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果与“悲惨世界”之后的世界

作者:岳巍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3-03-02 07:05:00

摘要:几乎任何一个反对者都能从《悲惨世界》这本书中找到支撑自己反对观点的内容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岳巍 北京报道

    几乎任何一个反对者都能从《悲惨世界》这本书中找到支撑自己反对观点的内容,这不知道应该算是雨果的天分,还是他故意要让这些反对者面对这本雨果最著名的作品时感到不舒服。
    总之,在批评者群体中,不屑一顾是最温和的态度,大多数则尖刻并直言不讳,乔治·桑说这本书里有“太多基督教精神了”,波德莱尔说这是“一本卑鄙和拙劣的书”,兰波的母亲谴责这本书败坏了她的儿子。梵蒂冈查禁这本书,因为教廷认为这是“一本社会主义小册子”,西班牙则用公开烧毁的方式来表达对这本书的严厉态度。不过一段关于这本书的轶事是,雨果将书稿付梓一段时间之后写信给出版社询问销售情况,出版社写信回复。信纸上往来交通的正文内容就只有一个“?”和一个“!”,出版社回复的惊叹号既是对销量的肯定,也是初次出版时公众对这本书的态度,成千上万本书卖给了能够分期付款的读者;在买不起书的工人中,出借书的图书馆如雨后春笋。
    对于批评者们来说,这恐怕才是他们惊恐的根本原因,出现了一本如此吸引下层民众的小说,并且这小说中存在着如此多的下层民众角色,他们就像是在读自己的影像,并且,那些人物最终在书中参与了激烈的革命,流血的巷战,与政府的对抗,让精英阶层惶恐。
    但是写出这一切的雨果出身贵族,还有比这更矛盾的事实吗?

雨果的世界
    父亲是拿破仑一世的将军,意大利和西班牙都曾是他的战场,雨果10岁之前都在西班牙度过直到回到巴黎上小学。将军与妻子的婚姻已经结束,但是这并未阻止后者带着子女翻山越岭奔赴战场向自己私生活极不检点的丈夫索要金钱补偿。也正是因为有这些钱,雨果和他的兄弟姊妹得以受到良好的教育。
    雨果真的应该感谢他的父母,把他生在那个时代,使得他能够几乎经历了19世纪法国所有的重大事变,事实上,雨果也深受父母影响,无论是1848年革命爆发之后他对于礼仪与秩序的近乎偏执的坚持,还是青年时期为他带来声誉的歌颂波旁王朝的诗歌,都被认为是受到将军父亲与保皇党母亲的影响。
    自然这也成了日后人们认为雨果有着复杂人性与内心的原因,因为之后雨果的转变,让人们怀疑他彻底脱离了父母基因的控制。《悲惨世界》中对于宗教的意义的描述,使得让人们很难相信雨果有一个根本不信教的父亲。 
    如果人们愿意花一点时间换一种方式考察天才的雨果的文学生涯的演进,那么关注他的读者群的变化正是一个好的维度,诗人雨果曾经拥有对他的那些才华横溢的诗歌喜爱不已的支持者,也有上层社会沙龙性质的小团体对他赞赏有加,争先恐后购买他的那些被批评家们称为粗俗无比的小说的大众读者——这个站在雨果周围的群体围观了雨果政治上的转变,他们是他的心意相通的盟友。从一个保守,向君主献媚的诗人变成了信仰自由和救赎,宣扬人道的作家。
    1841年雨果被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1845年任上院议员,1848年二月革命后,他成为共和国议会代表,作家雨果成为政治家,此时离他动笔写作《悲惨世界》还有10多年时间。
    在第一次大范围的城市工潮大爆发中,雨果第一次尝到了革命战争的滋味。政治家雨果作为担忧“无政府主义”的中间派,希望能够用摄政制填补被废弃的君主制的权力空洞。
    政府解散国家工厂的危险举动,导致大约10万产业工人失业,将他们从车间驱赶到街上,暴动开始,于是政府开始反击。雨果投票赞成宣布戒严和授予卡芬雅克将军一切权力。但是他对秩序和礼仪的热望不止于此。他花了3天时间在战争的硝烟中指挥军队和大炮,驱策士兵,向路障冲锋,还利用自己雄辩的能力和坚定的意志粉碎了工人的暴动。
    雨果和他善意的自由主义者同伴一起阻止了法国又一次滑向革命,但是他们忘记了左翼被压迫到最小空间之后,右翼的力量失去了强有力的制衡,于是1851年拿破仑三世称帝。雨果这一次又做了反对者,于是他被流放到海峡群岛的根西岛和泽西岛上20年。这是他自己的选择,他的很多自由主义者同伴因为反对路易波拿巴而成为烈士,幸亏有了这个决定,才使他能够在之后的时间中用自己流畅的鹅毛笔写出自己内心的纠结和自我不相容。
    流放中,雨果完成了《悲惨世界》,然后直到1870年普法战争法国失败之后,雨果才重新回到巴黎。这个被很多人视为英雄归来的返回,让雨果能够近距离接触读者与批评家们对他的《悲惨世界》的各种意见,读者为普罗大众的期刊《度萱钠母亲(La Mère Duchêne )》把它的前三期的封面文章用来批判雨果拥护君主制的过去和他资产阶级的虚荣做作,而之后一期刊登了几封工人读者的来信对这些文章的轻蔑口吻表示不满。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政治立场开始偏离原有场域,雨果的世界开始属于左翼。


自外于革命主题

    雨果发表《悲惨世界》的同时代,德国人卡尔·马克思也在流放中完成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资本论》,出版年份比《悲惨世界》晚5年。没有迹象显示这两个被后世牢记的人在生前有个交集,但是他们通过不同的文字以不同的叙述体系讲述了人与社会与革命的关系。他们著作中出现的人物也有交叉,不过前者讲的是故事,后者在记录事实。
    这个结论雨果估计不会同意,因为在他的书中明明就是事实,就连巴黎地下下水道他都花了百多页进行描述,他在创造一个世界。
    这个世界中,每个人都担负着自己的历史责任,他期待着自己的描述呈现的是一个虽然悲惨但是人性伟大的世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在书中寻找各种途径,宗教是他的首选。《悲惨世界》中弥漫着的宗教情怀是雨果的人道主义情怀的实现路径,无论是替他做伪证赠他烛台的主教,还是收留他们父女二人的修女,世界上的善良在宗教人士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然后便是穿越宗教,将人道主义扩展到整个世界。冉阿让或者说就是雨果本人,开始以人道主义精神“渡人”,拯救被制度和社会扭曲并且戕害的人性,使之复苏萌醒。
    《悲惨世界》中不可避免或者说顺理成章地将法国的革命归为背景甚至作为某一段落的主题,雨果对于革命中民众与政府的对抗持有同情态度,这符合他的人道主义精神,但是对于革命的流血与无秩序,他同样反对与厌恶,由此,人道主义精神便上升至人道主义情怀。
    作为贵族,作为曾经主张对起义人群采取强硬手段的人,这种转变使雨果由作家晋升为“伟大作家”。
    很多人将雨果视为革命的拥抱者,《悲惨世界》中关于1832年巴黎那场街垒起义的段落的描写简直可以作为街头起义指导手册。事实上,雨果的人道主义情怀已经否定了这种可能,与他的同胞托克维尔一样,雨果在19世纪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近距离观察了法国这个政治演进范本,已经得出了相同的结论,托克维尔为革命描绘了暗淡的前景,而雨果则表现得更为隐晦,尽管书中1832年街垒起义被描写得壮丽奇美,但是雨果没有忘记让那场战斗有一个失败的结局。与托克维尔一样,雨果早已经自外于革命。

链接
影像中的《悲惨世界》

2012汤姆·霍珀执导的音乐剧电影
    悲惨世界本片的前身是同名音乐剧。片中全部采用现场录音,这对大腕们的唱功是一个极高挑战,即便是曾在奥斯卡领奖台或百老汇舞台上一展歌喉的休·杰克曼、安妮·海瑟薇也感到“压力好大”。然而两人不约而同地表示会为了贴合片中人物情感而自然、真实地表达,不过分追求唱法上的完美。钢琴就在摄影机旁,海瑟薇边流泪边唱歌的一幕凄美动人。 

2007日本动画剧《悲惨世界·少女珂赛特》
    该片为日本动画公司制作的“世界名作剧场”系列第24部动画作品。主角从冉阿让变更成珂赛特。“从女儿到母亲的想法”是原作中没有的,是本作品一个最大的卖点。
    影片自2007年1月7日播至同年12月30日,全52集。

2000 德帕迪约主演的迷你剧
    法国拍摄的4集迷你剧集,由“大鼻子情圣”杰拉尔·德帕迪约饰演冉阿让。央视8套曾经按大约40分钟一集播出8集。这次的版本是没有裁切的DVD-RMVB普通话版本,共4集,每集约80分钟。

1998 比利·奥古斯特执导电影《新悲惨世界》
    片长129分钟,演员阵容强大,有里安·尼森、杰弗瑞·拉什、乌玛·瑟曼、克莱尔·黛恩斯加盟。这个版本删除了德纳第埃一家,把焦点对准阿让和沙威的冲突。演员阵容中拉什扮演的沙威最出彩。瑟曼可能是当今明星中最神似芳汀的一个,她与生俱有的凄美被发挥得淋漓尽致。本片用一种散文风格代替了原著的史诗气概,是现代观众最容易接受的版本。

1995法国电影
    法国推出贝尔蒙多主演的现代版,将剧情搬到二战时期;这部174分钟的版本是当时法国最昂贵的制作。


1992法国动画

    编剧 Thibaut Chatel,影片每集长 26 分钟,总共26集。

1980音乐剧
    由法国音乐剧作曲家克劳德-米歇尔·勋伯格和阿兰·鲍伯利(Alain Boublil)共同创作的一部音乐剧,曾被英国BBC电台第二台的听众选为“全国第一不可或缺的音乐剧”。2005年10月8日,该剧在伦敦皇后剧场庆祝20周年,而且在上映前便已经预订演出至2007年1月6日,取代了安德鲁·洛伊·韦伯的《猫》,成为伦敦西区上演年期最长的音乐剧。《悲惨世界》与《猫》、《歌剧魅影》和《西贡小姐》一同被认为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欧洲最具影响力的音乐剧。

1978 Glenn Jordan导演的电影
    该片为英国电影,曾获1979年艾美奖系列剧提名和1979年美国导演工会最佳导演提名。

1958让-保罗·李塞诺执导的电影
    本片改编自法国著名作家维克多·雨果1862年发表的同名长篇小说。
    1957年,法国和德国联合拍摄了210分钟的彩色版,艺术成就虽仍不如1935年版,但毕竟是“自家特产”,值得一看。1978年,一部优秀的电视版聚集了多国明星,长度150分钟。

1952美国版电影
    片长105分钟,黑白,导演为刘易斯·迈尔斯通,主演迈克·莱尼、罗伯特·纽顿。两位主角均感情饱满,在巴黎下水道的终场戏比较出色。同年,意大利推出该剧的黑白豪华版本,长119分钟。

1935理查德·波列拉夫斯基执导的美国电影
    该片故事基本情节是冉阿让的悲惨生活史。曾违反法律、但被宗教精神感召的冉阿让,和不屈不挠追捕他的警长沙威,上演了一场人性和法律之间的拉锯战。 这是公认最经典的版本。摄影、节奏、表演俱佳,但缺少史诗的壮观。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