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蛇再起舞
摘要:沪深两市开盘后在汽车股与金融股大涨的带动下一路单边上攻,沪指半日涨幅逾2%,站上2300点大关。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孟俊莲 北京报道
“瑞雪兆丰年”,3月20日,一场罕见的春雪将北京城装扮成了银装素裹的世界,人们喜气洋洋地纷纷拍照留念。同日,在资本市场上,一场“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豪迈行情也正在上演。
“沪深两市今日早间双双微幅高开,开盘后在汽车股与金融股大涨的带动下一路单边上攻,沪指半日涨幅逾2%,站上2300点大关,同时收复5日、10日、20日、60日均线,成交量暴增,将近一个月以来的下降通道上轨击穿;深成指走势更强,涨幅接近3%。”在3月20日上午交易结束后,东方财富网在盘后的观察文章里写道。
颇具戏剧性的是,在摩根大通发布唱空报告的第二天即3月19日,国有四大行A、H股涨跌出现分化,虽然H股集体下跌,但A股则集体上涨。3月20日,A股市场的16只银行股更是来了个满堂红,中信银行强势涨停,7只银行股涨幅超过5%,整个银行板块涨幅超过3%。
此外,《华夏时报》记者统计发现,虽然蛇年第1个月里A股下跌调整,但QFII并未离场,而是仍在抢筹银行股,仅在2月6日和3月6日两天,通过大宗交易平台吸筹银行股就达2.7亿元。
前有摩根大通3月18日发布看空中国股市建议客户购买做空四大行金融衍生品的报告出炉,后有中国银行股的集体飙涨,这中间有何逻辑?
摩根大通再发唱空报告
3月18日,美国最大贷款银行摩根大通在发布的研究报告中建议客户减持中国股票,同时购买看空中国四大银行的衍生品,主要理由是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和通胀加速。
该份报告由摩根大通首席亚洲和新兴市场分析师莫瓦特撰写,他认为2013年中国工业产出的启动势头是2009年以来最疲软的,此外零售额增长放缓,通胀超出预期。而中国政府于3月18日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新房价格的涨幅创下2011年12月以来之最,政府防止房地产泡沫的努力遭到了挑战。“中国经济的增长势头正在放缓,而政策对应措施受到限制,这是一种很不利的组合。”因此,他建议客户购买做空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的金融衍生品。
摩根大通另一分析师凯瑟琳·雷也在3月17日发表的报告中指出,中国的政策制定者可能在今年内紧缩流动性以限制通胀,非银行金融的滋生导致现在很难判断中国政府推出限制信贷成长措施的规模和时机选择,这给中国市场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
此两份报告发表之时,正是中国股市自2月18日蛇年第一个交易日向下调整了1个月趋稳之际,这个时间点的选择有无深意?
“我感觉这又是外资投行们一边唱空一边建仓。”中国金融智库研究员杨国英3月20日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分析,“去年那一波做空银行股就是先有唱空报告在前,后有QFII大手笔建仓。当时几乎所有的银行股都大跌,但震荡10个交易日后,银行股就持续狂拉。”
杨国英所指的这段历史发生在2012年9月5日,当日摩根大通和瑞银突然发布“看空”民生银行H股的研报,摩根大通将民生银行H股评级从增持降至中性,目标价下调22%至7.25港元/股。瑞银甚至将民生银行评级直接标为“沽售”,目标价下调30%。这直接导致民生银行H股和A股同时暴跌:H股盘中股价一度急跌近11%,最终全天重挫7.50%,A股也大跌3.70%。
针对摩根大通和瑞银的“挑刺”行为,民生银行股东、巨人集团董事长史玉柱曾在微博上直斥“国际投行靠做空中国银行业和中国经济牟 利”。
本报记者注意到,在摩根大通和瑞银看空民生银行报告曝光之日,却成为民生银行见底回升之时。国金证券通达信交易软件显示,自2012年9月5日起,民生银行A股、H股均一路上涨,在截至2013年2月4日的5个月时间里,A股从最低时的5.39元涨至11.86元(在2月6日曾创出11.91元新高),股价翻番,涨幅高达120%。H股也从最低时的5.35港元翻番至12.32港元,涨幅高达130%。
再反观摩根大通3月18日发表的看空中国银行股报告发布的时间点,则与上次十分雷同。自2月7日始,民生银行A股开始向下调整,先是在7个交易日里快跌20%左右,随后的12个交易日里,股价趋于稳定,而在3月13日至3月20日的6个交易日里,民生银行突破瓶颈上攻,已经取得15%的反弹涨幅,其中,3月18日涨0.6%,3月19日涨2.59%,3月20日涨6.69%。而工、农、中、建四大行的A股虽然在3月18日当天下跌,但在3月19日、3月20日则连续两天上涨。
事实上,在摩根大通发布看空中国银行股报告后,银行股反而涨得更欢了。
故技重施看空做多?
外资投行真在看空做多?
东方财富网2月6日-3月19日的大宗交易数据显示,这期间除南京银行、宁波银行、北京银行、中国银行四只银行股未现身在大宗交易平台外,工商银行、建设银行、招商银行等均多次在大宗交易平台被交易过。其中,招商银行现身最多,有7天出现在大宗交易平台上,光大银行次之,有4天出现在交易平台上,兴业银行有3天出现,其余9只银行股则均于2月6日和3月6日集中出现在大宗交易平台上。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些银行股大宗交易中,出现在买入席位最多的营业部,是被称之为“QFII大本营”的海通证券国际部和中金上海淮海中路营业部。从东方财富网统计的数据来看,这一个月里海通证券国际部在买入席位上出现了19次,而卖出席位上仅出现了两次。中金上海淮海中路营业部则集中出现在2月6日光大银行的大宗交易中,当天光大银行共有6笔大宗交易,有5笔被中金上海淮海中路营业部纳入囊中,另一笔则由海通证券国际部瓜分。
从交易时间上看,2月6日和3月6日有可能是QFII集中出手的两天。2月6日,建设银行、工商银行、交通银行、民生银行、浦发银行、平安银行、光大银行、农业银行、兴业银行、招商银行10只银行股现身交易平台。3月6日,上述10只银行股中,除农业银行、光大银行未出现外,其他8只银行股再次现身大宗交易平台,而华夏银行、中信银行则跻身进来。在这两天里,买入席位无一例外是海通证券国际部和中金上海淮海中路营业部。本报记者统计,仅这两天,两家营业部买入银行股的金额分别为2.08亿元和6713.82万元,总计达2.7亿多元。
这与2012年9月5日摩根大通发布看空银行股后QFII抢筹银行股有异曲同工之妙。自2012年10月份起,海通证券国际部、中金上海淮海中路营业部等均多次借道大宗交易平台抢筹银行股。2012年10月15日,一天内便有浦发银行、兴业银行、民生银行现身大宗交易,分别单笔成交315万股、360万股、380万股,成交金额合计达到8915.35万元。10月16日,交通银行、工商银行同时亮相,分别成交440万股、250万股,合计成交金额为2851.4万元。引人注意的是,这5家银行的5笔交易,买入营业部又都为海通证券国际部,外资抢筹银行股显而易见。
到了2013年1月份,QFII抢筹一如既往。据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在1月21日以来的7个交易日内,沪深两市就发生了239笔大宗交易,合计成交7.04亿股,成交金额达到67.75亿元。仅“QFII大本营”的海通证券国际部、中金上海淮海中路营业部就分别露脸33次和11次,成为同期大宗交易买方中频繁出手的席位。就买入来看,海通证券国际部和中金上海淮海中路营业部分别累计买入2.68亿元与2.35亿元,成为同期最大的买入方,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民生银行、浦发银行等银行股无一例外成为其吸筹对象。
央行调查提振信心
实际上,在QFII抢筹银行股的背后,与宏观经济预期好转密不可分。
3月19日,央行发布了《2013年第一季度银行家问卷调查报告》和《2013年第一季度企业家问卷调查报告》,无论是银行家还是企业家对于经济复苏的感受和预期都在迅速升温。而企业对于盈利的预期也在不断反弹。在这种预期之下,企业的贷款需求已接近2012年一季度的水平,而企业对于贷款的掌握度则恢复至2010年四季度的水平。
对银行家的调查显示,企业贷款总体需求指数在2012年第三季度达到低点后开始反弹。今年一季度,该指数达到77.4%,较上季度上升6.3个百分点,接近去年同期水平。与2012年第二季度相比,非制造业和中小型企业对贷款需求上升最快。而对企业家的调查显示,企业贷款掌握情况预期指数为40.4%,较上季度和去年同期分别上升1.5和5.2个百分点。企业对于贷款的需求越来越大,是其自身经营状况不断好转的表现之一,央行报告显示,企业家信心指数升至68%,较上季度上升7.6个百分点,已接近去年同期水平,仅低2.2个百分点。
对银行贷款预期的好转直接反映到了银行股的股价上。3月20日,16只银行股中,涨幅超过5%的多达7只,其中中信银行强势涨停,平安银行上涨7.44%,兴业银行和光大银行的涨幅分别为6.36%和6.25%,全天仅建设银行(2.62%)、工商银行(2.21%)、中国银行(2.05%)的涨幅低于上证综指的2.66%。
国都证券分析师邓婷认为,经济复苏、融资压力缓解以及低估值、业绩确定性增长这些前期支撑板块上涨的因素并没有发生改变。仍然看好银行板块的投资价值,银行板块的估值修复仍有空间。
长江证券分析师刘俊也认为,从基本面上看,银行信贷需求依然较旺盛,贷款作为当前综合融资成本较低的方式依然相对紧缺,银行议价能力较强。而周小川留任央行行长有助于稳定市场预期,同时肖钢调任证监会也将适度打消市场对于银行理财产品监管的疑虑,稳健的货币政策有利于银行的息差保持稳定,银行业取得超额收益仍是大概率事件,而预计2013年银行股的平均PB为1.08 倍,仍有明显投资价值。
不仅中资券商对银行股仍然看好,外资投行中也有与摩根大通持相反观点的,如汇丰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3月18日就表示,人事变动对证券市场改革的趋势不会有改变,因中国政府已明确表示,将保持有关政策的连续性,以保障投资者利益。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