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产业正文

一个负责任的上市公司要业绩、环保“双轮驱动”

作者:郑国清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3-03-07 00:14:00

摘要: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的PM2.5—— 一种空气中悬浮颗粒污染值已成为两会的热点话题。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郑国清 北京、青岛报道
    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的PM2.5—— 一种空气中悬浮颗粒污染值已成为两会的热点话题。因为它和市民生活密切相关,早在去年PM2.5就引发了公众的焦虑和争论,该争论尚未平息,春节前曝出有企业向地下排放污水的消息,更是引发热议。近年来,有关水污染导致癌症村增多、企业排污污染下游饮水源、毒校服流入学校、食品加入有毒添加剂等污染事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让全社会充分意识到了经济发展对环境保护带来的挑战。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SH.600600)董事长孙明波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建设“美丽中国”人人有责,企业更应率先担当。在业绩的“红色利润”与环境保护的“绿色利润”之间做好平衡,不能一味追求业绩增长,肥了利润却贫瘠了环境,这种“红肥绿瘦”不是“美丽中国”。
    他说: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的“中国决不靠牺牲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来换取经济增长,要着力解决重金属、饮用水源、大气、土壤、海洋污染等关系民生的突出环境问题”,这是非常及时、非常深入人心的。
企业
要业绩、环保“双轮驱动”
    过去30年,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有目共睹。然而,在这张经济发展“账单”中,我们越来越发现:优异的数据、飙升的成绩是与环境恶化相伴而生。究其原因,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企业过度追求总量指标盲目求大,但对于管理指标、效率指标、风险指标、社会效益、可持续发展等关注度不够。这往往导致企业发展“重量而轻质”,企业在发展上也出现了“偏科”现象。
    作为来自企业界的代表,孙明波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具有110年历史的青岛啤酒公司有两个鲜明特点,一是业绩的稳定增长,二是多年来非常重视业绩和环保的‘双轮驱动’,‘单轮’发展的企业可能走得快但很难走得久。”
    业界人士称:青啤人是像重视产品质量一样重视环保工作,像管理青啤百年酵母一样管理污水处理。在青啤公司,每位工厂总经理都很清晰地知道自己“管理两家工厂”的双重职责:一家啤酒制造工厂,一家清水制造工厂。绿色产品是用实际行动打造出来的,确保每一瓶青啤都有一个“绿色基因”,工业制造用水要净化达标后绿色排放。
    在孙明波看来,“环保投入不是成本是投资”,在环保上要舍得投入,才能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早在2009年青啤公司就率先提出了“碳管理”,搭建了“低碳运营模式”,启动产品碳足迹核查、“碳官”培养等工程。2008-2012年投资4亿多元用于节能环保项目,近5年累计回收啤酒发酵产生的二氧化碳45万吨,相当于种植30年树龄的410万棵冷杉树每年吸收的二氧化碳量。
    “真正要做到业绩与环保的双轮驱动,需要企业耐得住在成本控制上的诱惑,用做实业的精神做环保。用运营模式、管理机制、科技研发、企业环保文化等保障环保理念的落地,让环保承诺不要成为空头支票。”孙明波表示。
建“美丽中国” 
要让公民享受“绿色红利”
    企业自身发展,与所有利益相关方的发展并行不悖。幸福的员工、满意的消费者、股东收益、共赢的合作前景、可持续的自然环境、和谐的社区氛围,都需要企业将价值链各方串联而起。通常,多数企业基于趋利的本性,短视的做法是更加关注“股东价值最大化”,却忽视了其他相关方的利益诉求,特别是忽略了环境价值和社会价值。
    实际上对于老百姓而言,期盼的无非是“吃的放心、穿的舒心、住的安心、呼吸清新、出门不堵心”这样的具体而确实的点滴幸福。在青啤看来,企业为百姓的点滴幸福,应该履行好自己的本分,成为“绿色红利”的主角。作为食品企业,承担着餐桌上的民生,要为老百姓把好“口头关”,让老百姓享受到高品质产品;同时承担着善待自然、珍爱环境的责任。
    据了解,青岛啤酒110年来秉承“好人酿好酒”的质量文化,“好心有好报”的朴素环境观,关注产品生产过程中全产业链上对环境的保护。每一粒大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在进入青岛啤酒后,既是进入了生产流程,也是进入了循环经济的链条。大麦、水、电、煤经过青岛啤酒生产过程中资源的优化配置,都能在循环经济链条上找到自己的位置。比如酿造过程中产生的废水,经过深度处理,可以成为景观绿化用水;发酵产生的二氧化碳,经过回收利用,可以重新用于啤酒的灌装;大麦酿造产生的酒糟和麦根,经过处理,可以制成饲料……
    孙明波表示,未来青啤的“低碳运营模式”是对整个价值链的再造,不仅局限于公司内部的技术研发、生产制造、销售渠道等全系统,还包括供应商、销售商等全产业链。公司最终创造的财富应归属于全社会,要让老百姓享受企业发展所带来的“绿色红利”,让珍惜资源、爱护环境不仅是企业的态度,更是企业的行动。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