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涅槃?

作者:李北辰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3-04-04 23:28:00

摘要:有人说,凤凰是一个“从前是蛮夷之地,后来是匪盗泛滥,最后被称作人杰地灵的地方”。
    “免费游凤凰古城的时代终结了”,4月10日起,游人若想踏入这座古城,必须先交148元的“进城费”。当地为了发展旅游业,有关部门统一票价是否会形成“垄断”,各方争议不已。凤凰古城是否会摇身变为“围城”让人堪忧。不过沈从文笔下的那座小山城已不是昔日闭塞的“边城”,而是如作家冯骥才所言:“如今的凤凰更像一座五光十色的娱乐城,一个土特产的露天超市。”
    古城凤凰
    沈从文曾如此描述故乡凤凰:“若从一百年前较旧一点的地图上寻找,可在黔北、川东、湘西一处极偏僻的角隅上,发现一个名为‘镇竿’的小点,那里同别的小点一样,事实上应当有一个城市,在那城市里,安顿下三五千人口……”此地便是凤凰。
    凤凰古城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位于湖南省西南部的边缘,地处武陵山脉南部,云贵高原东侧。清朝驻军后,见其西南方有一座形似凤凰的山,从此更名“凤凰”。
    古城很小,不足一平方公里,绕城而行不过两三小时,却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凤凰自古以来一直是少数民族的聚居之地,以苗族和土家族居多,这让农耕文化、楚巫文化和传统文化在此相互交融,形成了凤凰特有的地域文化氛围。这在建筑上尤其明显:一条沱江穿城而过,岸边是古老的吊脚楼、临江的亭台和连接两岸的廊桥。
    这其中,一排排错落有致的吊脚楼更是凤凰建筑的缩影。吊脚楼多为土家族生活居住的场所,依山就势而建,呈虎坐形,三合院。旧时的吊脚楼有很多好处,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和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对于吊脚楼,沈从文曾在《湘行书简》里写道:“我们的小船已停泊在两只船旁边,上个小石滩就是我最欢喜的吊脚楼河街了。可惜雨还不停,我也就无法上街玩玩了。但这种河街我却能想象得出。有屠房,有油盐店,还有妇人提起烘笼烤手,见生人上街就悄悄说话。”描绘了边塞小城里一片盎然的生活景象。
    故乡凤凰
    尽管沈从文笔下的《边城》并非凤凰,但世人了解凤凰,始于沈从文。
    1902年12月28日,沈从文出生在凤凰古城营街的一座典型的南方古四合院里,并在此生活了十五年。凤凰城墙外的河水,是沈从文儿时的乐园,他与小伙伴们在此游水嬉戏,也常在河滩上看见被处决犯人的尸体。如他自己所言:“我情感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予我的影响实在不小。我幼小时较美丽的生活,大都不能和水分离。我学会思索,认识美,理解人生,水对于我有极大关系。”
    沈从文十五岁时,沿沱江而下,以一个士兵的身份离开凤凰,后去北京闯荡文坛,但他始终与都市文明有一种难以消除的隔膜。“我是个乡下人,走到任何一处照例都带了一把尺,一把秤,和普通社会总是不合。一切来到我命运中的事事物物,我有我自己的尺寸和分量,来证实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我用不着你们名叫‘社会’为制定的那个东西,我讨厌一般标准,尤其是什么思想家为扭曲蠹蚀人性而定下的乡愿蠢事。”他这样写道。
    最令沈从文魂牵梦绕的,依旧是故乡凤凰。于是,1992年,沈从文的骨灰回归故里,一半埋在听涛山下,一半洒入沱江。沈从文的墓碑是一块天然五彩石,刻着他的手迹:“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四年之后,他的侄子黄永玉又为沈从文补立了一块石碑,题词为:“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
    其实黄永玉比沈从文年纪更小的时候,就离开凤凰,出外闯荡了。
    年近九十的“鬼才”黄永玉自称“湘西老刁民”。他的诗画之中,凤凰无处不在,却也多了几分乖张。他在《警告游客》的诗中如此介绍凤凰:“如果街上有个妹崽看你一眼,或是对你笑一笑,你千万不要妄想她在爱你,这只是一种礼貌,要小心,她哥哥可能是个阉猪的!”
    多年来,黄永玉一次又一次画凤凰古朴而美丽的风景,画在这片土地依偎的苗族、土家族的老人和孩子。“故乡是我的艺术之根,我的本事在外面用完了,创作源泉枯竭时,就回来取些本事和灵感……故乡是自己的被窝,或许它的气味并不好闻,却是自己最熟悉而又无可替代的气息。”
    作为凤凰名人,黄永玉建在沱江边上的住所“夺翠楼”已成为古城内一处著名景点。这也令他感叹,凤凰的旅游经济太过发达了。黄永玉曾回忆道:“我经历过两件啼笑皆非的事,都是导游对我的误认。一个导游指着夺翠楼对游客说,‘当年黄永玉是本地的恶霸,他曾经抢了一个叫翠儿的少女,藏在这栋楼上。’还有一次,我和一队游客迎面而过,听到导游说,凤凰出了两个名人,沈表叔和我。突然,导游指着我说——大家快看,走过来的就是沈从文先生。”
    多面凤凰
    沈从文说凤凰人有一种“游侠精神”,这多少是指凤凰人自古以来“好勇斗狠”和“不求饶”的性格。
    凤凰古城位于湘西群山环绕的西南少数民族区域与楚汉区域交会地,历史上曾作为统治少数民族的军事重镇,且自然环境相对恶劣,这也造成了凤凰人强悍、尚武的群体个性。黄永玉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1948年,因为战争凤凰牺牲了很多人,那时候穷,没办法了,于是凤凰全城的男女老少,拿刀的拿刀,拿棍的拿棍,徒步两百公里到沅陵,把大凤凰八倍的沅陵全城给抢劫了,再徒步背东西回来。
    但“游侠精神”更多表现在旧时凤凰人的高傲和不受屈辱。“我们家乡,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一个人讨饭,有一年一家四口人躺在床上,快饿死了才被县长发现。”黄永玉曾说。
    凤凰尚武之风也体现在沈从文家。沈家三代尚武:沈从文的祖父沈宏富是湘军高级将领,后官至贵州提督;父亲沈宗嗣十岁时,家里即请武术老师教其武艺,后青年从军,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时,他已是镇守大沽炮台的湘西乾州籍著名将领罗荣光提督麾下的一员稗将。可见尚武兴家早已成为沈家的祖训,沈从文十五岁离家从军也就不足为奇了。
    但历史却是如此出其不意。有人说,凤凰是一个“从前是蛮夷之地,后来是匪盗泛滥,最后被称作人杰地灵的地方”。多少年来,尚武并未给凤凰人带来富足,到头来却让一个文人为这座小城带来繁荣,也让它“隐藏”了好勇之风,转而斯文起来,这或许也是一种宿命吧。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