领域专家,也不乏天资聪颖、极具潜质的可塑之才。
目前,中国有6~14岁学龄盲童约13万,他们有的对音律、乐理极具悟性,有的浑身充满文学细胞,有的富于按摩、把脉潜质……但是,由于大多数盲童家境贫寒,无力购买一些必备的学习书籍和优秀读物,影响到他们拓展知识、开阔视野、提高素质,致使许多盲童潜质得不到开发、技能得不到发展,最终无法实现自强自立。
由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发起的“我送盲童一本书”公益项目,旨在向公众筹集善款,帮助贫困盲童在阅读中成长,用知识改变命运;依托中国盲文出版社覆盖全国各地盲校、特教学校的发行网络,将知识的载体、社会的关爱传递到盲童手中。“我送盲童一本书”公益项目已执行18万元善款,资助了600名盲童。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